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越南石器时代的研究历史、重要发现、研究现状、成果以及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结合研究过程
摘要: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越南石器时代的研究历史、重要发现、研究现状、成果以及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希冀和展望。
前言
石器时代或称史前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和最古老的时期,它始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的出现,终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越南考古学的年代划分,石器时代分为两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每一个时代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和晚期,其中各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都有其分布区域。本文综述了越南的石器时代考古,所记述的发现是基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越南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和阐释。
一、研究历史
(一)1945年以前
越南考古的研究是由法国的地质学家开展的。亨利·曼苏伊(Henri Mansuy)和玛德琳·科拉尼(Madeleine Colani)发现、发掘并确认了北山文化(Bắc Sơn Culture)[1]。科拉尼发现、发掘并确认了和平文化(Hoà Bình Culture)[2]。此外,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发现,如保卓遗址(Bàu Tró site)[3]、多笔遗址(Đa Bút site)[4]、下龙湾(Hạ Long Bay)和白特湾(Bái Tử Long)遗址[5]以及发卫洞(Phai Vệ Cave)、凸朗洞(Thung Lang Cave)发现的人类和动物化石[6]。原始的发掘方法和殖民主义者的价值观意味着1945年前越南的史前考古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
(二)1954年以后
越南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并成立了专门的考古机构,包括文博保护技术部(the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Museography,1956年)、考古部(the Archaeology Section,1960年)和越南考古研究所(1968年)。越南考古研究和人员培训同时进行,发掘和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并特别注重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重大的考古发现逐渐填补了我们对于越南史前社会发展演变进程认识的空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沈圈洞(Thẩm Khuyên Cave)和参海洞(Thẩm Hai Cave)发现直立人的化石;度山(Núi Đọ Mountain)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山韦(Sơn Vi)和那姆(Ngườm)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多笔(Đa Bút)、琼文(Quỳnh Văn)和查卑(Cái Bèo)的后和平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遍布全国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关于越南史前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主要是发表在《考古》杂志和《考古新发现》的年度公报上。近年出版的关于越南史前考古的专著有:《越南考古》第Ⅰ卷;何文瑨(Hà Văn Tấn)著的《越南石器时代》(1998年);越南考古研究所编写的《越南百年考古》(2004年);阮克史和伍德龙(Vũ Thế Long)著的《越南北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环境和文化》(2004年);阮克史著的《越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004年)。
二、越南的史前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早期
此期重要的考古发现有:位于谅山省(Lạng Sơn)的沈圈洞和参海洞出土的直立人化石和清化省(Thanh Hoá)的度山遗址(Núi Đọ site)、同奈省(Đồng Nai)的春禄遗址(Xuân Lộc site)发现的石器。
1964—1965年,考古学家对沈圈洞和参海洞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获得了很多更新世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生存的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有10枚直立人的牙齿(图一),看起来与“北京人”的相似。由于这些直立人化石与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化石共存,因此它们的年代被定为中更新世[7]。沈圈洞出土的化石最近经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年代为距今41万年[8]。
