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有一个想法》节目启动“博物馆疗愈计划”,并携手考古文博专家与心理学专家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睡虎地秦简墓木牍家书”说起,为观众带来一场抚慰心灵的文物导览直播。
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博物馆是文明的深呼吸,亦是历史开出的温柔处方。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有一个想法》节目启动“博物馆疗愈计划”,并携手考古文博专家与心理学专家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睡虎地秦简墓木牍家书”说起,为观众带来一场抚慰心灵的文物导览直播。
云梦县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藏有文物5000余件(套),更有包括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国现存第一封家书、东汉第一陶楼、中华第一长文觚在内的四件“镇馆之宝”。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主理人王姝蕲与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走进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并连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探索云梦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与人文哲思。
1975年,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了两枚木牍家书,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实物。墓主人是生活在战国晚期的一名普通秦国人,名叫“衷”。这两枚木牍,正是“衷”的弟弟“黑夫”与“惊”写给家中长兄“衷”的家书。“黑夫”与“惊”兄弟二人,都是参与秦统一六国战争的小士兵,因此木牍家书别名为“烽火家书”。它们被“衷”视为珍宝,带入墓中作为陪葬品,得以保存至今。“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这封家书让我们感受到跨越两千年的亲情与温暖。
考古文博专家王思怡谈到,我们能从不同时代的家书文物中看到人类永恒的情感纹路,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包含的私人书信,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保存的大量家书,这些写给亲人的信可以弥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完成”的对话。
项目主理人王姝蕲提出,书信不仅承担通讯功能,也一直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手机时代,书信通讯功能被替代,它的疗愈功能是否可以继续?对此问题,心理学专家徐洁解答到:书信的对于心理疗愈,人际沟通,以及处理复杂的哀伤,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除木牍家书以外,腾讯新闻“博物馆疗愈计划”本场直播还为观众导览了7组秦汉文物,解读心理疗愈价值。
“东汉第一陶楼”微缩建筑模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技艺,还与现代心理学的箱庭疗法异曲同工,陶楼承载了东汉时期墓主人的心理需求,将家族安宁富足发展的梦想都浓缩在其中。
云梦县博物馆馆藏“东汉第一陶楼”
秦汉女性工匠制作的精美漆器不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高度成就,更促使当代人关注职业女性的生存困境,导览专家在直播中给出了女性如何平衡社会角色的真诚建议。锈蚀的铜镜与氧化的银器,则给容貌焦虑带来了全新角度的思考。
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疗愈功能?“博物馆疗愈计划”还采访了多位考古文博专家,博物馆馆长。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谈到,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都是辉煌的,它也有灾难,而过去的人如何面对不幸,也是留给今人的生存智慧。文物里凝固的悲欢离合都在告诉我们:人类始终在苦难中寻找希望,这种精神传承本身便具有治愈力量。
据悉,“博物馆疗愈计划”是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生态计划2025年孵化的多个项目之一,项目缘起于想法创想者王思怡提出的想法“去博物馆,修复自己”:“希望博物馆疗愈可以深入到全国各大博物馆服务中,在专业力量的支持下,面向大众,为他们提供一场场时光褶皱里的心灵SPA。”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