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诵中国交通法规,苦练倒车入库、侧方停车……来自委内瑞拉的吴瑞龙正在天津积极备考中国驾照。吴瑞龙这样做的一大原因,是被低碳、智能、时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圈粉”。
0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02. 15项举措“精准滴灌” 科技创新迎来金融“硬支撑”
03. 总量向“上”成本向“下” 金融支持实体既稳又实
04. 4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
0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背诵中国交通法规,苦练倒车入库、侧方停车……来自委内瑞拉的吴瑞龙正在天津积极备考中国驾照。吴瑞龙这样做的一大原因,是被低碳、智能、时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圈粉”。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很酷。拿到驾照后,我计划先租后买,以满足日常代步和旅行需求。”吴瑞龙说。
当前,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智造”产品,正日益受到外国消费者追捧。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5年1月9日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拍摄的即将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除了新能源汽车,华为折叠手机、小米骨传导耳机、影石Insta360全景相机、宇树人形机器人……不断涌现的“中国智造”也在全球声名鹊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中国智造”在产业链、产品竞争力和创新方面的综合优势,是中国努力打破贸易壁垒、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支撑。
不同于以往关于中国产品“廉价低质”的认知,中国近些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质的跃升。
天津外国语大学危地马拉籍学生李鸿洋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小米智能手机,“它功能丰富、使用流畅,性价比很高”。
“危地马拉很喜欢进口中国产品,质量很好、价格不贵。”李鸿洋说,他正计划给家里购买一台既节能又智能的中国产洗衣机,解放妈妈的双手。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而形成的“中国智造”浪潮,正促进中国产品以新的形象和新的接受度走向世界。
前不久,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借助中国国产大模型DeepSeek,成为“国际卖货达人”。他们对着镜头随意说几句话,再让AI根据商户需求生成脚本,就能制作出用多国语言介绍自家产品的带货视频。
来自越南的潘庭胜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看到这一视频,连连赞叹:“这太神奇了。我还看到了一些中国商品的越南语视频介绍,描述内容相当准确,更有利于我们购买中国商品。”
义乌国际商贸城内的一家经营户播放使用AI技术制作的多语种商品介绍视频(2024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汹涌的环境下,得益于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创新环境等,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8.39万亿元,增长7.5%。中国出口机电产品5.04万亿元,增长9.5%,占中国出口总值的60.1%。今年一季度,中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实现增长。
36岁的俄罗斯商人苏丽媛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了两家公司,从事中国产农用机械设备和医疗器械等商品出口贸易。目前,这两家公司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合作企业务实高效、善于创新,产品物美价优,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定制化服务。”苏丽媛说。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所需。”苏丽媛通过在华创业,加深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知和信心。
2025年3月26日,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一款正在行走的宇树G1机器人吸引人们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科技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超过60万家。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重要枢纽,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稳定性和新动能。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学院副教授克谢尼亚·邦达连科表示,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而近年来“中国智造”迅速崛起,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电子商务、电动汽车等领域。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很少有经济体能像中国一样展现出如此强大的韧性。”邦达连科说。(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02. 15项举措“精准滴灌” 科技创新迎来金融“硬支撑”
科技金融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记者5月14日从科技部获悉,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业内人士认为,《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精准滴灌”,同时释放了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鲜明信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发布的《政策举措》,从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政策、央地联合和生态建设7个方面强化部署,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政策举措》的出台将有效统筹科技金融工具,推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切实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堵点难点问题,实现科技金融“破题”。
创业投资是支持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政策举措》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机构发债融资等举措。同时,《政策举措》强调发挥货币信贷的重要作用,优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贷款绩效考核方案等。
北京市特聘专家杨晓静认为,《政策举措》的制度创新在于从国家战略层面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且从拓宽资金来源、强化投资方向、完善投后管理、健全退出通道等方面提供全周期、全面的政策指引,其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
为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作用,《政策举措》要求,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研究制定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同时,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试点、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
此外,《政策举措》还提出,加强财政政策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支持,用好用足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工具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持续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关税收政策等。央地联动推进全国科技金融工作,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试、推广创新积分制、区域科技金融实施成效评价等。打造科技金融开放创新生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拓宽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渠道等。
北京银行副行长郭轶锋表示,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向高水平自立自强跃迁的关键节点,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尤为必要。《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释放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鲜明信号。
杨晓静也认为,《政策举措》的出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大生态系统,从资金、风险、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有效统筹,切实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堵点难点问题,让科技金融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支撑”。
据悉,下一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将做好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宣传解读,共同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来源:经济参考报)
03. 总量向“上”成本向“下” 金融支持实体既稳又实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增速均较3月末时明显加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增速超过8%;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2%……央行5月14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4月金融总量“有上行”,融资成本“往下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较大,央行多轮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明显。
4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从前4个月的整体情况看,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既“稳”又“实”,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呵护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展望未来,业内专家称,近期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的推出,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将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金融总量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稳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
具体来看,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5.7万亿元,同比增长7.2%;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大致持平。社融方面,2025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6.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61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
“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业内专家表示,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信贷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贷款的实际支持力度,比统计数据显示的更高。
从结构看,4月信贷呈现多个亮点。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1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转型。”上述专家认为,信贷结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同时也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近年来,新增信贷投向有了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趋于优化。
伴随结构优化,融资成本也在“往下走”。人民银行数据显示,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2%,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随着货币政策利率调控框架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利率传导机制更加畅通,近期政策利率再度下调,有助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
M2方面,在上年低基数效应作用下,4月末M2增速比上月末高1个百分点。记者了解到,去年4月以来,央行通过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等,主动为金融业“挤水分”,去年4月末M2增速因此回落。随着低基数效应的递减,未来M2增速将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当前地方债务置换工作持续推进,加上5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预计有效信贷需求仍受影响。但市场也普遍认为,5月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起到积极作用。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总量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陈晨)国家税务总局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速加快,同比增长4.3%,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稳步增长态势,反映出去年9月底以来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工业继续发挥“基本盘”作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4月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其中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4%,主要受“两新”等政策带动,电气机械、计算机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8%、15.7%和15.9%。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3.4%。受气候转暖、项目资金到位等因素带动,各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筑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5%,特别是反映基建投资的土木工程建筑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6%。
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大省增长态势良好。4月份,东部地区增长较快,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其中,部分经济大省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浙江、广东、北京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3%、6.6%和5.4%,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现加快发展。
对美出口企业加大“转内销”力度,内外贸一体化持续推进。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有对美出口业务的企业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企业国内销售额同比增长4.7%,占总体销售额比重较一季度占比提高两个百分点。31个制造业大类中,21个行业的对美出口企业内销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其中皮毛制品及制鞋业内销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设备、黑色金属、家具、食品业内销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