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还是完整的家,孩子需要你们共同守护。”2月10日,在图木休克人民法庭调解室里,毛兰·卡的这番话,让僵持4年的抚养费纠纷迎来转机。2019年离婚后,阿某独自抚养儿子,前夫黑某却以“儿子不接电话”为由,拒付每月400元抚养费。
“你真是个‘亚克西’法官!”4月21日,图木休克垦区人民法院法官毛兰·卡的收到市民锦旗,这句质朴的称赞,串联起各族职工群众对这名基层法官的温暖记忆。
毛兰·卡的(右)和同事交流业务。
“家还是完整的家,孩子需要你们共同守护。”2月10日,在图木休克人民法庭调解室里,毛兰·卡的这番话,让僵持4年的抚养费纠纷迎来转机。2019年离婚后,阿某独自抚养儿子,前夫黑某却以“儿子不接电话”为由,拒付每月400元抚养费。
毛兰·卡的并未机械裁判,而是从法律、亲情、现实三个层面展开调解。他向黑某讲解民法典规定的抚养义务,又拿出孩子日记中“想让爸爸带我踢球”的片段给他看。当读到这些文字,黑某红了眼眶。最终,黑某不仅付清了2.16万元拖欠费用,还与阿某达成“父子足球日”“成长基金”等共育计划。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指南。”毛兰·卡的抚摸着案头那本被翻旧的民法典向记者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法官,他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结合南疆团镇“熟人社会”特点,创新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民情的调解方法。2023年,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永江调研时,对其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肯定,把这套方法命名为“毛兰调解法”,并在全兵团推广。
2月10日,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田,毛兰·卡的带着国徽和卷宗,来到五十一团唐驿镇十八连,巡回审理一起同父异母八兄妹的财产损害赔偿案。“案件涉及亲情与财产,在连队审理更合适。”他一边布置临时法庭一边解释。
案件调解过程中,毛兰·卡的时而用维吾尔语与当事人交谈,时而切换成普通话解释法律规定。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解,原本剑拔弩张的兄弟姐妹最终握手言和。
“毛兰法官把法庭搬到地头,不仅方便了我们,更让大伙都上了堂法治课。”连队职工达迪力·阿吾提眼里闪着钦佩的光,竖起大拇指点赞道,“把法条讲得比烤包子还实在的法官,亚克西!”
毛兰·卡的负责的图木休克人民法庭管辖3个团镇10余万人口,是兵团法院系统中管辖人口最多、受理案件最多的派出法庭。面对辖区广、群众散的难题,他在农忙时节将庭审“搬”到连队。
作为法庭的负责人和唯一法官,自2023年以来受理各类案件1250件,2024年审结589件,结案率97.68%,调撤率91.40%。
“看到当事人和解后脸上露出的笑容,更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的决心。”夕阳下,毛兰·卡的收拾案卷的身影与天山相映,见证着为民初心。
4月21日,五十三团第二中学课堂上,毛兰·卡的弓着背模仿小偷“作案”,又挺直腰板严肃讲解法律后果,一场法治情景剧逗得学生欢笑声不断。下课时,几个学生围着他追问下次开课时间,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这堂特殊的法治课镀上温暖的金边。
作为“法治副校长”,毛兰·卡的打造的“案例教学+情景互动”模式深受师生欢迎,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海迪且·买海买提兴奋地说:“毛兰法官的课堂就像‘法治大餐’,大家都抢着吃!”
当毛兰·卡的翻开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面保存了很多师生和家长的联系方式,他说:“我的微信就像个移动的法律咨询站,随时为他们解答问题。”
走出校园,毛兰·卡的的普法脚步不停。农忙时,他在棉花地头支起“普法小摊”;冬闲时,在热闹的巴扎日,他用“馕被咬要赔偿”等通俗比喻,让法律条文变成职工群众能懂的“生活智慧”。
凭借出色的工作,图木休克人民法庭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获评兵团先进集体,毛兰·卡的也获得第十二届“兵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亚克西法官”这句赞誉,是他扎根基层、播撒法治星火的生动写照。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毛兰调解法”的魅力之处。真正的司法为民,是既要坚守法律的底线,又要体察人情的温度。正如他所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职工群众听得懂的方式讲法说理。”天山脚下,他的身影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而“亚克西”法官的赞誉,不仅是各族职工群众发自肺腑的认可,更是他扎根基层的生动注脚。(三师融媒记者 黄斌)
编辑/刘晶羽
来源:三师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