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未来五年有近五分之一概率爆发内战”,今年以来,这样的言论突然在英国炸开锅。伦敦国王学院教授算出18%的风险值,鲍里斯前顾问说“讨论内战已不反常”,内阁大臣警告部分选区可能“陷入混乱”。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英国未来五年有近五分之一概率爆发内战”,今年以来,这样的言论突然在英国炸开锅。伦敦国王学院教授算出18%的风险值,鲍里斯前顾问说“讨论内战已不反常”,内阁大臣警告部分选区可能“陷入混乱”。
一个向来以“温和”著称的国家,怎么突然开始热议“分裂”?这些耸人听闻的预言,是真的危机预警,还是被放大的焦虑表演?
这场“内战热议”的起点,是今年2月播客主对大卫・贝茨教授的采访,作为研究内战的专家,贝茨抛出了惊人结论。
西方世界正出现前所未有的风险条件,叠加白人英国人的“地位丧失感”和经济困境,英国每年爆发内战的概率约4%,五年累计达18%。
这番言论很快被各方跟进:激进右翼学者马修・古德温追问“英国是否即将爆发危机”,脱欧公投策划者多米尼克・卡明斯更是直言,白厅内部都在担忧“种族冲突”。
但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些讨论大多是“推演”而非“预测”,就像预算办公室的经济模型,是“如果现状持续、没有制衡”的极端假设,而非必然结果。
更关键的是,网络注意力经济让这些言论越传越烈,“预言内战”远比“讨论15年薪资不涨”更吸睛,政治极端势力也趁机推波助澜,用“末日场景”扩大影响力。
说到底,这场热议更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民众对现状的不满,而非真的要走向分裂。
所谓“内战恐慌”,不过是多重现实矛盾的集中爆发,核心是“日子过不好”和“说了不算”的双重无力。
经济困境是最根本的导火索,15年来,英国人的薪资几乎没怎么涨,可税收没减,物价、房租却一路飙升。
普通人努力工作,却只能“原地踏步”,连基本的生活品质都难维持,更让人崩溃的是公共服务失灵。
预约家庭医生要等几个月,社区里的公园、图书馆因紧缩政策接连关闭,曾经免费的社交空间越来越少,邻里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淡。
叠加其上的是“失控感”,英吉利海峡的小船移民不断增多,政府把寻求庇护者安置在小镇酒店,却从没提前征求当地人意见。
对居民来说,这不仅是资源挤占,更是“家园被侵犯”的象征;而政府的应对要么迟缓要么敷衍,比如承诺“2029年才结束酒店安置”。
这种遥遥无期的回应,让不满情绪越积越深。再加上部分人炒作“大替换理论”,把经济问题包装成“种族冲突”,焦虑感自然被无限放大。
翻遍英国近代史就会发现,现在的“内战焦虑”其实并不新鲜,这个国家曾多次站在“分裂边缘”,但最终都靠制度调整化解了危机。
最惊险的一次是1914年,爱尔兰地方自治争议白热化,新教民众组建“阿尔斯特志愿军”,枪支被偷偷运入境。
保守党领导人喊出“有些东西比议会多数更强大”,甚至出现军事基地兵变的苗头。当时的局势比现在紧张得多,可一战的爆发暂时搁置了矛盾,后续通过政治协商逐步化解。
1919年一战后,格拉斯哥工人因薪资削减爆发大罢工,局势一度失控,内阁甚至讨论过用双翼飞机维持秩序。
1974年,工党以微弱优势执政,而保守党获得的选票更多,再加上接近总罢工的工运动荡,右翼绝望情绪蔓延,罢工纠察线冲突一触即发。
但这些危机最终都没演变成内战,核心原因是制度能回应“现状无法容忍”的呼声,1945年工党通过民主体制,实现了30年代“要靠内战才能达成”的改革目标。
70年代后通过调整工会政策、建立新社会契约,让僵局得以打破。
历史证明,英国的“内战恐慌”从来不是真的要分裂,而是“倒逼改革”的信号,民众用极端言论表达不满,本质是希望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真的想推翻秩序。
化解当下的焦虑,根本不需要纠结“内战概率”,而是要解决“失控感”和“信任危机”。
《地方至关重要》报告给出了答案:去年英国骚乱的核心不是移民,而是“社会脱节”,人们觉得自己说了不算,对社区、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其实已有现成的成功案例:给地方社区组织拨款100万英镑,让当地人自主决定怎么改善家园。
白厅原本担心资金被挥霍,可事实恰恰相反,居民们把这笔钱当成“沉甸甸的责任”,花钱格外谨慎,不仅修复了商业街,还降低了犯罪率。
“独立社区委员会”推动的项目里,居民自主组织清理公园、开展邻里活动,慢慢找回了对家园的“掌控感”。
这些案例证明,破局的关键不是顶层设计的“空降项目”,而是信任民众,减少那些繁琐的规则和冗长的申请流程。
让社区拥有更多自主权,让人们觉得“自己能改变生活”。当普通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身边环境,当政府能及时回应民生诉求,所谓的“内战焦虑”自然会不攻自破。
说到底,英国真正的危机不是“内战风险”,而是“民主信任危机”,那些喊着“要内战”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想打仗,而是希望被看见、被重视。
只要政府能放下架子,把权力多还给社区,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民众,就能把“末日焦虑”转化为“改革动力”,这也是英国历史上每次化解危机的核心逻辑。
毕竟,对普通人来说,能好好过日子、说了算,谁愿意折腾呢
来源:知识观察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