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会于旧金山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肺部疾病、重症监护与睡眠医学领域的最高级别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吸引来自
“扬中华韵味,传专家洞见”
2025年5 月16 日~5月21 日,美国胸科学会(ATS
)年会于旧金山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肺部疾病、重症监护与睡眠医学领域的最高级别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吸引来自70 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汇聚7000
余项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全球在肺血管疾病、肺纤维化、肺部感染及创新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本次ATS大会中,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杰教授团队有两项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分别聚焦于-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 PET/CT在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中的早期应用探索,以及中国人群Birt-Hogg-Dubé综合征(BHDS)的临床与遗传图谱构建,为罕见弥漫性囊性肺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策略。刘杰教授
PART.01
FAPI-42 PET/CT在淋巴管肌瘤病(LAM)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早期探索
研究背景
LAM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性囊性肺病,其常规影像手段在病灶识别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本研究尝试评估新型18F-FAPI-42 PET/CT相较传统18F-FDG PET/CT在LAM患者病变检测中的优势,为该类疾病的影像评估与疗效监测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
共纳入37名符合ATS/JRS诊断标准的女性LAM患者,其中25例为散发型LAM(S-LAM),12例为结节性硬化症相关LAM(TSC-LAM),均接受18F-FAPI-42与18F-FDG双显影PET/CT检查。比较两者在肺部、腹部、盆腔、纵膈等病灶的摄取参数,包括SUVmax、TBR、TLG/TLF等。研究结果
➤在比较淋巴管平滑肌瘤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时,18F-FAPI-42 PET/CT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TBR)以及总病变甘油三酯/总脂肪量(TLG/TLF)方面均显著优于18F-FDG PET/CT(所有P值均<0.001)。
➤对于肺囊性病变,18F-FAPI-42 PET/CT和18F-FDG PET/CT在SUVmax(P=0.4365)和代谢肿瘤体积/总肿瘤体积(MTV/FTV)(P=0.2854)方面无显著差异。
18F-FDG PET/CT相比,18F-FAPI-42 PET/CT在纵隔、腹部和盆腔的淋巴管平滑肌瘤中显示出显著更高的半定量参数,包括SUVmax、TBR以及TLG/TLF(所有P值均<0.01)。在对RAML的评估中,两种示踪剂之间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但18F-FAPI-42 PET/CT的参数值始终高于18 F-FDG PET/CT。➤在TSC-LAM患者中,当比较淋巴管平滑肌瘤和RAML时,18F-FAPI-42 PET/CT的SUVmax和TBR显著高于18F-FDG PET/CT(所有P值均<0.05)。图1 :4 例S-LAM患者(左)和TSC-LAM患者(右)的18 F-FAPI-42和18 F-FDG的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对比情况。在18 F-FAPI-42图像中,腹膜后区域(邻近腹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骨盆以及部分患者的纵隔和双侧腹股沟区域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高代谢病灶,而这些病灶在18 F-FDG成像中未见显著摄取。在TSC-LAM患者中,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在18 F-FAPI-42成像中显示出显著的放射性示踪剂摄取,而在18 F-FDG成像中未见明显摄取。此外,LAM患者的肺囊性病变在18 F-FDG和18 F-FAPI-42成像中均未见显著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图中黑色箭头指示淋巴管平滑肌瘤,红色箭头指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黑箭:淋巴肌瘤;红箭:RAML)。
图4 :一例LAM患者西罗莫司治疗前后FAPI PET/CT对比图像,提示治疗后病灶代谢活动明显下降。
研究结论
1818F-FDG PET/CT具有优势。在LAM患者的肺部病变中,18F-FDG PET/CT和18F-FAPI-42 PET/CT均未显示显著摄取。此外,18F-FAPI-42 PET/CT有助于评估LAM患者的治疗效果。专家点评
刘杰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18
F-FAPI-42 PET/CT在LAM患者的病灶识别与治疗监测方面较18F-FDG PET/CT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肺外实性病灶(如腹膜后淋巴肌瘤、肾脏AML等)中更具诊断敏感性,有望作为LAM影像学诊断与评估的新工具。PART.02
中国Birt-Hogg-Dubé综合征(BHDS)患者的临床表型与FLCN突变图谱研究
研究背景
Birt-Hogg-Dubé 综合征(BHD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纤维毛囊瘤、肾细胞癌和肺囊肿为特征(图 5)。与其他囊性肺部疾病不同,BHDS 不会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或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纺锤形囊肿主要位于靠近纵隔的下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的大小和数量增长极小——这是区分 BHD 与其他囊性肺部疾病的不同 CT 特征。既往BHDS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种人或日裔人群:超过 80% 的患者会出现纤维毛囊瘤,而中国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肺部症状,皮肤 / 肾脏受累较少。白种人 BHDS 患者的 FLCN 基因在 Exon11-C8 处存在热点突变(主要是 1 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日本一项研究(n=312)确定了两种反复出现的变异:Exon13c.1533_1536del;Exon12 c.1347_1353dup,中国人群的临床与基因变异谱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BHD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征,以增强亚洲队列画像,提高诊断水平。