图一 沈圈洞和参海洞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遗憾的是,在沈圈洞和参海洞没有发现直立人的工具。不过,在义安省(Nghệ An)的沈凹洞(Thẩm Ồm Cave)晚更新世堆积中发现1件石英质的砍砸器,太原省(Thái Nguyên)的那荣洞(Nà Nông Cave)发现1件石片石器。尽管有了这些发现,我们仍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就越南发现的人类化石进行有意义地讨论。
同时,度山[9]和春禄这两个遗址[10]发现了大量推断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度山发现的石制品有玄武岩石片(数量上最多)、石核、单面加工的砍砸器、两面加工的砍砸器、尖状器、手斧和薄刃斧等(图二)。因为地层中没有发现动物骨骼或人类活动的遗迹,所以对于年代的判断主要是依据石器的形态特征和制作技术。在怒山遗址(Núi Nuông site)和安县遗址(Quan Yên site),考古学家发现了与度山遗址相似的石制品。据此推测这里存在一种度山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创造者为直立人。
图二 度山手斧
1986年,考古学家在度山和怒山遗址发现一个用来制作石斧的青铜时代作坊。因此,度山文化的时代必须重新断定。一些学者认为这里发现的石片是制作石斧初级阶段废弃的原料,而所谓的“工具”是石斧早期制作阶段因技术失误而遗弃的废品,而薄刃斧则是四边形石斧的毛坯。青铜时代,该地区的居民常把这种毛坯状的产品作为石斧使用[11]。其他一些学者认为度山的尖状器、手斧或者两面器不可能是石器制作过程偶然的产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度山遗址的时间跨度很长,有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内的多个时期的遗存。
实际上,度山文化并不是唯一一个被重新断代的例子:其他的考古学文化如缅甸的安雅辛文化(Anyathian)和马来西亚的淡边文化(Tampanian)的时代曾被认定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而现在考古学家对其进行重新断定。
不管怎样,谅山直立人的存在表明在越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工具只是时间的问题[12]。我们甚至可以期待寻找到更古老的遗物——类人猿(the Authroloid)的化石,山罗省(Sơn La province)汉孟洞(Hang Mon Cave)的褐煤矿中发现中新世的爪兽(Maccrotherium sp.)化石可以证明我们的这个期待是合理的[13]。
2.旧石器时代晚期
越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山韦技术(或文化,Sơn Vi Culture)和那姆文化(Ngườm Culture)为代表。
(1)山韦文化。于1968年发现于富寿省(Phú Thọ province),由何文瑨确认[14]。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个山韦文化的遗址,它们集中分布于富寿省和安沛省(Yên Bái province)中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山韦文化使用砾石砍砸器制作技术,工具诸如边刃砍砸器、四分之一砾石工具[15](quarter-pebble tools)、两面加工的砍砸器和尖状器(图三)。在西原(Tây Nguyên)的高山地区和中国的南方发现了与山韦文化类似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韦文化发展演变为和平文化,其时代为距今30000—11000年[16]。
图三 山韦文化的石制品
(2)那姆文化。1983年,考古学家对太原省那姆(Ngườm)岩厦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个可划分出4层的文化堆积层:①层为和平—北山文化层;②层是类似山韦文化的文化层;③层含有石灰岩碎片和有修整痕迹的石片石器;④层只有石片石器,没有发现石灰岩碎片。第②层和第③层之间的14C年代为距今23000年,第④层的年代推断为距今约40000年。太原省的虎口洞(Miệng Hổ Cave)和那区洞(Nà Khù Cave)发现了与那姆遗址相似的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考古学文化:那姆文化[17](图四)。
图四 那姆文化的石片
有的观点认为,越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砾石工业和石片工业是共存的。早于距今23000年的那姆技术(Ngườm technology)属于石片技术,与山韦以及和平的砾石技术明显不同且时代更早[18]。从石片技术到砾石技术的发展不仅在那姆遗址观察到,而且在中国广西的白莲洞和泰国的琅隆仁洞(Lang Ronglieng Cave)也可以观察到。这一发展与东南亚大陆气候条件由干燥向湿热变化密切相关[19]。
除了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沿着达江(Đà River)上游的南屯-班街(Nậm Tun-Bản Phố)技术[20],以及清化省西部的岱尤技术(Điều Technology)[21]。对这些技术的研究还在进行。
安沛省的胡洞(Hùm Cave)和义安省的沈凹洞(Thẩm Ồm Cave)发现年代推测为距今60000年的智人化石,谅山省凸朗洞(Thung Lang Cave)和拉冷洞(Kéo Lèng Cave)发现年代距今30000年的晚期智人化石,这些化石表明智人化的进程在越南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早的,且持续的时间很长[22]。
(二)新石器时代
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如下。
1.新石器时代早期
(1)和平文化。以和平省(Hoa Binh province)命名,这种考古学文化是科拉尼(1927年)在被第一届远东史前会议(the first Far East Pre-history Conference)认可之前发现和提出的[23]。迄今,已经发现120多个和平文化的遗址[24]。
