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代到来!来自Max Mara女性艺术奖的宣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8:45 1

摘要:佛罗伦萨,这座因文艺复兴(Renaissance)而名的城市,不仅是波提且利笔下《维纳斯的诞生》的诞生之地,更在这片不断孕育新生的艺术沃土上,于复活节前夕在斯特罗齐宫,盛大开启了名为「女性的时代!」(Time for Women!)的展览,仿佛又一次宣告着艺术

01 专为女性艺术家

设立的奖项

佛罗伦萨,这座因文艺复兴(Renaissance)而名的城市,不仅是波提且利笔下《维纳斯的诞生》的诞生之地,更在这片不断孕育新生的艺术沃土上,于复活节前夕在斯特罗齐宫,盛大开启了名为「女性的时代!」(Time for Women!)的展览,仿佛又一次宣告着艺术领域的崭新开端。展览标题直接点明其核心意图:庆祝Max Mara女性艺术奖设立二十周年——一个专为女性艺术家而设的奖项,它的诞生,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无疑是一种鲜明的姿态与承诺。

身为Max Mara的创始者,马拉莫蒂家族与艺术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设立Max Mara女性艺术奖之前,便已收藏艺术多年。考量到当时的艺术市场环境,除了少数几位之外,女性艺术家鲜少获得应有的关注。因此2005年设立的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不仅仅是一种赞助行为,更可被视为一项旨在应对艺术界长期以来性别失衡问题的自觉行动,一次试图纠正既有偏颇的尝试。

Time for Women! 二十年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中的赋权愿景展览现场,2025年,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斯特罗齐娜展厅,摄影: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基金会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时代」与斯特罗齐宫今年的展览主题呈现出某种呼应。从年初刚结束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的展览,到正在举行的艾敏(Tracey Emin)的个展《性爱与孤寂》(Sex and Solitude) ,再到5月底即将在斯特罗齐宫全新项目空间展出的年轻艺术家荃奇(Giulia Cenci)的展览,均可见其对女性艺术家的关注。

Time for Women!二十年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中的赋权愿景展览预告片,2025年,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斯特罗齐娜展厅,视频制作:The Factory prd.,视频由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基金会提供

02 当代艺术家的壮游

Max Mara女性艺术奖是由时尚品牌Max Mara与伦敦白教堂画廊合作发起,专为在英国生活和创作的女性艺术家而设。奖项创立后不久,品牌家族的马拉莫蒂收藏接着加入。女性艺术家,尤其在职业生涯初期,常遭遇难以言说的结构性限制。这奖项的设立,不仅是每两年一次的得奖者,更是切实的支持,让她们拥有时间和空间,去构思、去落实那些仍在萌芽的意念。

Time for Women!二十年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中的赋权愿景展览预告片,2025年,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斯特罗齐娜展厅,视频制作:The Factory prd.,视频由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基金会提供

首先是来自女性的评审裁判,而后是为期六个月的意大利驻地,由马拉莫蒂收藏馆根据每位艺术家的特定需求进行安排。那些在意大利渐渐成形的作品,最终将回到伦敦白教堂画廊,也在Max Mara品牌创始,马拉莫蒂家族所拥有的马拉莫蒂收藏馆展出,甚至被纳入收藏。

Time for Women! 二十年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中的赋权愿景,展览现场,2025年,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斯特罗齐娜展厅,摄影: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基金会提供

在开幕记者会上,马拉莫蒂收藏美术馆馆长皮奇尼尼(Sara Piccinini)强调,奖项与意大利的联结,深植于其独特的驻地创作模式。获奖艺术家们踏上意大利的土地,展开为期数月的沉浸式体验,如同当代的「壮游」,许多作品都留下了意大利的技术、工艺以及民间传说的印记。这种文化交流,正是Max Mara女性艺术奖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18至19世纪,佛罗伦萨曾是「壮游」的重要目的地,而首位获奖者萨尔蒙(Margaret Salmon)的作品,其灵感亦源自佛罗伦萨的摇篮曲。因此,斯特罗齐宫举办此次二十周年展览,实可谓顺理成章。

自始,每一位获奖者的创作,无论其题材、内容或媒介,都为意大利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看角度,以崭新的方式诠释其文化特质。这源于她们在驻地期间与当地社群的互动,对不同地域的探索,对多元媒材与技法的尝试,对档案文献的研读,以及对博物馆与工作室的造访。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传统的壮游,然而,这是一段专为女性艺术家设计的旅程,一种更细致的审视,一次蕴含潜在转变力量的探索。

Time for Women! 二十年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中的赋权愿景展览现场,2025年,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斯特罗齐娜展厅,摄影: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基金会提供

03 重塑女性的创造力

除了罗马和佛罗伦萨等意大利主要城市,艺术家们亦曾在比耶拉、巴勒莫和卡塔尼亚等较小却富含文化底蕴的中心城市驻留。在这些地方,她们得以探究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或精进陶瓷、铁艺及纺织等专业技艺。