图5 BHDS患者的肺部、肾脏和皮肤表现。(A-D)三名不同 BHDS 患者的肺部 CT 图像显示囊性病变。(E)腹部冠状 CT 重建显示一名 BHDS 患者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箭头所示)。(F)胸部 X 线片(DR)显示一名 BHDS 患者的右侧气胸(箭头所示)。(G)一名 BHDS 患者颈部有多个小米粒大小的肉色丘疹(纤维毛囊瘤)。
研究方法
2017–2024年间共诊出64例BHDS患者,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临床特征分析及影像学表现评估,最终确认了 64 例患者的诊断。
研究结果
64例 BHD 患者(54 名女性,10 名男性),平均年龄为 45.78 岁(年龄范围:18-72 岁)。所有患者均为亚洲人,43.75%(28/64)的患者有肺大疱或气胸家族史。67.19%(43/64)的患者曾经历呼吸困难,53.13%(34/64)的患者有咳嗽症状。仅有 4 例患者在诊断时有皮肤病变,仅有 3 例患者出现肾错构瘤。在 64 名患者中,有 19 例患者情况不明,53.33%(24/45)的患者经病理诊断发现有肺泡结构。在 64 名患者中的 54 例中,检测到 FLCN 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被认为可能具有或已确认具有致病性。
在 79 名来自 64 个 BHDS 家系的患者中,通过遗传检测(排除了意义未明变异后),在 68/79(86.1%)的个体中发现了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的 FLCN 基因变异。这些突变位点和类型的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64例患者的 FLCN 基因突变情况,其中排除了意义未明的变异。优先显示氨基酸突变位点,若无氨基酸突变位点,则显示核苷酸改变。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突变:红色:移码突变;黑色:大片段缺失;浅蓝色:无义突变;绿色:缺失突变;深蓝色:错义突变;紫色:剪接位点突变;灰色:点突变
研究发现了 12 种新的可能致病性 FLCN 基因变异:
➤Exon4 c.221delC (p.Pro74fs)
➤Exon5 c.395_396+1del (p.?)
➤Exon13 c.1489_1490insCC(p.Val497fs)
➤Exon11 c.1227C>G (p.Tyr409)
➤Exon4 c.83del (p.Pro28Hisfs27)
➤Exon7 c.676_683dup (p.Phe229Serfs*16)
➤Exon4 c.106G>T (p.Glu36*)
➤Intron11 c.1301-2A>T(p.?)
➤Exon12 c.1415del(p.Pro472Leufs*2)
➤Exon6 c.447del(p.Phe150Leufs*27)
➤Intron7 c.779+1del(p.?)
➤Intron7 c.779+1G>A(p.?)
6种新的致病性变异:
➤Exon10 c.1156_1175del (p.Ser386fs),
➤Intron10 c.1177-1G>A (splicing effect, p.?)
➤Exon6 c.469_471delTTC (p.Phe157del)
➤Exon9 c.880G>T (p.Glu294Ter)
➤Exon9 c.943G>T (p.Glu315*)
➤Exon9 c.959_968del (p.Arg320fs)
2 种意义未明新变异(VUS):
➤Exon14 c.1669del (p.Leu557*)
➤Exon5 c.311_337del (p.Ile104_Pro112del)
图7 显示了 FLCN 基因突变位点的频率分布。研究发现了一些高频突变热点,具体位点如下:
1.Exon12 (c.1429C>T)
2.Exon14 (c.1579_1580insA)
3.Exon12 (c.1379_1380del)
4.Exon11 (c.1285dupC)
5.Exon9 (c.981del)
图7 64个BHDS家族FLCN基因突变频率
研究结论
与以往亚洲队列研究结果一致,研究数据显示亚洲 BHDS 患者皮肤症状较少见,而肺部 / 肾脏受累及自发性气胸发生率更高。尤其研究在 FLCN 基因中发现了一些与其他日本报道不同的中国特异性突变热点。此外,研究还发现了 20 种新的 FLCN 突变,这些发现显著扩展了亚洲 BHDS 突变谱。
专家点评
刘杰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中国BHD综合征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更倾向肺部受累,肾脏及皮肤受累较少。FLCN突变谱显示出显著的中国人群特征,多个突变位点为首次报道。该研究填补中国BHDS基础资料空白,为区域性早筛与遗传咨询奠定依据。专家简介
刘杰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导师:钟南山院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总医院博士后 (导师:美国Francis X. McCormack 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罕见病与间质性肺疾病专业组组长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国家实验室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 全国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华南区呼吸罕见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疾病专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一届 常务理事
广东省药学会罕见病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兼呼吸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 常务委员 兼呼吸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呼吸病管理分会 常务委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科主任(2014-2015)
华南区呼吸罕见病专科门诊创始人、负责人
华南区肺淋巴管肌瘤病专病门诊创始人、负责人
Director of Rare Lung Disease Clinic in Guangzhou of Southern ChinaDirector of Guangzhou LAM Clinic of American LAM Foundation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审稿人《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青年编委
2023年中国医师公益大会“最美公益医师”荣誉称号
2023年广东省“羊城好医生”荣誉称号
2003年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
2003年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研究领域:间质性肺疾病;呼吸罕见病
参考文献
1.Panqiao Liang, Yizhan Lu, Jie Liu, et al.
Early Exploration of 18F-FAPI-42 PET/CT 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ATS 2025
2.Xianyi Xie, Beini Xu, Jie Liu.
Clinical Relevance of FLCN Mutation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Birt-Hogg-Dubé Syndrome. ATS 2025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