和平文化的遗址集中分布在和平省和清化省的石灰岩地区。和平文化人群群居在山洞或岩厦;每一群由石灰岩山谷中的3~10个洞穴组成。大多数洞穴高近20米,面积约100平方米,面向东南。和平人制作砾石工具(图五),如菱形斧(lozenge axes)、盘状刮削器(disk-shaped scrapers)和短斧(short axes);有时候他们会制作骨头或贝壳工具。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特别是淡水蜗牛、果实、蔬菜和根系食物。发展到后期,他们也许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驯化植物和使用陶器。他们将坟墓安置在居住区,死者呈坐姿,被石块包围;尸体下面放置碎石、螺壳或者撒有赭石粉末的炭灰,还放置陪葬品。他们的艺术形式简单并高度习俗化。
图五 和平文化的石制品
和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和平文化(pre-Hoà Bình,距今18000—12000年)、典型和平文化(typical Hoà Bình,距今12000—9000年)和发展的和平文化(developed Hoà Bình,距今9000—7500年)。前和平文化与山韦文化晚期(late Sơn Vi Culture)共存。从山韦文化到和平文化的发展按照树状模式(tree-like model)进行,包括一段过渡期(图六)。
图六 昆蒙洞(Con Moong)的石制品、骨制品和蚌制品
(2)北山文化(Bắc Sơn Culture)。是以谅山省的北山地区来命名的,蒙斯伊在该地区的沈怀遗址(Thẩm Khoách site)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1924年,他发现了直立人的遗迹,发掘了数十处遗址,根据人工制品如刃部磨光的石斧和带有平行沟槽的磨石(stone tablets with hollow parallel marks)确立了北山文化,其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25]。在北山的石灰岩山谷中发现了50个北山文化的遗址。古老的北山人居住在面积50平方米的洞穴中,洞穴距离谷底约10米,他们制作工具和使用磨刃石斧、砍砸器、部分修理石片和带有平行沟槽的磨石(图七、图八);他们知道如何使用陶器[26]。
图七 北山文化的石制品之一
图八 北山文化的石制品之二
北山文化人群猎捕和采集淡水中的软体动物和小动物。虽然他们可能知道如何进行原始的农业生产,但未发现动物驯化的迹象。他们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在岩石上刻画人脸;他们将死者单独或群体埋葬在居住区,随葬品是石器和贝壳饰品。古老的北山人骨骼遗骸属于印度尼西亚人种,还含有澳大利亚人种和蒙古人种的基因。北山文化的时代为距今11000—7000年。它是后来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
除了这两种文化之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还包括越南广宁省(Quảng Ninh province)的收努遗址群(Soi Nhụ sites)。收努遗址群与和平—北山文化之间有清晰的联系。
对越南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和平文化的居民不仅居住在洞穴里,而且也居住在河岸的露天地带,如安沛省的茂阿遗址(Mậu A site)和山罗省的沙越遗址(Sập Việt site)。和平文化的居民掌握磨制石器技术的时间很早——约距今15000年,他们在距今约7000年就能进行农业生产。和平文化在整个东南亚大陆是广泛存在的,并受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岛屿文化的影响。北山人的分布范围比较小,但他们却高效地将制作刃部磨光石斧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27]。
2.新石器时代中期
越南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说是后和平新石器时代(post-Hoabinhian Neolithic),以三种文化为代表:多笔文化(Đa Bút Culture)、琼文文化(Quỳnh Văn Culture)和查卑文化(Cái Bèo Culture)。
(1)多笔文化。以E.帕特1932年第一次发掘和报道的多笔遗址(清化省)来命名,由越南的考古学家确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28]。目前已在宁平省(Ninh Bình province)和清化省的滨海平原发现了将近十个多笔文化的遗址,它们的时代为距今6500—4000年。该文化发展为三期:多笔期、岗壳那(Cồn Cổ Ngựa)期和丘墩(Gò Trũng)期。多笔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制陶的传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稳定的,陶器表面饰以篮纹和绳纹;制作工具的形式和技术是迅速变化的,从砍砸器到通体磨光石器,并普遍使用梯形斧、凿、锯、杵、钻、手镯和网坠(图九)。
图九 多笔文化的石制品
随着海岸线的后退,多笔人开发海滨平原,同时他们逐步完善石器制作技术,从事动物饲养、农业生产和捕捞活动。这是越南新石器时代海滨平原典型的生业模式。
(2)琼文文化。取名于科州汉莫丁遗址(kjokhenmodding site)。该遗址位于义安省桥让遗址(Cầu Giát site)附近,1930年由柯拉尼第一次发掘。目前已经发现了21个琼文文化的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义安省琼留(Quỳnh Lưu)古老的海湾周围[29]。琼文文化的居民开采海洋的软体动物,特别是贝类(Placura placenta Lin、Arcasabence Lin、Ostrea cuculala Biru、cerilicat)、螃蟹、鱼、龟、乌贼和捕食陆生动物。没有发现畜牧业或农业的迹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琼文人制作和使用原始的砍砸器,如马蹄形砍砸器、龟背状砍砸器、盘状砍砸器等,以及用石片制作的短斧(图一〇)。相比之下,该文化的陶器变化非常快,从早期的底尖、壁厚、器大的类型发展到后期的壁薄、器小、两面有拍印纹的类型。古老的琼文人将他们的坟墓安置在居住区,死者呈坐姿或躺姿,骨架不完整,这清晰地表现出了澳大利亚土著葬俗的色彩,同时又有些蒙古族葬俗的特征。琼文文化的年代为距今6000—3000年,并经过河静省(Hà Tĩnh province)的台拉文化(Thạch Lạc culture)发展为保卓文化(Bàu Tró culture)。
