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动东莞市“人人美育”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美育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5月15日,东莞市“人人美育”教学成果展示暨东城街道美育浸润行动在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雅致启幕。
为推动东莞市“人人美育”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美育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5月15日,东莞市“人人美育”教学成果展示暨东城街道美育浸润行动在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雅致启幕。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詹逸然、小学音乐教研员胡婧婷以及来自各街道、镇街的美术、音乐教研员和骨干教师2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并有6万名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共赴艺术之约,全方位展现东莞美育浸润行动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竹文化作品展示
竹艺赋能:沉浸式美育成果立体呈现
活动以“竹文化”为主线,创新设置“灯彩相迎”现场创作、“竹艺凝萃”成果展、“双师共研”非遗传承课例、“竹音颂情”艺术展演等八大板块,融合静态作品展示、动态课堂呈现、沉浸式艺术表演、专业性经验分享及“竹畔聚贤”主题研讨等多元形式,既全景式展现“以竹喻德、以美育人”的课程实践,又通过跨学科融合课例、区域美育经验交流、专家理论指引等,为“人人美育”提供可借鉴的创新范本。活动中,嘉宾围绕美育特色打造、资源整合、社会化协同等议题深入研讨,形成“立足本土资源、推动全学科融合、构建全域生态”的发展共识,充分彰显对区域美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与引导性。
美育成果展上,近百件竹编作品与水墨丹青交相辉映。竹编千角灯融合非遗技艺与3D打印技术,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光影艺术碰撞出创新火花;学生笔下的墨竹图,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亦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洒脱。展厅内,“竹灯焕彩”区域成为焦点——学生自制的竹制花灯组成星河,内置的智能芯片让灯光随音乐律动,传统民俗与科技元素的跨界融合,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
课程创新:双师共研激活非遗传承新路径
在教学展示环节,东城六小以“竹润童心”为核心,呈现多维度的美育课程探索。陆梓纯老师的说课《以美育叩启童真世界》,系统阐述了学校以竹文化为载体的课程体系:通过“竹艺工坊”“竹韵诗词”“竹科学探究”等跨学科项目,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形成“一课一特色、一级一主题”的美育图谱。
音乐老师田婉婷与美术教师王雪携手呈现双师课例,主题为《童谣声里话传承 一盏竹灯万家明》。田老师以活泼律动教学带学生融入课堂;王老师则化身文化导游,引领学生探寻千角灯独特魅力。在两位老师指导下,学生改编《千灯谣》童谣,结合“弯、卷、扭、组合”传统竹编技法,动手创新制作竹灯,为传统千角灯注入新艺术活力。课程最后,当孩子们亲手点亮竹灯,暖光中流淌的不仅是工艺之美,更是对非遗的深层认知与情感共鸣。两位教师发挥专业所长,巧妙融合音乐、美术、科技与传统文化教育,为“大美育”课程设计提供了鲜活范例。
多维联动:构建全域美育生态共同体
活动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区域美育经验交流的平台。张秋萍在《浸润无声处,美育自有声》分享中,介绍了东城街道整合社区竹艺工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美育生态的实践路径;曾连春以“十六年馆校共建”为例,揭示了博物馆资源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在“竹畔聚贤 论美启新”研讨环节,专家们围绕“人人美育”展开头脑风暴。刘英明提出“一校一特色”建设策略,建议通过“走出去采风、请进来授课”激活本土文化资源;赖朝阳老师分享了校外教育中开展中小学艺术实践活动育人经验;于洪民校长分享“快闪式”美育活动经验,倡导让艺术走出课堂、融入校园生活;胡婧婷老师对《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从“面向人人、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学校”等维度作了解读;市美术教研员詹逸然高度评价东城六小的美育实践,指出“美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要路径”,呼吁镇街教研员做好教研的服务工作,构建“全员参与、全学科融合、全场景浸润”的美育新生态。
以美育人:让每颗童心绽放艺术之光
活动在304班合唱《鱼灯等等我》中推向高潮。孩子们清澈的歌声里,鱼灯传说化作可感知的文化记忆;小组唱《灯火里的中国》以点点“灯火”象征文明传承,唱响家国情怀;原创快板《竹韵润童美奇缘》则以轻快节奏,串联起学校美育特色项目,展现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信。
这场以竹为媒的美育盛宴,不仅是东城六小“竹润童心”课程的全景式呈现,更彰显了东莞推进“人人美育”的坚定步伐。正如校长袁立敏在致辞中所言:“美育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竹的品格中涵养坚韧心性,在艺术的浸润中塑造健全人格。”随着“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东莞正以竹之劲节、灯之璀璨,编织着属于每个孩子的艺术梦想,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美学力量。
文 | 周晓玲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