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躺平大赛”54人已躺超24小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6:29 1

摘要:2025年11月16日上午10时18分,包头市某商场内的240张床垫上,只剩下54个坚守的身影。此时,第三届喜临门“躺平大赛”已持续整整24小时,186名参赛者因生理不适、精神倦怠陆续离场,而留下的“躺平强者”们仍在与身体极限、时间流逝博弈,向着最高3000元

2025年11月16日上午10时18分,包头市某商场内的240张床垫上,只剩下54个坚守的身影。此时,第三届喜临门“躺平大赛”已持续整整24小时,186名参赛者因生理不适、精神倦怠陆续离场,而留下的“躺平强者”们仍在与身体极限、时间流逝博弈,向着最高3000元的奖金发起冲击。这场不设截止时间的趣味赛事,通过全程直播吸引超1000万人次观看,800万条弹幕刷屏网络,让“躺着就能赢”从调侃变成现实,也折射出当代人对松弛生活的集体渴望。

商场一层的开阔区域,240张崭新床垫整齐排列成壮观的“躺平矩阵”,四周悬挂着“躺出姿态,赢取精彩”“解锁最懒赢奖方式”等诙谐标语,营造出轻松又紧张的氛围。每张床垫旁配备的简易小桌板上,散落着选手们的“续命装备”:充电宝堆成小山,零食袋、保温杯随手可及,部分床垫边还醒目地放着纸尿裤包装袋,成为赛场上最独特的风景。工作人员穿着统一服装穿梭其间,不时为选手递上饮用水,医疗点的专业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应对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

“原以为躺平是最轻松的事,没想到比上班还累。”29岁的白领李女士揉着僵硬的腰,语气中带着疲惫却坚定。作为坚持到24小时的54人之一,她特意提前网购了口碑最好的纸尿裤,比赛前12小时就开始控水,自带的U型枕和薄被子让床垫多了几分家的舒适。和李女士一样,不少选手都做足了“专业准备”:有人提前测试不同品牌的纸尿裤吸水性,有人制定了每30分钟翻身一次的作息表,还有人准备了能量棒、香蕉等低纤维食物,减少如厕需求。58岁的退休大爷张师傅是剩余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他笑着说:“退休后每天都有午睡习惯,没想到这个比赛还挺适合我,既能放松又能挑战自己。”

赛事规则看似宽松却暗藏严苛:选手可翻身、看手机、看书,甚至能点外卖趴着进食,但只要坐起、离开床垫或在床垫外如厕,即视为淘汰。这一规则催生了赛场上两道独特风景:外卖小哥频繁穿梭在床垫间,送来奶茶、盒饭、咖啡等餐品;穿着纸尿裤的选手们坦然调整姿势,为长期作战做准备。“为了赢奖金,这点准备必须做足。”一位年轻女选手坦言,纸尿裤虽不舒服,但总比中途退出强。还有选手自带便携式尿袋,用最直接的方式应对规则限制。

比赛前24小时是淘汰率最高的阶段。前10小时,数十名选手因腰酸背痛、难以忍受无聊率先离场;到了深夜,部分选手因手机没电、无人陪伴聊天失去坚持动力;还有人因肠胃不适,不得不放弃角逐。截至16日上午10时,240名参赛者仅剩54人,他们的状态各不相同:有人精神饱满地刷着手机吃零食,有人闭目养神积蓄体力,还有人通过手机与身边选手聊天打气。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王小姐说:“平时工作经常久坐,对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有经验,现在就靠看剧打发时间,争取能多坚持一会儿。”

这场赛事的参与者画像极具代表性:80%以上是20至35岁的年轻人,报名表上“待业中”“灵活就业”“自由接单”的标注高频出现。不少人坦言,参赛并非只为奖金,更多是源于对“躺平”二字的情感共鸣。“面试被刷十几次,简历没人看,感觉自己就是透明人。”待业青年小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这里,我不用证明什么,只要坚持就有机会赢,这种感觉很踏实。”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的压力让部分年轻人陷入“努力却难见回报”的困境,而“躺平大赛”提供了一个无需内卷、无需伪装的赛场,输赢标准简单纯粹——坚持的时长。

随着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主办方经选手同意追加了举手、抬腿等动作难度,加速赛事进程。16日晚19时53分,这场持续33小时35分钟的“静止较量”终于落下帷幕。一名全程未起身、未如厕的男子击败所有对手夺冠,拿走3000元奖金;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以33小时11分钟和33小时09分钟的成绩斩获2000元和1000元奖金。夺冠选手略显疲惫却眼神坚定,他并非职业选手或网红,只是一个凭借超强意志力挑战极限的普通人。

