摘要:“开始了!”人群中传来一声稚嫩的高呼,很快就被灯光秀的音乐盖了过去。成千上万张仰起的脸庞,在变幻的光影中忽明忽暗。
“5—4—3—2—1!”
对讲机里倒计时的余音,精准落在控制室技术员绷紧的食指上。
随即,福田中心区的天际线动了起来——晚上7点半,市民广场上方的夜幕被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光浪点亮。
“开始了!”人群中传来一声稚嫩的高呼,很快就被灯光秀的音乐盖了过去。成千上万张仰起的脸庞,在变幻的光影中忽明忽暗。
而在观众背向的平台上,一名身着亮黄色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视线始终追随着楼宇间的流动光影。广场外围,其他技术人员也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此刻热闹的开场,与一个小时前形成鲜明对比……
倒计时前的紧张冲刺
傍晚6点许,夕阳的霞光轻洒在高耸林立的摩天楼群。空旷的广场上,几组执勤安保队伍正整齐列队。
负责灯光秀现场运行保障的一行人快步向集合点走来,像极了即将登台演出的乐团——只不过,他们的 “舞台” 藏在聚光灯之外。
“各组就位,按预案执行。”随着任务下达,队员们又迅速散开到各自值守的点位。
当控制室按下电源总开关,福田中心区43栋高楼、5个公共空间的120多万颗LED点光源被同时唤醒,测试工作正式开始。
“姜工,姜工!看看6号塔旁边的照树灯还在闪吗?”
播放组的姜晓亮正环顾四周,敏锐的眼神如探照灯一般扫过楼群及广场周围,并通过对讲机同步反馈。
不一会儿,另一头传来现场主管的呼叫,“东北角的富德集团有几条灯带没有反应,确认一下是怎么回事。”
能通电,但没信号,姜晓亮抬头盯着远处的异常抛出一句,“有可能是分控器的电源坏了。”短暂的讨论后,队伍马上调派就近的技术人员带上工具前往处理。此时,距离灯光秀播放还有40分钟。
晚上7点05分,暮色如墨浸透城市,广场上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翘首的观众。姜工穿过人群,沿着台阶走到市民中心二楼平台。
“控制室,控制室,现在开始象限测试(*灯光秀联动区域被分成4个方位)。 一象限……正常,二象限……会展中心激光测试……”姜晓亮一边转身,一边指挥着最后的动画效果调试。
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守在现场了,像刚刚出现的 “小插曲” ,都属于正常可控的故障范畴。
实际上,日常的设备巡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每周二、周四都会安排常规测试,常见问题能够在这些环节被及时排查,“检修做到位了,调试时自然心里有底。”
名字里暗藏的缘分
要论维修技术,姜晓亮是队伍里响当当的一把好手。
他熟稔深南大道周边数十栋大楼的“毛细血管”——那些电箱、控制器等设备的分布,已在大脑里勾勒成精确的地图。
说来也巧,父亲当年为他取下“晓亮”之名,多年后就这样照进了现实。
这位来自河南的中原汉子,谈起过往时非常直率:“我不到二十岁就出来闯社会了。”起初,他跟着老乡辗转各地跑装修工程,凭借利落的动手能力很快当上技术领班。
23岁那年,他偶然踏入景观照明行业,由于学得很快,两个月左右就摸清门道,成了深圳一家照明工程公司的外包员工。
彼时,商场建筑的媒体立面照明正引领风潮,他主要参与外墙光影效果的调试。“那些年,我把全国的万达商场都跑遍了,经常住宾馆。最忙的时候,一年有100多天都在火车上。”
这份职业选择既是生计之需,也夹杂了一份很少被提起的期许。
“你知道吗?灯光师,属我们河南最出名。”距离姜晓亮豫北老家三百公里外,有个被称为“灯光村”的地方——许昌市鄢陵县张北村,全国影视行业近八成的灯光师来自这片黄土地。
曾经,姜晓亮对他们的灯光技术充满了好奇。“我认识那个村的人,后来跟着干过舞台灯光。设备搬运、线路安装都是现场完成的,没点体力真干不了。”
如今成了一名景观照明技术员,也是与灯光的另一种交集。2013年他来到深圳,一待就是12年。
“这行挺缺人的,自己也是越干越有兴趣,他们跟我一讲解,我马上就能懂。”
对于楼宇联动的大型灯光表演,他将其比喻成拼图——每栋楼就是一块组件,楼面展开就成了完整的拼图;具体到每栋建筑,又可以想象成一张小拼图,上面布满了光源的点位。
时间久了,电子产品总会有损耗。日常维护工作就是要对这些点位“望闻问切”,排查到底是电路、信号还是设备引起的问题。
如果是外墙线路发生故障,那就有可能要安排高空作业。
福田中心区的高楼造型各有特点,幕墙结构不同,灯具安装也因楼体而异,这同时对维修工作带来了挑战。
谈起如何摸清每栋楼的“脾气”,姜晓亮眼角的皱纹里漫出一缕笑意。凭借着以往走南闯北的工程经验,团队在日复一日的实战中,已“织成”比灯光点位更细密的“守护网”。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过去二十多年里,姜晓亮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参与调试维保的照明工程项目中,不乏斩获行业大奖的标杆之作。
说起福田中心区灯光表演,他依稀记得第一次在现场观看的震撼。
“音乐与光影配合得真好,而且楼宇集中,270°环幕沉浸式体验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官刺激。没反应过来,15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
图源:福田城管
据运营单位深圳永恒光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透露,一场全新的灯光表演从项目立项、创意设计到制作落地,往往需要三四个月的打磨。作为最终呈现的 “临门一脚”,姜晓亮等一线技术人员深感责任重大。
自2018年首秀以来,福田中心区这场光影盛宴逐渐成为深圳旅游名片,每周固定点亮市民的夜间生活,每逢重大节假日更化身人流磁石,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慕名打卡。
图源:福田警察
选择这行,也意味着选择了与节假日错峰的生活。“来深圳以后,基本告别了‘国庆’、‘五一’,印象中这些年春节也只回过一两次老家,家里人都习惯了。”
姜晓亮摩挲着对讲机,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外面奔忙的岁月,早已超过了在家停留的时间。
“深圳欢迎您”,晚上9点44分,有观众轻声读出了眼前流动的光影字幕。至此,第三场灯光秀接近尾声。
姜晓亮摘下安全帽,帽带在脸颊压出一道淡红的印痕,断断续续站了3个多小时,他的嘴角却挂着轻松的笑——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外突发状况,便是最大的慰藉。
随着夏季的到来,暴雨天、台风天气变多,可以预见的是,更多的维修任务也会随之而来,团队要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各类突击考验。
人潮逐渐散去,楼宇建筑重归静谧的常规照明模式,不过城市的光脉仍在流动。
同样身着反光背心工服的执勤人员、举着引导牌的志愿者……他们如同散落的一簇簇微光,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发亮,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每个夜晚。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