我个人特别欣赏的德国艺术家布特纳(Andrea Büttner)是第三届(2009–2011)得主。她的驻地包括罗马美国学院、意大利艺术家皮斯托莱托(Pistoletto,目前正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回顾展)在比耶拉的基金会,以及阿西西的多个宗教社群。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美国学院由卡内基基金会、摩根大通、小约翰·D·洛克菲勒、威廉·K·范德比尔特和亨利·沃尔特斯等多位美国富豪创立;皮斯托莱托是意大利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而阿西西则是孕育了那位以抛弃世俗财产、追求清贫生活而闻名的圣方济各的故乡。

Andrea Büttner

©Andrea Büttner,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Julian Salinas

Andrea Büttner,The Poverty of Riches,展览现场,Collezione Maramotti,2011年 ©Andrea Büttner,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 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

布特纳在驻地创作后的作品《贫穷的财富》(The Poverty of Riches),其灵感和标题皆源自沃尔夫(Kenneth Baxter Wolf)关于自愿贫困的论文。作品深入探讨了宗教、艺术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布特纳认为,修道院对财富的弃绝呼应了贫穷艺术(Arte Povera)对大众媒体、风格、意义和艺术市场的富裕的反对。「贫穷」在贫穷艺术中是一种刻意的选择。

Andrea Büttner,Man with fabric,2010年,纸上的木刻,二联画,限量版10份 ©Andrea Büttner,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

她为此项目创作的作品,灵感源于她在驻地期间走访的意大利宗教社群、亚西西圣方济各大教堂的乔托壁画以及马拉莫蒂收藏馆的部分作品。展厅中呈现了一系列作品,包括以强烈黑白对比和简约线条描绘圣方济各生平的巨幅木刻版画,以及悬挂于墙面的鲜艳织物「绘画」。这些色彩饱满的织物挪用了不同行业制服的色彩,例如垃圾收集员和消防员等,巧妙地将宗教图像与平凡的日常材料并置。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仅挑战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奢靡之风,更引导观者深入探索贫困、谦逊与灵性等深刻议题。

Andrea Büttner,Vogelpredigt,2010年,纸上的木刻,二联画 ©Andrea Büttner,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

与安德烈娅·布特纳沉静内敛的《贫穷的财富》形成鲜明对比,第八届(2019–2022)得主塔尔博特(Emma Talbot)的《时代/L'Età》则以奔放的色彩、多元的媒介和活跃的动态,营造出热烈奔放的氛围。其创作灵感源自克林姆特现藏于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画廊的画作《女人的三个阶段》。这幅画作描绘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以女婴、年轻女子和一位头部转开、面容垂暮的老年妇女,象征着生命的轮回。画中,老年妇女松弛的皮肤、臃肿的腹部和清晰可见的血管,都昭示着岁月的痕迹,而她完整展现的双脚,似乎更意在让观者直视其衰老之态。

Emma Talbot

在意大利驻留期间于Modateca Deanna,2021年 ©Emma Talbot,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TIWI

Emma Talbot,Volcanic Landscape(局部),2022年,丝绸上丙烯 ©Emma Talbot,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Carlo Vannini

Emma Talbot,Ruins(局部),2022年,丝绸上丙烯,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Carlo Vannini

塔尔博特决定为这个老年妇女形象重塑,让她成为一位精力充沛的女英雄。《时代/L'Età》以希腊神话中半人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伟绩为叙事骨干。然而,这位女英雄的行事方式却迥异于诉诸破坏、盗窃、欺骗与谋杀的赫拉克勒斯,她所秉持的是永续农业的十二项原则——一种旨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且高产系统的生态设计理念。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动画、绘画与雕塑等多种媒介。展厅两侧悬挂着大幅彩绘丝绸,其上神秘的图像与空间中央的三维雕塑作品形成既对立又交融的视觉对话。展厅尽头播放的动画影像则为整个装置注入了时间的流动与叙事的层次,共同指向对权利、权威及女性形象的深刻诘问。

Emma Talbot,《时代/L'Età》展览现场,Collezione Maramotti,2022年 ©Emma Talbot,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

最新一届(2022-2024)得主怀特(Dominique White)的项目《死重》(Deadweight),从海洋那兼具创造与毁灭力量的双重属性中汲取灵感。怀特以其探索黑人主体性、海洋环境和殖民主义遗产的雕塑作品而备受瞩目。她的创作过程常涉及对废弃材料和航海残骸等现成物品的挪用与转化,唤起人们对沉船和被淹没历史的记忆。

Dominique White

在Tody的工作室,2024年 ©Dominique White,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Zouhair Bellahmar

Dominique White,Deadweight,2024年,展览现场,Collezione Maramotti ©Dominique White,摄影:Dario Lasagni,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