图一〇 琼文文化的石制品
(3)查卑文化。以一个叫“渔民湾”(“Baie des Pecheurs”)的渔村来命名,是科拉尼1938年在海防省(Hải Phòng province)吉婆岛(Cát Bà Island)上发现的[30],已进行过4次发掘。地层厚约2.6米,包括两个连续的文化层:上层属于下龙文化(Hạ Long Culture),下层属于查卑文化。查卑文化的居民分布在吉婆岛、下龙湾或白特湾(Bái Tử Long Bays)。他们制造和使用椭圆形或杏形的砍砸器、刃部磨光或通体磨光的石斧、四边形的斧锛类、有肩石斧和通体磨光的石凿(图一一)。他们用黏土、沙子和软体动物壳的混合物来制作陶器,这些陶器壁厚、底平、直口并饰以篮纹;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薄壁陶器。
图一一 查卑文化的石制品
查卑文化人群过着渔村式的生活:他们使用渔网和利用舢板沿着海岸线捕鱼,并在他们的生活区加工食物。这种生业模式与越南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群如多笔人和琼文人的不同。查卑文化是越南东北部海域下龙文化的源头[31]。
3.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期越南各地区都有考古学文化,从山区到沿海地区,从高山到平原。代表性文化概述如下:
(1)越南北部山区两种代表性的文化:河江文化(Hà Giang Culture)和梅陂文化(Mai Pha Culture)
河江文化分布于沾江(Chảy River)、更江(Gâm River)和包江(Lô River)的上游地区。典型的石制品组合包括通体磨制的斧锛类,其中最典型的是有肩或有段石锛,段的位置在两肩之间(图一二)。陶器的数量发现很少,风格与冯原文化(Phùng Nguyên culture)的相似。河江文化的时代为距今4000—3000年,可以肯定的是与下龙文化和冯原文化及中国云南的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联系。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河江文化人群是今天岱依族(Tày ethnic)的始祖[32]。
梅陂文化,以谅山省的一个山洞来命名,包括20个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今天谅山市(Lạng Sơn town)的周围。梅陂文化的石制品包括大量四边形小石斧或小石锛和少量有肩石斧,未发现有段石锛;还有部分刀、凿、研磨器、刻有沟槽的石拍(groove-carved beaters)、石手镯和耳环,以及一些骨头、贝壳制品和穿孔的贝珠。最典型的陶器是带绳系孔纽的容器和带有镂空和玫瑰状纹饰的器座。梅陂人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进行农业生产,饲养牛、猪、狗和大力发展手工业,用先进技术制作石器和陶器。梅陂文化的14C年代为距今4170年。
(2)越南沿海地区两种代表性的文化:下龙文化和保卓文化
下龙文化包括大约30个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沿海地区的沙丘或山洞里。下龙文化的石器主要是小且通体磨光的有肩石锛、四边形斧、有肩有段石锛,以及少量的杵、楔形器和带有U形磨痕的磨石(图一三)。他们的陶器是多孔的,其线条雕刻设计的应用和镂空图案的结合,给予了该文化独特的个性。下龙文化人群与冯原文化、河江文化、梅陂文化以及中国广东和福建沿海岛屿的先民有联系。下龙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000—3500年[33]。
图一三 下龙文化的石制品
保卓文化是由越南考古学家确认和研究的[34]。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个遗址,主要分布在从义安省到广平省(Quảng Bình province)的海滨平原。保卓文化人群普遍使用的工具有斧、锛、锄头、凿、刀、锯、钻、研磨器、杵、研磨盘和砍砸工具。最典型的工具是那些刃缘经反复加工的斧。陶器已被大量发现,最典型的类型是口部附有耳的陶器和卷唇陶罐;陶罐的绳纹底座上有龟背状的纹饰和音乐音阶雕刻的图案,与红色、石墨绘画相结合。保卓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000—3000年,它是越南中部沙莹文化(Sa Huỳnh culture)的来源之一。
(3)西原地区(Tây Nguyên region)三种代表性的文化:边河文化(Biển Hồ culture)、龙冷文化(Lung Leng culture)和薄丘文化(Buôn Triết culture)
边河文化的遗址数量超过30个,它们主要分布在波来古高原(Pleiku plateau)。边河人广泛使用牛牙形状的硅页岩石锛、边缘经修理的燧石质和蛋白石质的有肩石斧(图一四)、穿孔石器和手制的低火候夹砂陶器。陶器种类多样,有罐、圈足碗、广口瓶、牛形尊(taurins and spouted ewers);纹饰包括弦纹和与之相结合的点状线条、小圆圈和镂空,部分陶器的表面还有用赭石或石墨的绘画。边河人过着定居生活,在大的湖泊周围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和保卓人、龙冷人以及生活在老挝和柬埔寨的史前人群有一定的关系[35]。
图一四 边河文化的石制品
龙冷文化包括将近50个遗址,主要分布在空泊河(Krông Pôkô River)和达巴河(Dăkbla River)的两岸。龙冷人常使用辉石质(phtarite)锄头、蛋白石或燧石质的有肩石斧(图一五),很少使用四边形斧;他们还常使用小磨石、砂岩质大杵、穿孔石器和手制的低火候夹砂粗陶器。他们将大的罐用作瓮棺,而将小的口对口摆放当作随葬品;壁薄、设计优美、制作精致的小陶器则被用作日常生活器皿。龙冷人过定居生活,在河边种植水稻,他们与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的边河人(Biển Hồ)、保卓人和前沙莹人(pre-Sa Huỳnh)有一定关系。
图一五 龙冷文化的石制品
