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腾讯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再次印证了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盈利能力:营收1800亿元,同比增长13%;经营利润(Non-IFRS)693亿元,同比增长18%。
2025年5月14日,腾讯发布的一季度财报再次印证了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盈利能力:营收1800亿元,同比增长13%;经营利润(Non-IFRS)693亿元,同比增长18%。
在AI技术全面赋能广告、游戏等核心业务的背景下,腾讯的“现金牛”板块——游戏与音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游戏业务凭借长青战略与全球化布局持续高歌猛进,而音乐业务则在付费用户增长的“甜蜜”背后,面临用户基数萎缩与生态重构的深层危机。
腾讯游戏:高增长下的“创新焦虑”
一季度,腾讯游戏业务收入达595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3%,连续三个季度创历史新高。《PUBG MOBILE》《荒野乱斗》等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强劲,而《三角洲行动》国际版上线首日即登顶169个国家和地区免费榜,展现了腾讯自研游戏出海的爆发力。
本土市场同样亮眼,《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长青游戏通过春节活动与AI技术加持,日活用户与流水再创新高,其中《和平精英》引入DeepSeek大模型的AI队友功能,推动用户时长同比增长16%。
然而,这份成绩单难掩腾讯游戏的“创新焦虑”。尽管财报强调“长青战略”的成功,但收入增长仍高度依赖运营超5年的老IP。
例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合计贡献本土市场过半流水,而新作如《三角洲行动》虽表现不俗,但尚未形成现象级影响力。
相较之下,网易的《逆水寒》手游通过AI捏脸、开放世界等创新玩法,2024年用户规模突破5000万,米哈游的《原神》持续占据全球二次元市场头部地位,腾讯在原创IP孵化上的滞后性逐渐显现。
此外,用户年龄分布两极化问题仍未解决,过度依赖青少年与年轻群体,导致游戏社交属性过重,难以拓展多元化受众。
腾讯音乐:付费繁荣与生态失衡的悖论
与游戏业务的“外热内稳”不同,腾讯音乐一季度财报呈现出矛盾的图景: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8.3%至1.229亿,ARPPU提升至11.4元,推动在线音乐收入达58亿元。
然而,月活跃用户数已连续14个季度下滑,暴露出付费用户“提纯”策略的代价——免费用户加速流向抖音系“汽水音乐”等新兴平台。
腾讯音乐的困境源于生态闭环的断裂。尽管坐拥超2.6亿首曲库,但独家版权优势瓦解后,其与网易云音乐的曲库重合度超过80%,同质化竞争加剧。相比之下,网易云凭借“社区化付费”策略,将付费率提升至15%,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90分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腾讯音乐虽尝试通过长音频(如《盗墓笔记》有声剧)与车载场景布局破局,但社交娱乐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1.9%,显示直播打赏模式的疲态。
更严峻的是,字节跳动“汽水音乐”依托抖音流量池,以“免费畅听+短视频导流”模式快速崛起,2025年初月活已逼近1亿,直接冲击腾讯音乐的基本盘。
AI能否成为破局密钥?
腾讯将AI视为战略级变量,但技术赋能的路径在游戏与音乐领域呈现显著差异。
游戏业务中,AI已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实际收益:《和平精英》的AI队友功能提升用户黏性,《王者荣耀》的智能匹配系统优化对战体验,推动老游戏焕发新活力。混元大模型在代码生成、数学推理等领域的突破,则为游戏开发效率提升提供可能。
反观音乐业务,AI的应用仍停留在工具层面。腾讯音乐虽推出AI作曲、智能推荐等功能,但未能像Spotify那样构建“AI+播客+个性化体验”的生态闭环。网易云则通过AI歌单生成、虚拟歌手互动等玩法,将技术融入社区运营,形成差异化壁垒。
此外,腾讯音乐的AI战略过度依赖内部协同,未能像TikTok那样通过算法重塑音乐流行趋势,在文化输出与全球化布局上进展迟缓。
未来:平衡“榨取”与“创造”的艺术
腾讯的双引擎正站在十字路口。游戏业务需要证明,长青战略不仅是“吃老本”,而是通过AI+全球化构建新一代产品矩阵。音乐业务则需在付费增长与用户流失间找到平衡点。
马化腾在财报中强调“战略性AI投入将产生长期回报”,但这番表态更像是对短期阵痛的安抚。当游戏业务的“高增长”掩盖了创新乏力,音乐业务的“付费繁荣”透支了用户基数,腾讯需要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巨头是继续做资源垄断的“收割者”,还是成为生态创新的“开拓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