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18 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磁体系统建造。该系统由 30 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总重近 3000 吨,磁场强度达 13 特斯拉(地球磁场的 28 万倍),可约束 1.5 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实现输入 50 兆瓦、输出 5
可控核聚变板块最近两天活跃,主要原因是国际技术突破、国内项目加速及政策预期强化三重因素驱动:
一、国际技术里程碑事件引爆市场预期
5 月 18 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磁体系统建造。该系统由 30 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总重近 3000 吨,磁场强度达 13 特斯拉(地球磁场的 28 万倍),可约束 1.5 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实现输入 50 兆瓦、输出 500 兆瓦的十倍能量增益。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向核聚变商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直接提振全球市场对该领域的信心。ITER 项目总投资超 220 亿美元,其技术成果将直接推动超导材料、高温合金等产业链升级,预计 2035 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美元。
二、国内项目进入密集验证期,商业化时间表明确
BEST 装置总装加速: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BEST 项目于 5 月 1 日提前两个月启动总装,计划 2027 年实现能量净增益(Q>1)验证,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该装置体积比传统装置缩小 40%,聚变功率密度提升 3 倍,采用全超导磁体与高温超导材料优化,商业化时间表较 ITER 提前 10 年。
CRAFT 设施建设突破: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1/8 真空室通过测试,预计 2025 年底全面建成,为聚变堆工程化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验证成果密集:中国环流三号实现 “双亿度” 等离子体运行,EAST 装置创下 1 亿摄氏度、1066 秒稳态运行纪录,自主磁流体控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进展直接验证了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工程化能力。
三、政策与资本协同发力,产业催化加速
政策加码:国家数据局明确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向核聚变倾斜,上海、合肥等地出台专项规划攻关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等关键技术。国务院国资委已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攻关方向,2025 年中央财政专项预算达 200 亿元(同比 + 42%)。
订单与招标落地:2025 年以来,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累计发起 46 项核心部件采购招标,国光电气、合锻智能等企业订单逐步落地。合肥 BEST 项目设备采购规模超 100 亿元,直接带动零部件企业业绩弹性。
资本涌入:民间资本投入两年增长超一倍,米哈游投资的 “洪荒 170 堆”、能量奇点 “洪荒 70” 等民营项目加速技术验证。2023 年全球核聚变公司融资达 62 亿美元,私人投资首超政府资助。
四、产业链核心环节投资价值凸显
超导材料:西部超导的 NbTi 超导线材已用于多个项目,永鼎股份、联创光电在高温超导带材领域取得突破,国产替代空间超 80%。
高温部件:安泰科技是国内唯一具备聚变钨铜偏滤器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王子新材通过子公司切入磁体电源电容供应,订单覆盖 2025 年交付需求。
装置集成:BEST 项目总装涉及数万吨精密设备安装,带动真空系统、低温工程等细分领域需求爆发。
综上,ITER 里程碑事件与国内项目加速形成共振,叠加政策资金双重支持,推动可控核聚变板块进入 “技术突破 - 订单兑现 - 估值重构” 的良性循环。随着 2027 年 BEST 装置验证节点临近,产业链上游设备商及材料供应商的业绩弹性将持续释放,板块活跃度有望维持高位。
来源:左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