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李兰娟建议糖尿病患者:记住“4不吃”,血压平稳一整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45 1

摘要:每年一入冬,医院慢病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就“扎堆”了。寒冷的天气、节日的餐桌,还有那一碗又一碗热腾腾的火锅汤底,仿佛不仅温暖了胃,还点燃了血糖的“爆炸按钮”。

每年一入冬,医院慢病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就“扎堆”了。寒冷的天气、节日的餐桌,还有那一碗又一碗热腾腾的火锅汤底,仿佛不仅温暖了胃,还点燃了血糖的“爆炸按钮”。

问题在于——很多人以为吃得香就是养得好,殊不知,温饱背后藏着慢病失控的陷阱。而这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提醒糖尿病人:入冬后,记住“4不吃”,血糖和血压才稳得住。不是矫情,而是科学早已给出了答案。

偏偏有人选择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急诊室的病号。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冬季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季节,血糖波动剧烈与饮食结构紊乱密切相关。

一口油、一勺盐、一个点心,可能就是血压飙升、血糖失控的导火索。而很多人,直到吃出了问题,才开始后悔“那一顿饭”。

入冬后的这四种食物,糖尿病患者最好“远离”——不是不能吃,而是吃了就可能付出代价。

第一不吃:高脂肪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总被认为“补身体”,尤其冬天,不少人习惯炖个猪肝汤、炒盘腰花。的确,口感鲜香、营养丰富,但糖尿病人吃进去的,不只是“补”,更是“爆”。

研究显示,动物内脏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极易引发血脂异常,进一步诱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恶化的关键机制之一,一旦出现,控制血糖就像“拿筛子装水”。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年指出,高脂肪饮食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衡量血糖长期控制的指标)平均高出低脂饮食者1.2%,这已经是病理意义上显著升高动物内脏中还含有较高嘌呤,容易诱发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而糖尿病人本身肾功能负担较重,这相当于“雪上加霜”。

第二不吃:高盐腌制食品

冬天来了,腌萝卜、酱黄瓜、咸鱼干纷纷登场。一口下去,咸香入魂,但这“魂”里藏着的是对血压的“狙击”。高盐饮食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而糖尿病和高血压本就是“孪生兄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数据显示,60%以上的糖尿病人同时合并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加重。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也影响肾脏排钠能力。糖尿病人的肾脏本就脆弱,高盐饮食无异于“慢性自杀”。

最具欺骗性的是:腌制食品普遍含糖!为了调味口感,很多酱菜里糖分惊人。你以为只是咸,其实糖也不少。吃咸菜控糖?只会越控越乱。

第三不吃:高升糖指数的精制碳水

冬天让人犯懒,也让人更想吃点“热乎的”。白米饭、白馒头、糯米糕、红薯干……吃完一身汗,但血糖也跟着上了天。

这些食物有个共同点:升糖指数高。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指标,越高代表血糖升得越快。白米饭的GI值约为83,糯米糕甚至高达90以上——这对糖尿病人来说,就像给血糖“踩油门”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年一项研究指出,高GI饮食者的空腹血糖平均高出低GI饮食者22%,而且更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

精制碳水不仅升糖快,还缺乏膳食纤维,这意味着血糖上升更猛烈,下降更迟缓,仿佛坐上了血糖“过山车”。稳定血糖,需要的是“缓释型”的能量供应,而不是这种“一口甜、三小时苦”的糖分炸弹。

第四不吃:高热量甜饮和酒精

冬天的奶茶、热可可、甜豆浆,加上“暖身”的白酒、黄酒,正是许多人的“御寒神器”。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就是“火上浇油”。

甜饮是液态糖,吸收速度快、升糖更猛。相比固体糖,液体糖几乎不经过消化,直接进入血液,血糖飙升速度堪比打针。

《北京医学》2021年刊文指出,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的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良率高达73.6%,远高于不饮用者。

而酒精的问题更复杂。它会干扰肝脏的糖原释放,造成低血糖与高血糖的“双向波动”,而且还可能与降糖机制发生冲突,加剧代谢紊乱。

更别提,很多甜酒本身糖分极高,一碗下去,等于吃了半碗糖。糖尿病不是不能喝热饮,而是不能把热量当温暖。真正的温度,不是来自甜味,而是来自血糖平稳后的身体轻松。

有人会问:冬天不就该多吃点、吃好点?问题在于,“吃好”不等于“吃重”。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饿,而是“吃错”。热量、脂肪、糖分这些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往往藏在那些最诱人的食物中。

如果说糖尿病是一场和食物的持久战,那冬天就是战况最激烈的战场。每一口入口的食物,都是对血糖的挑战。拿破仑输在了俄国的严冬,很多糖尿病人也毁在了这个“吃着取暖”的季节。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忽视了身体的承受力。

历史早就留下了警示。《黄帝内经》中提到:“冬藏者,春必病温。”意思是冬天若不节制,来年就会病发。古人早已懂得节制的重要,而今的人,却在“想吃就吃”的自由中,把健康一点点耗尽。

而最典型的代价,就是并发症的提早到来。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人中,超过一半在确诊10年内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问题,其中一个关键诱因,就是冬季管理不当

不是说不吃这、不吃那就万事大吉,而是懂得选择、懂得节制,才是和血糖和平共处的方式。入冬不过是季节更替,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对身体的忽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李兰娟院士的建议不是限制,而是保护。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说:“喝酒吃肉,少不得要病。”她并不反对享受,而是在提醒——享受也要有度。

让自己活得清醒一点,从每一口做起,不是牺牲生活质量,而是延长生活的宽度。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玲等.中国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2):124-129.

[2]王志强,刘艳.高糖高脂饮食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6):601–605.

[3]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糖尿病与饮食控制的循证研究[J].北京医学,2021,43(5):397-402.

来源:张医生健康百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