为此艺术奖,怀特巧妙地挪用传统航海术语「净载重吨位」,将其从原先衡量船舶稳定性的概念,转化为探索断裂与解放的潜在空间,并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沉船或许能成为塑造黑人未来的一种催化力量。

她走访了意大利数个铸造厂,以锈迹斑斑的铁、剑麻、拉菲亚、浮木和白黏土等有机元素锻造出作品,唤起了人们对锚、船体和海洋骨骼的想象。怀特并将这些雕塑浸泡于地中海使其氧化,这个充满诗意的举动,旨在强调海洋持续转化的力量。作品的形态常令人联想到盘根错节的树根或历经岁月的骨骼,暗示着沉没之物或来自海洋深处的残骸。这些空灵的雕塑以一种开放且空间化的方式布局,引导观众近距离审视其细节,而光影的运用则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张力。这些作品所构想的非洲未来,并非传统乌托邦式的科幻想象,而是一个潜在的海洋领域,它流动且充满反叛性,并可能挣脱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

Dominique White在意大利驻留期间于Tody的工作室,2023年 ©Dominique White,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TIWI

Dominique White,dead reckoning,2024年,锻造铁 ©Dominique White,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Whitechapel Gallery Editions,Dominique White,Deadweight(蓝图),2024年,独幅蓝晒印相,Aquarelle Arches Fin 640gsm纸,30.5 x 21 厘米,共21件,每件签名并编号,已装裱 ©Dominique White,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Andy Keate

尽管这九位艺术家的创作在主题和形式表达上呈现显著的歧异,我们仍可辨识出贯穿于不同项目中的若干共通线索:对历史与记忆的探究、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联、韧性、性别角色、语言与翻译,以及技术性的实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术家致力于呈现非刻板印象的女性特质,她们时常挪用那些传统上与女性经验相关的元素——从母性到脆弱、从哀歌到纺织工艺——以颠覆或重新诠释其既有的意涵。

Corin Sworn在那不勒斯的驻留,与Madre合作,2014年7月 ©Corin Sworn 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

04 艺术界依旧存在

权利失衡

回顾Max Mara女性艺术奖的发展历程,其意义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赞助范畴。它堪称一种「催化剂」,不仅发掘人才,更积极培育,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某种程度上,Max Mara女性艺术奖既映照着当代艺术领域的演变,也对其产生了影响,尤其在赋予女性艺术家权利方面。二十年间,它既是观察变革的窗口,亦是推动变革的动力。获奖者们的作品,展现了女性艺术家对当代艺术日渐增长的重要性,她们探讨身份、记忆、社会与政治等议题,并时常融入在意大利驻地创作期间所获得的独特视角。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日渐增长的自信与影响力」并非普遍存在,艺术界依旧存在权利失衡的现象。

Margaret Salmon,Ninna Nanna,2006年,影片静帧 ©Margaret Salmon 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

最终,Max Mara女性艺术奖不仅映照着时代的变迁,更可被视为一股潜在的推动力量。透过在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提供支持,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真正「赋能」了她们,使其得以开创新作并赢得国际认可,仍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届(2011-2013)得主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与第七届(2017-2019)得主卡莫克(Helen Cammock)在获得Max Mara奖之后,皆曾荣获英国透纳奖殊荣,布特纳亦曾于2017年获该奖提名,这些成就或许暗示了奖项的积极作用。

Laure Prouvost

在罗马英国学术研究院的驻留期间,2012年5月 ©Laure Prouvost,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和Whitechapel Gallery提供,摄影:Giorgio Benni

Laure Prouvost,艺术家在意大利驻留期间拍摄的图片和笔记 ©Laure Prouvost,SIAE 2025,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和Whitechapel Gallery提供

在孕育维纳斯的佛罗伦萨,这场对女性艺术成就的呈现,不仅仅是一次回顾,更是一个观察二十年来多元艺术探索的切入点。然而,奖项的实际影响,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切实「改变」了艺术界既有的权利结构,仍然需要更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其持久的遗产,将体现在其对艺术家个体及更广阔艺术生态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视该奖项在重塑女性创造力的叙事、放大多元声音,以及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艺术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在推动艺术发展中的真实价值与局限。

Helen Cammock

在罗马中央版画研究所的版画实验室驻留期间,2018年,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Sebastiano Luciano

Helen Cammock,Che si può fare,展览现场,马拉莫蒂收藏馆,2019年 ©Helen Cammock 图片由Collezione Maramotti提供,摄影:Dario Lasagni

作者

宋佩芬 Peifen Sung

长年定居欧洲,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FT中文网、时尚芭莎、国家地理、腾讯文化、GQ等中文媒体撰写文化及文化旅游特写。她涉及广泛,足迹遍布,有时候连当地人都进不了的地方,她也有办法通行!她擅长获取第一手资料,采访到最热门的人物,从亲身体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做动人的报道。

图片来源: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基金会

总策划: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Peifen Sung

设计:张晓晨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