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红外OLEDs因可调谐光学特性、轻质柔性和生物兼容性,在生物成像、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受限于“能隙定律”和激子湮灭效应,其发光效率在高电流密度下急剧下降(效率滚降),导致辐射亮度不足(通常
研究背景
近红外OLEDs因可调谐光学特性、轻质柔性和生物兼容性,在生物成像、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受限于“能隙定律”和激子湮灭效应,其发光效率在高电流密度下急剧下降(效率滚降),导致辐射亮度不足(通常
成果简介
针对以上难题,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教授和谢源研究员团队通过A-D-A分子设计优化激子动力学,结合热管理策略,突破了高电流密度下的效率限制,为高亮度NIR OLEDs及有机电驱动激光器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通过开发基于受体-供体-受体(A-D-A)结构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显著抑制了单线态-三线态湮灭(STA)速率并缩短了三线态寿命,从而在高电流密度下实现了超高辐射亮度。所制备的器件在连续电驱动下最大辐射亮度超过2000 W sr⁻¹ m⁻²,脉冲模式下可达46700 W sr⁻¹ m⁻²,同时外量子效率(EQE)在电流密度跨越六个数量级(10⁻⁴–10² A cm⁻²)时仍保持稳定。
器件在初始辐射亮度100 W sr⁻¹ m⁻²下的半衰期为35小时,电注入单线态密度在1000 A cm⁻²时超过10¹⁶ cm⁻³,满足粒子数反转条件,为有机激光二极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high-radiance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于2025年5月13日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刘万胜博士后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吴宏滨,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器件制备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材料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太阳电池以及光探测器件等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 论文他引16000余次。
图1 用于超高亮度近红外发射的有机半导体。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BTA3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与低三线态能级(T₁=0.98 eV)(图1b,c),其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达30.9%。器件采用蓝宝石衬底与微图案化电极设计(图1e插图),结合钡阴极优化电子注入,在740 nm处实现近红外电致发光(图1d)。电流密度-辐射亮度(J-R)曲线显示,器件在59.2 A cm⁻²时EQE仍保持峰值(1.34%)的一半(图1f),临界电流密度J₅₀比传统器件高1–3个数量级(图1g)。脉冲模式下最大辐射亮度达46700 W sr⁻¹ m⁻²(图1h),半衰期35小时(图1i),性能远超钙钛矿与量子点器件。
图2 光和电激励下的瞬态行为和模拟EQE滚转
通过瞬态光致发光(TRPL)与瞬态电致发光(TAS)实验(图2a–e),量化了单线态-单线态湮灭(SSA)速率(kss=2.0×10⁻⁶ cm³ s⁻¹)和三线态寿命(0.13 μs)。理论模拟表明,TTA过程通过再生单线态缓解效率滚降(图2f),而STA因三线态快速衰减被有效抑制。低Urbach能量(26.9 meV)证实分子膜的高结晶性,进一步支持长程激子扩散(扩散系数1.6×10⁻⁴ cm² s⁻¹)。
图3 BTA3的ASE测量和模拟单线态和三重态密度
BTA3掺杂薄膜在343 nm飞秒激光激发下表现出超低ASE阈值(1.36 μJ cm⁻²,图3c),较同类材料降低4倍以上(图3d)。纳秒泵浦实验表明,电流密度达6.9 kA cm⁻²时可实现电驱动ASE(图3e)。激子密度模拟(图3f)显示,1000 A cm⁻²下单线态密度超10¹⁶ cm⁻³,满足激光阈值条件,为电泵浦有机激光器奠定基础。
图4 基于BTA3的大面积近红外光源演示及其应用
基于旋涂工艺制备的10 cm²大面积器件(图4a)在5 mA cm⁻²下可以实现均匀近红外照明,并用于人体皮下血管(图4b)和活体器官(图4c)的高分辨率成像。柔性器件在弯曲状态下仍保持稳定发光(图4d),可集成于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图4e)。此外,器件在0.15 A cm⁻²下输出30 mW光功率(图4f),适用于安防与光通信领域。
结论展望
该项研究通过A-D-A型分子设计,实现了高亮度、低效率滚降的近红外OLEDs。器件在超宽电流密度范围内(高达1000 A cm⁻²)保持高效发光,其辐射亮度和稳定性优于现有钙钛矿和量子点近红外发光器件。激子动力学分析表明,低三线态能量和短寿命有效抑制了单线态湮灭,而高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速率进一步促进了单线态再生。该材料同时展现出近红外区域放大的自发发射(ASE)低阈值,表明其作为有机激光增益介质的潜力。基于大尺寸器件的生物成像和柔性光电子学应用验证了其实际价值,为下一代近红外有机光电器件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
文献信息
Liu, W., Deng, W., Wang, W. et al. Ultrahigh-radiance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Nat. Photo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5-01674-5
来源:MS杨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