赛事直播期间,“终于实现躺平就能赢的梦想”“我能在这躺到过年,可惜不在包头”“这比赛太懂当代年轻人了”等弹幕持续刷屏。网友们不仅围观赛事进展,还衍生出大量二次创作:有人在家自办“躺平挑战”,有人制作“参赛装备推荐指南”,从纸尿裤到能量棒,将比赛变成生活方式的调侃。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能否在自己的城市举办类似赛事,足见这类趣味活动的群众基础。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嘲讽“这和植物人有什么区别”,认为赛事毫无意义;也有网友担忧,“躺着都要卷,这届年轻人也太拼了”。

医学专家的提醒更值得关注。赛后多名参赛者在体检中出现下肢肿胀、腰椎酸痛、血压波动等症状。包头某医疗机构的医生明确指出,长时间静止躺卧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压迫,甚至诱发静脉血栓,普通人10小时不动已接近身体极限,33.5小时的坚持堪称“以健康为代价的挑战”。这一警示让不少网友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赛事背后的健康风险:“解压固然重要,但不能以伤害身体为代价。”

从商业逻辑来看,这场“躺平大赛”无疑是成功的营销案例。主办方借助“躺平”这一承载社会情绪的文化符号,以“零门槛参与”打破传统赛事壁垒,既为商场带来了超高人气,又通过直播实现了品牌曝光。数据显示,比赛期间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乳胶床垫销量上涨40%,纸尿裤搜索量暴增,形成了独特的“躺平经济”现象。主办方透露,赛事将继续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巡回举办,但此前尝试向陕西、河南等地推广时,曾因“活动定位不明确”“价值导向不清”遭遇审查难题。

事实上,包头“躺平大赛”并非孤例。浙江台州曾举办躺平大赛,市民躺6小时即可获得5000元一等奖;欧洲黑山的“懒人大赛”更是持续37天,胜出者可获1000欧元奖励;韩国“放空节”、西班牙“午睡锦标赛”等国际赛事,与包头的这场狂欢形成奇妙呼应。这些“无聊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对现代文明“速度崇拜”的集体反抗。就像广州某公司曾举办的“带薪躺平”活动,允许员工每天躺1小时,结果 productivity 反升20%,证明适当的松弛反而能提升效率。

深入来看,“躺平大赛”的走红绝非偶然。自2021年《躺平即是正义》一文引爆全网后,“躺平”已从单纯的动作描述,演变为承载青年群体压力与诉求的文化符号。年轻人并非拒绝奋斗,而是对“无意义内卷”的本能抗拒;并非追求不劳而获,而是渴望在快节奏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正如网友所言:“我每天上班已经在躺平了,只是没人给我奖金”,这句调侃的背后,是对失控生活节奏的无奈吐槽。

但我们也需警惕赛事可能传递的误导信号。当“躺平”从一种温和的反抗姿态,变成需要“击败239人”的竞技项目,其原本的批判性已被消解成娱乐化的耐力挑战。真正的松弛感,从来不是长时间静止的极限躺卧,而是程序员下班后关掉工作群的果断,是外卖员等单时蹲在路边抽根烟的惬意,是年轻人周末关掉闹钟睡个自然醒的自由。这些微小的“不卷”时刻,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松弛。

包头“躺平大赛”终会落幕,但它引发的思考不应停止。54人坚持24小时的坚守,33小时35分钟的冠军纪录,丈量的不仅是人的耐力极限,更是当代人在竞争与压力之间的挣扎与探索。这场赛事或许只是一场成功的营销秀,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对“张弛有度的生活”的集体渴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要么内卷要么躺平”的二元对立,而是更多元的生存空间、更包容的社会环境与更合理的竞争规则。当“努力就能有回报”成为常态,当“劳逸结合”成为社会共识,“躺平”自然会从一种“对抗姿态”回归为一种“正常的休息选择”。而那些在包头商场床垫上坚守的人们,无论是为了奖金还是为了短暂逃离,都用一种戏谑却真诚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冲刺,偶尔的“躺下”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站起”。

这场关于“躺平”的狂欢,终会被新的热点取代,但它留下的启示值得我们铭记:真正的“躺赢”,从来不是在床垫上熬过多少小时,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既能全力以赴奋斗,也能坦然安心休息。

来源:宁静姿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