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医疗进步、提升患者福祉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医学专利转化率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如何突破困境、加速转化进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医疗进步、提升患者福祉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医学专利转化率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如何突破困境、加速转化进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从医生的独特视角出发,挖掘其中的创新机遇与转化路径,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还能为医学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本期健康凯歌直播间有幸邀请到程蕾蕾教授。程蕾蕾不仅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等重要职务。她在医学科研、临床实践以及科普领域均成绩斐然,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荣获多项科普大奖。由她牵头的“专利赶集”活动,坚持打造零门槛的开放平台,努力为所有人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整个医工结合和医学创新成果转化领域里备受关注。
这场直播中,主持人李成凯与程蕾蕾围绕“从医生视角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度探讨。在这场对话中,程蕾蕾分享了诸多宝贵见解,解释了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之道,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以下为对话内容,略作删减:
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为何是必选项?
Q(李成凯):从医生角度看,医学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A(程蕾蕾):对医生来说,医学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至关重要,它并非是额外选择,而是临床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医务人员在临床一线工作中,发现医疗器械、药物、电子病历、人工智能等存在不足,基于改进的热情进行创新,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病患。目前,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近1000项,授权专利500-600项,近三年每年转化专利超100项,在全国位居前列。虽然现在不提倡排名,但这些数字能说明一定问题,科创转化是时代洪流,想做要做,不想做可能也要做。
Q:您拥有临床与管理的双重身份,对医学创新转化的痛点、堵点有哪些心得和体会?
A:医务人员做科创转化如今已是必选项,在考核机制中,除了传统的临床工作、论文、课题要求外,还要看申请的专利量、授权的专利量。终极目标是看专利的转化量,实际上这是一条线、一条龙。就好比种植物,先埋种子,浇水施肥,它生长过程中,春天滋生绿叶,夏天开出红花,秋天收获果实。对于医务人员的临床科研工作,论文、课题、专利及专利转化,是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不同阶段的成果表现。
医学科技成果在我国医学领域转化率较低,不过各级政府已颁布诸多政策推动发展。以中山医院为例,近三年授权专利500-600项,转化超100项,约20%;以申请专利量算,每年近1000项中转化100多项,约10%。虽然与欧美50%-70%甚至更高的转化率有差距,但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过程,当前应先营造人人参与科创的氛围,培养专利申报意识,随着专利数量积累,转化只是时间问题,相信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Q:您身兼临床医生、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者、成果转化负责人等多重身份,还兼顾家庭与写作,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和平衡的?
A:这个问题经常被问到。我不仅是临床医生、导师、负责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因为先生是外科医生,需要兼顾家庭,而且我作为上海作协的会员,热爱写作,下个月将出版两本新书,一本是心血管科普小说《心·眼》,另一本是专业书《肿瘤合并泛血管病变—临床对策与病例集锦》,今年下半年还会出版今年的第三本书《我在中山管专利》。
写《我在中山管专利》是因为常被各地同行和企业界朋友询问问题,为了更高效解答,便将自己的见解写成书。其中有个章节叫《每天穿梭多重宇宙》,就像我今天上午课题答辩,下午开会讲课,利用等候时间处理微信和邮件,来不及回家准备直播,就在医院直接开播,虽然开播前才拟定提纲,但因为有过121期医学科普直播经验,表达基本可以信手拈来。
每个人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是融会贯通的。比如我研究肿瘤心脏病这一交叉学科,在全国年会上做讲座时,选择《肿瘤心脏病实践中的创新转化》作为主题,介绍团队已成功转化14个专利,这个主题也成了我的保留节目。每年制作的医院科创视频和肿瘤心脏病视频,因为融入了科普、小说写作和讲故事的技巧,效果也很好。看似做了很多事,实则通过整合与关联,往往做几件事就能达成多重成果。
专利赶集,如何打破转化困局?
Q:您组织的“专利赶集”很接地气,在激发医生创新动力上有哪些策略?
