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
□蒋璟璟
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法治日报)
有误导就有误会,有了误会,鱼目混珠的生意,也就能成立了。流量经济,对注意力、信任感的“窃取”,成了很多“假官号”的生存之道。不同于PC时代,“假官网”主要是为了给假消息、假证件背书。短视频场域内的,“假官号”的变现模式,则更为直接和赤裸。简而言之,其主要的赚钱方式,就是卖货,直播带货、橱窗带货等等。此类“假官号”因“冒用官方身份”而起号,也多因“价高质劣”而败露。如此这般,打假靠消费者吃亏上当,本身就很不正常。
其实,在以往,所谓“官方号”是有着自己的鲜明调性的。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政务号”,低频更新、一板一眼,主要是例行公事的信息发布,主打的就是淡定、佛系,占了位却不博出位。而近两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政务号”被赶着、卷着,纷纷转型为“业务号”,不仅要充当官方信息的发布出口,还要走向前台、整活营业——从“政务号”到“业务号”,从泛化的宣传到具体的带货,某些“官号”的迭代,让仿冒号看到了可乘之机。
尽管某些官号也带货,但总归不是商业性、逐利性的,其还是基于公益属性,要挂个“助农”“兴企”的名头。可即便如此,此类跨界混业的账号,还是给网友塑造了一个新的印象,那就是“官号也可能带货”。基于这一背景,某些高仿的“官方号”能够骗取信任、蒙混卖货,也就不足为奇了。需要说明的是,此类假冒官号,其实并未通过平台的资质验证,并没被登记为企业或机构账号,而仍是普通的个人号。而就是对这一最根本的不同,很多网友仍不明就里。
官号百花齐放,假号见缝插针。“假官号”屡禁不绝,之于此,一方面固然要强化打假,平台对于那些未认证、蹭官方的可疑账号,必须专项清理、常态治理。而从另一方面说,为此求解,同样离不开官方号主动营造区分度的努力。当官方号玩得越来越大、做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有网感,其如何与普通的个人账号建立起必要的风格区分、定位区分、利益区分,如何重建起大众关于“官方号不会做哪些事”的基本信任,这是从根本上避免假官号以假乱真的另一个关键。
来源:伯克潮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