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喉咙总是隔一阵就疼,轻的嗓子干、有异物感,重的发痒、刺痛,说两句就哑,吃口饭也难受。
有时候以为是上火了,喝几杯凉茶;有时候觉得是感冒前兆,吃两颗抗病毒的药就当做处理了。但过几天又来,反复反复,没完没了。
医生碰到最多的不是一次性急性咽炎,而是这类慢性、周期性、不明确的“喉咙疼”,本质不是“炎症没消”,而是根本没找对方向。
这种疼往往背后有三类原因,都是被人长期忽略的。第一种是胃食管反流。这听起来像个消化系统的事,实际上对咽喉影响特别大。
反流型咽喉炎是近年来耳鼻喉科非常常见的诊断类型。
患者自己往往没感觉胃酸,就是喉咙疼、咳嗽、嗓子沙哑、说话累,但查了半天找不到细菌感染,也没扁桃体肿,抗生素用了一堆不见效。问题不在喉咙,是胃酸在晚上反流到咽喉部,刺激黏膜,引起微慢性炎症反应。
有项国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经常喉咙疼但查不到病原体的人群中,有将近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匿性胃食管反流。
特别是晚上吃得晚、吃得多、吃完就躺、喜欢重口味,这些习惯直接加重胃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导致反流更频繁。
咽喉部黏膜对胃酸的耐受性极低,哪怕是极微量反流,也足够造成喉部灼热感和刺痛感。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这点,光想着润喉、喷药,结果越处理越乱。
第二个常见的源头是过敏。过敏性咽炎跟感染型表现几乎一样,但用抗生素根本没用。
这类患者往往合并有鼻炎、哮喘、湿疹史,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作。有些人一到换季,喉咙就又干又痒,咳也不是,清嗓也不行,有痰但咳不出来,说话几分钟嗓子发紧。
典型表现是早上症状明显,白天稍微缓解,晚上临睡前又开始发作。
这类反应和空气中的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密切相关,而咽部黏膜长期暴露在过敏原环境下,黏膜水肿、神经末梢敏感,轻微刺激就会疼痛。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属于“高暴露过敏人群”,家里封闭空调环境、地毯、布艺沙发、宠物、香薰,这些都在无形中累积刺激。
有一项欧洲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城市中,过敏性咽炎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传统感染性咽炎,且诊断率明显低估。
过敏源不是靠肉眼看出来的,而是靠病史和检测分析。国内很多医院已经能做全套过敏源筛查,但患者主动问的极少,大多还在以为“是不是感冒没好”。
第三个因素,跟呼吸方式有关。鼻腔通气不良、睡觉张嘴呼吸、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问题,会让人长期处在“干吸空气”的状态。
口腔呼吸没有加湿、没有过滤、没有加温,冷空气和灰尘直接进咽部,黏膜就会持续干燥刺激。
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口干、咽干、早起喉咙痛,往往不是病毒,是整晚用嘴呼吸造成的脱水性刺激。白天说话多、用嗓多的职业人群(教师、客服、主播)情况更明显。
研究显示,长期口呼吸者咽喉部的局部温度调节能力下降20%以上,容易引起上皮黏膜慢性损伤。
这类人群经常反复用喷剂、润喉片,缓解时间短,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改善,必须先解决鼻通气问题。
但绝大多数人不查鼻,直接就把药往喉咙喷,喉咙的反应只是一种“替罪羊”,真正该处理的是上游通道。
有个观点常被忽略——喉咙是身体“感知外界威胁”的前哨。它的神经末梢密度高、敏感性强,是用来报警的,不是用来忍受的。
身体通过“喉咙疼”这个信号告诉你,环境不对、刺激过多、黏膜受损、免疫过度,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忽略或者乱治。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因为喉咙疼开始长期含润喉糖、频繁喷药水,这些东西短期润滑,长期会干扰黏膜修复节律,里面的薄荷醇、香精、防腐剂等成分反而加剧黏膜刺激,最后变成药物性慢性咽炎。
解决喉咙疼问题,真正的关键不在“消炎”,而在找出慢性刺激源头。急性期吃药是必要的,但反复发作的背后,一定是某个系统出了问题。
胃酸反流是消化系统问题,过敏是免疫系统问题,呼吸通道障碍是结构问题,它们在体表的表现只有一点:疼。而每次只处理疼,就像在关掉报警器,没解决引起警报的真正问题。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不注意,就是饮食结构对喉咙的慢性刺激作用。高温食物、刺激性调料、反复进食时间不规律、晚饭吃得太晚,这些因素也在慢慢改变咽部黏膜状态。
身体很多慢性小毛病,都是这种“节律错乱”的产物:吃得没节奏,睡得没节奏,说话没节奏,呼吸没节奏。
喉咙这个部位最怕的不是病毒细菌,而是反复、持续、低强度刺激。它既不能彻底修复,也不至于立刻崩溃,结果就在“半病不病”的状态里耗着,反反复复,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老毛病”。
那问题来了——如果喉咙反复疼,但查不出病毒、细菌,也没有胃食管反流、过敏、结构异常,是否可能是神经性咽喉炎?
答案是有可能。医学上有一种叫“感觉性咽炎”或“咽异感症”的状态,表现为咽部疼痛、灼热、异物感、干涩感,但所有器质性检查都没有明确异常。
这种情况往往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特别是在焦虑、抑郁、长期精神紧张状态下,大脑对咽部感觉信号处理方式出现偏差,把正常的触觉当作痛觉处理。
咽喉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交感神经富集区,长期神经兴奋会导致局部疼痛感加重。治疗上,这类患者使用常规抗感染药物几乎无效,反而可能因过度用药加重黏膜反应。
比较有效的干预方向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生物反馈训练、节律性呼吸练习等。
症状缓解关键不在局部用药,而在系统神经调节能力的重建。简单说,就是大脑对疼痛信号的处理方式要被“重新教育”。
这类神经性疼痛是慢性咽痛中被低估最严重的一种,尤其在人到中年后,压力叠加、身体反馈敏感,是高发人群。别总盯着咽喉本身不放,有时候,疼不在喉咙,而在神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淼.持续性喉咙疼痛当心急性咽喉炎[J].家庭医学,2020,(11):22.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