A:“专利赶集”并非今年才开始,过去四五年我们一直在为科创转化“培育土壤”。前期通过“专利沙龙”活动,先让医务人员了解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PCT、国际专利等基础知识。一开始是每月一次或两次的授课讨论形式,邀请医药企业和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老师来讲课答疑。现在氛围烘托到位了,便开展“专利赶集”活动。
“专利赶集”以开放、包容的形式开展,不限制参与人员和时间,大家可以随时进出、旁观、插嘴议论。活动面向医院发明人、合作供应商等,外地的企业和机构人员也欢迎参与。多方见面洽谈、集思广益,才能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之前的“专利小沙龙”除了线下活动,每次都会同步开启腾讯会议室。考虑到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可能无法参加线下和线上实时活动,我们把历次沙龙的讲课PPT和视频都开源,放在《中国临床医学》官网的继续教育栏目中的“专利沙龙”板块,感兴趣都可以观看学习。从今年开始参与“专利赶集”不需要专门报名,现场扫码签到主要是出于流程性记录的需要。
我们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医疗活动、学术会议、专利转化都应开源,欢迎与各家兄弟医院充分合作。
Q:专利申请周期较长,如何保证“专利赶集”每期持续开展?是否要等专利授权后才能进行转化?
A:专利转化与是否授权并无关联。只要有创意想法,申请专利获得申请号后,就可以进行转化。在中山医院,有相当一部分专利转化发生在专利未授权阶段,甚至很多专利在萌芽阶段,医生就与企业联合研发。所以不要被专利授权限制,有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发现后就可以边申请、边研发、边转化。
医院政策,怎样激发创新活力?
Q:医院给医生、科研人员等在临床成果转化方面提供了哪些鼓励政策?
A:中山医院在临床成果转化政策上遵循“大道至简”,注重结果。主要通过两个理念激励推动:一是“子贡赎人”所体现的激励原则,充分执行上海科创25条,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后,到账金额最低70%以科研奖励形式发放给个人及团队。也有专家专利转化后本可获得奖励,但他想将这笔奖励作为科研经费。那么,我们也会劝说其按规定分配,让团队的年轻发明人切实获利,也给大家做个展示。同时,医院建了五个专利相关大群,群内约两三千人,通过在群里发布不同科室人员专利转化合同,营造身边人成功转化的氛围,激发大家积极性。
二是“无尖不商”(原意是卖米时将米堆成尖,让利给顾客)体现的合作理念,医院与中介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科技服务平台结成联盟,他们帮忙推荐专利项目,成交后按比例给予回馈,实现与企业融洽合作、和气生财。
Q:请您分享一些医学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以及目前有前景的临床未满足需求方向有哪些?
A:先分享两个真实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中山医院一位骨科研究生,他在读博期间申请了11项职务发明专利,毕业后回到北方城市工作。几年后,医院的中介知识产权公司带着他留在医院的专利在长三角城市推广,其中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常州的一家公司看中。按照规定,虽然他已毕业,但专利转化的奖励依然要分配给他,他对此惊喜万分。在中山医院,所有员工的职务发明,无论职称高低,医院都一视同仁支持申报,管理上公平对待。
第二个案例是医院一位年轻同事,他不擅长基础研究,难以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想做一个课题。他虽然不做基础研究,但脑子灵活且有手术操作经验,于是我们建议他结合自身手术操作的实践,设计相关器械。于是,他凭借手术操作经验设计器械,申请了多项专利,最终实现转化,并成功申请到科创相关课题资助,职业发展也变得顺畅。可见,科创领域门槛相对没那么高,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道路。
Q:中山医院专利转化增长量高、转化率遥遥领先,底层逻辑是什么?关键的管理决策有哪些?
A:底层逻辑主要是两点,一是打造氛围,二是以终为始。
打造氛围方面,重点关注年轻医生、护士等群体。通过一系列举措和细节优化,吸引年轻同事投身专利转化领域。当年轻同事都参与其中,取得重大成果只是时间问题。希望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好框架,让大家持续保持创新热情。
以终为始方面,在合法、合理、规范的前提下,简化流程,不设置障碍。例如在中山医院,无论专家还是研究生申报专利,流程十分简便。不会写专利没关系,讲清楚想申报的内容即可;不会制图,手绘拍照也可以,医院合作的代理公司会协助完成,直到发明人满意为止。并且,所有职务发明的申报费用、代理费用、授权前5年的费用,均由医院承担。这样做是为了点燃年轻医务人员的热情,因为对于研究生等群体来说,自费承担专利申报费用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创新想法。把这些费用视为点燃青年医务人员热情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来源:健康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