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美国人本来想通过半导体出口管制来卡中国的发展,结果闹到最后,反倒让韩国企业三星和SK海力士陷入尴尬境地。半导体行业是高科技的核心,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美国作为老大,总想着用行政手段控制别人,但市场规律不是那么容易被操控的。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美国人本来想通过半导体出口管制来卡中国的发展,结果闹到最后,反倒让韩国企业三星和SK海力士陷入尴尬境地。半导体行业是高科技的核心,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美国作为老大,总想着用行政手段控制别人,但市场规律不是那么容易被操控的。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全面加强对华出口先进芯片和生产设备的限制。这不光针对美国本土公司,还管到所有在华运营的半导体工厂,包括外资企业。为什么这么做?因为美国担心中国在芯片领域追赶太快,尤其是先进制程的部分,会威胁到他们的技术垄断。
结果,三星电子在西安的NAND闪存工厂,还有SK海力士在大连的NAND工厂和无锡的DRAM工厂,都受波及。这些工厂依赖美国设备和技术,如果进口受限,生产线就得停摆。韩国企业当时急了,因为中国市场占他们半导体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短期内损失巨大。
三星和SK海力士没坐以待毙,他们高层立刻行动,跑到华盛顿游说。美韩两国政府也多次磋商,最终美国商务部给了个一年的豁免期,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11日。在这段时间里,这些公司在华工厂可以继续进口深紫外线光刻机之类的设备,用来生产7纳米以上的芯片。这算是暂缓了一口气,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临时措施,美国人随时可能收紧。
转眼到2023年10月9日,韩国总统办公室经济首席秘书崔相穆在记者会上宣布,美国政府同意无限期延长豁免。三星和SK海力士的在华工厂不用再额外申请许可,就能从美国进口设备。这消息一出,韩国企业松了口气,但也暴露了美国政策的尴尬。
为什么突然变卦?因为存储芯片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已经起来了。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在NAND和DRAM上逐步成熟,产品性价比高,国内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美国想通过管制卡中国脖子,但存储芯片不像逻辑芯片那么容易控制,中国自己能产的越来越多,继续严管下去,只会伤到盟友韩国企业。
这个无限期豁免其实是美国在存储芯片上承认失败的表现。长江存储的技术虽比三星落后,但差距没大到离不开进口的地步。而且,中国市场巨大,韩国企业高度依赖这里,如果美国强行断供,韩国人得承受巨大损失。
数据显示,三星西安工厂占全球NAND产能的10%以上,SK海力士在中国工厂的产量也占公司总产的不少份额。美国人掐中国脖子不成,反倒把韩国企业推到风口浪尖上,得帮他们“掐人中”——也就是急救一下,避免他们倒下。
但事情没完。时间快进到2025年,美国政策又变脸。2025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通知,撤销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以及英特尔大连公司的VEU授权。这个VEU是Validated End-User的缩写,意思是经过验证的最终用户,可以免于逐案审查直接进口设备。
现在撤销了,从2025年12月31日起生效,这些工厂得逐个申请许可证才能进口美国设备。这一步棋下得突然,韩国企业股价应声下跌,三星跌了2.3%,SK海力士跌了4.8%。美国官员说,这是为了关闭“漏洞”,加强国家安全,但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会增加运营不确定性,审批过程漫长,成本上升。
为什么2025年又收紧?因为美国觉得之前的豁免让中国受益太多。中国半导体产业没被卡住,反而加速国产化。长江存储在2025年预计占全球NAND产量的部分份额,长鑫在DRAM上也进步明显。
美国想通过撤销VEU来进一步限制韩国企业在华扩产和技术升级,但这也打击了美国自己的设备供应商,比如KLA、Lam Research和Applied Materials,他们的股价也跟着跌。全球供应链这么复杂,一刀切下去,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韩国角度看,三星和SK海力士夹在美中之间最难受。作为美国盟友,他们得遵守华盛顿的规则,但中国工厂是他们全球布局的关键。西安工厂主要产NAND,用于固态硬盘和手机存储;大连和无锡工厂产DRAM和NAND,供应全球市场。
现在逐案申请许可证,意味着每次进口设备都得等审批,时间成本高,计划难定。韩国政府和企业游说不断,但效果有限。崔相穆现在是韩国财政部长,他公开表示会尽量减少影响,但现实是韩国半导体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2025年这事儿一出,韩国股市半导体板块整体承压。
中国这边呢?本土企业受益最大。长江存储从2022年以来,技术迭代快,产品价格低,国内消费者转向国货。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卖的存储芯片,价格一度很高,现在被本土产品挤压,市场份额下滑。
中国半导体进口在2023年前9个月下降14.6%,总价值跌19.8%,说明国产替代在加速。美国管制反而刺激了中国投资芯片产业,国家从上到下支持核心技术自主。结果,美国想掐脖子,却帮中国壮了筋骨。
再看全球影响。半导体供应链全球分工,美国控制高端设备,荷兰ASML有光刻机,日本有材料,韩国有存储,台湾有代工,中国有市场和组装。现在美国单方面管制,盟友不全买账。台湾TSMC也受VEU撤销影响,他们在大陆工厂得申请许可证。
欧洲和日本企业抱怨,这不光针对中国,还影响他们生意。2025年10月,Micron据说退出中国服务器芯片市场,三星和SK海力士以及本土企业填补空白。这说明,美国政策在存储领域没达到预期,反而让中国企业抢占更多份额。
美国人总爱玩文字游戏,2023年说无限期豁免,2025年又撤销VEU。这反映了他们内部矛盾:一方面想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得顾及盟友经济。特朗普上台后,政策更激进,2025年8月的决定就是例子。但市场规律摆在那,中国半导体进口下降,国产率上升,美国企业如英特尔在中国工厂也受限。长远看,这会推动全球供应链重塑,更多企业分散风险,投资东南亚或本土生产。
韩国企业现在得适应新规则。三星和SK海力士表示会申请许可证,争取最小化冲击,但审批不确定性大。韩国媒体报道,他们可能每年求批一次,但美国商务部没明确。崔相穆在2025年视察半导体企业时,强调韩国经济依赖这一领域,得加强本土投资。但韩国半导体出口70%去中国,短期难脱身。
说到底,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大国博弈。美国掐中国脖子不成,得帮韩国掐人中,避免盟友先倒下。但这样下去,韩国企业压力只会增大,中国本土产业只会更强。未来几年,看美国还能出什么招,但市场和创新才是王道。中国半导体从依赖进口到逐步自给,证明了外部压力能转化为内部动力。韩国企业得在美中间找平衡,三星和SK海力士的在华工厂命运,牵动全球半导体格局。
来源:册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