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8日,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的《藏海传》曾以“郑晓龙+肖战”的顶配阵容刷新市场期待,开播首日即斩获全国收视第一,优酷预约量突破900万,创下平台历史纪录。然而,仅仅三天后,该剧口碑却急转直下,豆瓣评分从开分8.2骤降至5.7,观众差评如潮,甚至出现
2025年5月18日,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的《藏海传》曾以“郑晓龙+肖战”的顶配阵容刷新市场期待,开播首日即斩获全国收视第一,优酷预约量突破900万,创下平台历史纪录。然而,仅仅三天后,该剧口碑却急转直下,豆瓣评分从开分8.2骤降至5.7,观众差评如潮,甚至出现“肖战都救不了”的集体吐槽。面对颓势,肖战火速开启线下救场模式,两天内连轴出席两场追剧团活动,试图以“顶流效应”挽回颓势。这场“高开低走”的剧集与明星的紧急公关,折射出流量时代影视行业的深层困境。
《藏海传》的失利并非偶然。尽管开播前凭借郑晓龙的《甄嬛传》光环、肖战的流量加持以及央视的全渠道宣发,剧集收割了海量关注,但开播后三大硬伤迅速暴露。观众批评其主线拖沓,前四集仍在铺垫灭门惨案,被调侃“比蜗牛爬得还慢”;复仇主线被指“缝合”《庆余年》《琅琊榜》套路,权谋智斗沦为“过家家”,甚至出现“阴兵借道”“鬼玺”等玄幻桥段,被嘲“盗墓剧混搭权谋”。
导演为营造权谋压抑感刻意压暗色调,导致画面昏暗难辨,移动端观众直呼“费眼睛”;服化道虽考究,但部分场景被指“用力过猛”,如肖战角色“十年蛰伏学艺”的铺垫仅靠“玩魔方”草草带过,逻辑断裂引发吐槽。肖战饰演的“藏海”被批“面瘫式演技”,复仇情绪空洞,眼神缺乏层次感,与角色设定严重割裂;反派黄觉、张婧仪的“白切黑”表演虽获好评,却难掩主角失速的颓势。
面对剧集口碑崩塌,肖战团队迅速启动危机公关,以两场高规格线下活动扭转舆论风向。在5月19日的北京追剧团中,肖战以剧中造型亮相,通过“毒蛇论”台词演绎强化角色记忆点,并借幽默互动拉近观众距离。活动现场还原剧中权谋名场面,配合导演郑晓龙的“细节狂魔”解读,试图以“专业制作”挽回口碑。
肖战粉丝在剧集遇冷后,斥资200万发起“云包场”行动,通过优酷会员赠票、电子票根炒作等方式拉升热度值,并在二手平台发起“晒票大赛”,将虚拟消费转化为话题营销。同时,粉丝将肖战剧中画面与各地文旅结合,推动剧集破圈传播,形成“文旅+明星”的联动效应。
《藏海传》的起伏暴露了影视行业两大结构性矛盾,尽管肖战凭《陈情令》跻身顶流,但其“古偶标签”始终未能彻底撕掉。此次《藏海传》试图以权谋剧转型,却因演技争议与剧本硬伤再度坐实“流量依赖症”。平台与制作方迷信“预约量即质量”的逻辑,忽视了对剧本打磨与演员适配性的把控,最终导致“高开低走”。云包场、电子票根等新型营销虽能短期拉升数据,却难以掩盖内容空洞的本质。当粉丝将“为爱发电”异化为“金融投资”,行业已陷入“数据泡沫”与“真实口碑”的割裂。
《藏海传》的危机为行业敲响警钟,肖战需通过扎实演技打破“流量魔咒”,而非依赖粉丝经济“续命”。此次线下活动的“人设修复”虽暂缓舆论,但长期仍需靠作品证明实力。郑晓龙等名导需警惕“吃老本”心态,权谋剧需在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间找到平衡,避免沦为“古装玄幻缝合怪”。优酷等平台需重构评价体系,避免被虚假流量误导,真正以内容质量为核心进行排播。
《藏海传》的起伏,既是流量明星与精品剧集的博弈缩影,也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写照。当“顶流救场”成为常态,市场更需回归理性:唯有以匠心打磨内容,才能让“热度”转化为“长尾价值”。否则,再华丽的救场表演,终将沦为数据泡沫中的一场幻影。
来源:千叶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