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栽好法治梧桐树,引得发展凤凰来”。近年来,开发区分局以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刚性执法严守资源保护红线,以柔性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刚性监管+柔性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努力递出了独具特色的开发区“法治营商”金名片。
“栽好法治梧桐树,引得发展凤凰来”。近年来,开发区分局以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刚性执法严守资源保护红线,以柔性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刚性监管+柔性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努力递出了独具特色的开发区“法治营商”金名片。
铁网固土:刚性管控夯实资源“压舱石”
全域定格,监管无盲区
根据执法监管样板市建设要求,制定出台辖区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围绕耕地保护、林业保护、矿山保护3个主要方面,建立区、街道(盐场)、村(居)、村组4级网格,配备网格员226名,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对辖区自然资源实现定人、定片、定地块、定塘口全天候监管。
四阶联动,巡查无缝隙
分局建立“日、周、月、季”四阶巡查,将辖区划分为9个片区,每日开展“慧眼守土”线上巡查、每周开展实地外业巡查、每月对接属地开展联合巡查、每季度主要负责人带队开展重点巡查。2024年度,已开展动态巡查100余次、慧眼守土巡查近300次,全区违法用地发生率同比下降70%。
科技赋能,群防无死角
实行“一码看耕地”模式,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在辖区耕地内设置保护标志牌11块,为1.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配置“电子身份证”,村民耕地边界、政策法规及举报通道,推动监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参与”,切实营造全社会知“耕”知“地”守红线良好氛围。
春风化雨:靶向普法播撒法治“金种子”
按需送法,普法无盲点
分局聚焦基层法治能力提升,针对基层干部“政策吃不透”“执法腰杆软”“矛盾调处难”等痛点,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班,通过"政策解析+案例剖析"的方式,精准提升基层干部在耕地保护政策解读、宅基地纠纷处置等实务领域的业务能力。同时,以“耕地保护进万村”“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活动为契机进行普法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近5000册、覆盖群众500余人。2024年度涉土信访量同比下降近50%,干群法治意识大幅度提高,“培训一个干部、带动一片群众”的普法成效显著。
释法说理,沟通零距离
开发区分局坚持“执法普法双线融合”,在刚性监管中注入法治温度。2023年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施工方计划违规处置1.5万方治理余量石料,执法人员知晓后立即制止并同步启动“说理式执法”程序。通过现场讲解《矿产资源法》第四十三条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阐明擅自处置矿产品涉嫌违法开采的法律后果,使企业深刻认识错误并主动配合整改。对于产生的余量石料,分局创新建立“工程余料阳光处置”机制,将该批石料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拍卖,最终实现国有资产增值223万元,既守住了法治红线,又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机。
金桥通衢:高效服务架设发展“快车道”
项目管家,保障零时差
建立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台账,将现有102个项目“全覆盖”纳入台账管理。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跟到底”服务模式,在选址、征拆、供地、审批和登记5个方面提供前置服务,以周为单位定期滚动摸排项目推进情况,确保一个项目不漏,项目概况“一口清”。一季度开发区省级重大项目保障率达100%,市级重大项目保障率达92.08%。
双证齐发,服务零间隔
分局推行“交地即发证”服务模式,将不动产权籍调查前移,同步开展用地审批,出让使用权登记等工作,将多部门业务统一进行内部流转,实现企业在拿地当日,即可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较常规流程压缩70%时间,创下“开发区速度”。2024年度,已有16个项目通过“交地即发证”模式快速落地,企业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刚,是法治的底线与威严,为市场秩序筑牢坚实壁垒;柔,是服务的温度与关怀,为企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展望未来,开发区分局必将继续深化“执法就是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自然资源法治服务新模式,让治理效能更凸显、企业扎根更安心、“法治营商”名片更闪亮。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