薄丘文化包括20个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多农省(Đắc Nông province)和多乐省(Đăc Lăk province)的拉克(Lăk)地区。薄丘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玄武岩梯形锄头和石锛(图一六),陶器包括陶罐、有足碗和广口瓶;纹饰有印纹或压印纹饰,部分陶器的表面有赭石或者石墨的绘画。薄丘人过着定居的生活,在靠近大的湖泊和沿着河流、溪流处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和同奈河(Đồng Nai River)盆地的人及史前文明的柬埔寨人有联系。
图一六 薄丘文化的石制品
总之,我们可以说西原史前的人群常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在各种地形使用锄头进行耕作,知道如何种植水稻。他们建立了一个制作有肩的或四边形的蛋白石或燧石石斧的作坊体系;发展手工艺品——用先进的技术就地制作类型复杂、纹饰精美的陶器,并将陶器用于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中[36]。
除以上提到的这些考古学文化以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另外两个遗址:西北部的板磨遗址(Bản Mòn site)和东南部的敢铁遗址(Cần Sắt site)。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000—4000年,对它们的研究还在进行。
三、结 论
(一)在沈圈洞和参海洞发现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证实越南古人类至少在距今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然而,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更新世晚期,沈凹洞和胡洞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Homo sapiens),后在拉冷洞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Homo sapiens sapiens),证实智人在越南出现是相当早的,且他们的发展进化是连续的。在此期间,在两种不同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两种考古学文化:属于砾石石器工业的山韦文化和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的那姆文化。从石片技术转变为砾石技术与由干燥转变为湿热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二)越南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间出现很早,从更新世晚期到和平文化阶段的早期。和平文化普遍存在于东南亚大陆。北山文化的出现与有效应用制作磨刃石斧的技术密切相关;这种磨刃石斧用于原始农业生产活动。这些文化的存在促成了以“多样性统一”为特征的东南亚文化的形成。
(三)和平人和北山人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的山谷地带,而新石器时代(后和平文化)的人群则居住在平原和沿海地区;在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中以开发海洋资源为主导。这里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是各自独立的,他们建立了陶器制作中心并使海洋资源的开发专门化。这是越南史前“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序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群,随着制作石器和陶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们开发各种地形和创造多种略有差异的文化:这些后来汇集发展成为两个著名的金属时代文化,即今天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和中部的沙莹文化。
(四)越南史前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一些相当清晰的规律。在连续发展的文化里,它们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开发的地形越来越多样,文化持续的时间逐渐缩短,发展不均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还有,越南史前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从狩猎和采集并重逐渐转变为采集重于狩猎、农业生产重于动物驯养。
(五)显然,越南史前史的研究不能和东南亚及这个地区其他国家同时期的研究分开。越南史前工作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是除了越南以外,外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甚少。目前关于史前研究的国际合作是一个迫切的议题。过去的历史还需要我们这些史前工作者做更深入地研究和给予新的阐释。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阅读全文请参照原刊。
作者:[越]阮克史(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吴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译;谢光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校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5年 第1期
责编:昭晣韩翰
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