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开战前,中国已帮巴军两个大忙?这3国成了莫迪“救命稻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9:19 1

摘要:当印度军方高调宣布“无限期停火”时,一场更隐蔽的战争已在舆论场打响。这3国,成了莫迪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印度军方高调宣布“无限期停火”时,一场更隐蔽的战争已在舆论场打响。这3国,成了莫迪最后的“救命稻草”?

印巴边境硝烟暂散,但舆论场的较量才刚开始。

环球网最新消息称,印度军方近期宣称与巴基斯坦的停火协议"无终止日期",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印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但印度显然不可能在吃了大亏的情况下就此罢休,“舆论战”也成了另一种重要的对抗形式,而有3个国家也成了莫迪的“救命稻草”。

首先,就是在此次印巴冲突中“大秀”了一波实力的中国。

首先,印度方面突然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封锁了2家中国官媒新华社和《环球时报》英文版在X平台的账号。

理由是两家中国官方媒体援引巴军方消息,报道了巴方击落三架印度战机的战况。

尽管《环球时报》账号随后解封,但印度此举已暴露其舆论管控的强硬姿态——既想掩盖战场真相,又试图塑造"完胜"叙事。

但让印度没想到的是,西方媒体同样没给莫迪政府留面子。

《纽约时报》直言印巴此战实为平手,对体量占优的印度已是战略失败;英国媒体更披露印度空军在巴铁防空体系前屡屡受挫。

意料之中,报道这些消息的西方媒体很快遭遇了同款"封号套餐"。

但随着各种证据的公布,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抑制战场真相的发展,也无法缓解印度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国防部旗下智库"新德里联合作战研究中心"专家突然又抛出一套"中国干预论",试图为失利找补。

彭博社报道称,这位专家声称,“在印巴正式开战前,中国就已经为巴基斯坦提供了2大帮助”。

这里的“2大帮助”指的是:中国帮巴方调整了卫星监控范围;帮巴方升级了雷达系统。

正因如此,让巴军就像“开了天眼”似的,对印军的动向了如指掌。

这番指控完全没有证据,而且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印度出动的80架三代机本就没有隐身能力,所谓"突袭"从始至终都是透明行动,巴方边境雷达站从一开始捕捉其动向不是难事,所谓“中国干预”纯属无稽之谈。

紧接着,这位专家更是直接暗示,中印若开战巴基斯坦必将参战,因此印军所有规划都按"两线作战"预设,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威胁。

说到底,在拿不出任何中国援巴实证的情况下,印度这样说无非就是,一方面破坏中国的形象,一方面为自己的惨败找个“合理借口”。

但印度这种低级手段,不仅不能够达成目的,反倒坐实了其"输不起就甩锅"的惯性思维。

回看历史,印度的"精神胜利法"早有传统。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印军惨败至新德里危在旦夕,国内宣传却长期渲染"胜利";五年前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解放军用冷兵器教训印军的画面全球疯传,莫迪政府仍坚称"未失寸土"。

而此次印巴交锋,印度高价购买的法制"阵风"战机被中国制造的巴军装备击落,印度同样用10天来庆祝“胜利”,各种积极宣传“战果”。

但显然,国际社会并不领情,毕竟这种"精神胜利法"也就只适用于印度人。

眼看仅靠中国这一个“背锅侠”无法转移矛盾,印度又盯上了另外两国。

这2国就是在此次印巴冲突中,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的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尤其是土耳其,不仅声援了巴方,甚至还送上了武器装备。

基于此,印度开始从多方面对这两国出手,全面抵制两国的商品和旅游,暂停了与两国的学术机构合作。

可以看出,印度方面是打算通过推迟高层接触、减少双边合作,同时加大与两国竞争对手合作等形式,来向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施压,改变对印度的做法。

但是,有专家指出,印度的经济影响力不足以对这两国造成有效的贸易打击,除非其在各大领域都发挥更大作用,否则经济反制的影响并不会得到重视。

所以,这种"打不过就迁怒"的做派,无异于是"外交自杀"。

目前,从全球的反应来看,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支持印度发起“报复”的。

事实上,印度将针对中国、土耳其、阿塞拜疆看成最后的“救命稻草”,基本是没用的,只会让国际社会看清印度“纸老虎”的本质。

反过来说,印度这一切“离谱”行为的背后,无非还是“大国梦”在作祟。

就拿此次军事冒险来说,印度的做法本质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印度原以为复制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通过配合西方战略换取产业转移,便能实现经济腾飞。

但现实狠狠打脸——美国既无足够产业可转移(本国制造业空心化严重),特朗普政府更主张"产业回流"。

而印度为表忠心发动的突袭,反被“中国体系化”武装的巴军打得灰头土脸。

更致命的是,这场冲突也让印度得罪了中国这个最大邻国,未来想从"一带一路"分杯羹恐怕难上加难。

简单来说,当印度阵风战机神话破灭、产业转移沦为泡影、盟友圈持续缩水时,其霸权梦正遭遇三重挑战:

既无法用“精神胜利法”掩盖装备落后,又难以摆脱对美国画饼的依赖,更低估了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系化优势。

可以说,这场闹剧唯一的“贡献”,或许是让世界看清了三重真相:

其一,巴基斯坦在中国军工赋能下,正从"地区配角"蜕变为能硬刚印度的"南亚铁拳";

其二,中国27年未实战的装备,首秀即惊艳全球,军售市场或将迎来新爆发;

其三,印度所谓"两线作战"野心纯属纸上谈兵——连巴基斯坦都打不过,何谈挑战中国?

正如毛主席评价1962年之战:"这一仗让印度明白,武力解决边界问题行不通。"如今历史再度重演,只是这次,印度连"精神胜利"的遮羞布都被扯得更彻底了。

来源:兵器世界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