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脊梁:书写长城保护传承的北京答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7:29 1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精神脊梁,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印记。北京作为长城遗存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始终以时代使命为担当,守护这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瑰宝。本文将从技术革新、制度创新、修缮模式、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阐释,解码

编者按:长城,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精神脊梁,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印记。北京作为长城遗存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始终以时代使命为担当,守护这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瑰宝。本文将从技术革新、制度创新、修缮模式、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阐释,解码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奥秘。

巍巍长城,横亘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从燕山山脉的险峻关隘到居庸叠翠的雄浑城垣,长城跨越时空,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导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将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价值发掘、科学保护修缮、创新活化利用等方面持续探索,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首都样本”,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新活力。

2025年4月5日,人们在箭扣长城正北楼上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长城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溯源与重塑。北京大力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运用系统性思维,推动考古研究、非遗传承、国际传播协同发展,促使长城文化叙事从“静态展示”向“动态生长”转变。近年来,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不仅确定了长城的建筑形制、敌台的地基作法,还创新地模拟出了长城废弃后的状态及敌台的坍塌过程,为大庄科长城还原了完整的生命历程。怀柔箭扣长城发现明代火炕、灶址等生活设施遗迹,为还原明代戍边将士生活提供了实证。这些发现填补历史空白,为全方位探究长城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年6月,“八达岭长城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4 月,《八达岭长城传说》出版;2015年 9月,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创建工作室,通过多种形式拓展长城传说传播空间。门头沟在长城非遗保护方面同样成绩显著。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柏峪燕歌戏,是门头沟黄草梁长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已入选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头沟区借助“检察+政协”协同监督机制,加强非遗数字档案收集整理,出台相关保护传承机制,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动“非遗+”融合发展,让古老戏曲重焕生机。

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连续6年举办长城文化节,深入挖掘长城历史、守护长城根脉、弘扬长城精神。5月13日,以“长城之约·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北京延庆开幕。众多专家学者、文化名人齐聚一堂,共话长城文化传承与发展新路径,为长城文化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文化节期间还创新推出多项特色文商旅体系列活动,覆盖传统戏曲、现代文创、文物研讨、户外运动等领域,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11月1日,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古城的建筑与远山上的八达岭长城交相辉映。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面对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挑战,北京秉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原则,构建“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立体防护体系,推动长城保护从“抢救性修复” 迈向“预防性保护”。

技术革命,为长城装上 “智能盔甲”在怀柔箭扣长城,无人机航拍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生成高精度数字模型,精准监测墙体裂隙、风化速度;密云古北口段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震动数据,预警地质灾害风险;延庆八达岭利用AI算法分析游客流量,实现保护与开放动态平衡。数字科技为长城保护提供新方法、新路径。制度创新,织密保护 “责任网”北京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500余名巡查员经专业培训,“一人一公里”参与长城遗产监测,实现北京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未开放长城科学管控的全覆盖式长城保护网络。延庆成立“长城保护法庭”,专设文物犯罪合议庭,从司法层面为长城保护提供保障。从相关管理办法出台到 “长城保护责任书”签订,法治为文化遗产保护筑牢防线,明确各方责任,织密保护网,确保长城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修缮范式,让文物 “修旧如旧”在昌平南口段修缮工程中,工匠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则,手工凿制仿古青砖;门头沟沿河城敌楼修复采用传统“桐油灰浆”配方,确保砌体与原结构契合。修缮过程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最大程度保留长城历史原真性,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的长城,成为新时代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关键抓手之一。北京以“保护优先、适度开放” 为理念,构建“文化+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古老长城焕发新生机。

文旅融合,打造“可触摸的历史”怀柔区慕田峪长城通过“夜游+研学+光影互动”,将传统观光升级为文化深度游,暑期夜间游览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延庆区推出“长城+民宿”“长城+音乐节”等融合模式,打造夜长城常态化开放、长城音乐会等IP活动,带动区域文旅收入增长。昌平区挖掘居庸关长城文化内涵,打造“居庸山月”文化品牌,推出“古韵长城”“灯光夜景”及融合文创,向全球展示长城魅力。乡村振兴,长城脚下的“诗与远方”延庆区将石峡村打造成以长城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长城沿线乡村振兴品牌,推动长城遗产转化为产业资源。2023年,密云区古北口镇政府发布特色产业引导办法,促进长城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凭借长城资源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吸引外国居民入住,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村民收入显著提高。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模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国际传播,向世界讲述“长城故事”中国万里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开展交流,分享保护经验,为长城文化对外输出搭建平台。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以专业化制作和国际化表达,在国际市场引发“长城热”。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经验得以传播,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到“京畿长城” 国家风景道建设;从“数字长城”全球共享平台搭建,到“长城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北京正以系统思维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范式。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再接再厉、久久为功,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宣讲家网 徐辉冠)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来源:宣讲家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