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文博产业持续升温,博物馆已成为公众休闲游览的热门打卡地。各地博物馆积极应用虚拟现实(VR)、裸眼3D、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讲故事”,让凝固的历史“重现鲜活生机”。
背 景
近年来,文博产业持续升温,博物馆已成为公众休闲游览的热门打卡地。各地博物馆积极应用虚拟现实(VR)、裸眼3D、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讲故事”,让凝固的历史“重现鲜活生机”。
从拼图互动到纹饰换装,从云端展陈到细节探究,兵团军垦博物馆通过五组数字化设备构建起沉浸式观展空间,让库房中的文物“走”入公众视野,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走进博物馆尾厅,馆藏文物一体机正展示着331件珍贵文物数字档案。据工作人员介绍,馆方对167件平面文物进行高清二维采集,164件立体文物实施三维建模,游客通过触控操作可360度观察文物细节,让历史“触手可及”。
在文物换装互动区,19件三维文物被拆解成可编辑模块,游客通过组合纹饰、调整色彩等方式,亲手参与文物设计重构,直观感受其背后的美学智慧。
游客正在体验“文物换装”设备。
游客郭子涵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文物换装,它可以把自己想要的标签放上去,让我感觉非常真实。”
相邻的拼图互动区陈列着28件文物数字拼图,游客通过手眼协调操作完成文物拼图还原,不仅能在交互中培养观察力,又能轻松了解文物知识,实现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传播。
游客正在选择心仪的文物拼图。
“今天,我主要体验了文物拼图,它包含很多科技元素,能让我们更加精细地观察到一些文物的细节。我觉得很有趣。”游客张锐婷说。
老照片瀑布流展示屏则突破实体展柜限制,依托数字档案库,呈现海量历史影像。观众轻触屏幕即可查阅兵团建设时期的珍贵画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大、种类多,线下场馆中实际展示的藏品只是一部分,大部分文物由于展厅条件受限,只能存放在库房中,数字化平台让5000余件文物,通过互动设计突破实体展厅的时空限制,从而使更多藏品“走”入公众视野。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伊诺 陈乐)
来源:石河子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