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长寿,先查血糖?医生提醒:63岁后,血糖尽量控制在一个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23 1

摘要:人一上了年纪,身体里的“警报器”就开始悄悄运作了。尤其是过了63岁这个坎,很多人开始觉得累得快、睡得浅、饭量变了、体重也跟着起伏不定。有人说这是老了,其实不全对,有时候,问题可能就藏在一项最常见、最容易被忽略的指标里——血糖。

人一上了年纪,身体里的“警报器”就开始悄悄运作了。尤其是过了63岁这个坎,很多人开始觉得累得快、睡得浅、饭量变了、体重也跟着起伏不定。有人说这是老了,其实不全对,有时候,问题可能就藏在一项最常见、最容易被忽略的指标里——血糖。

血糖不高不低,很多人觉得没事;但血糖这玩意儿,升高也许不痛不痒,时间一长,麻烦就来了。

年轻时,哪怕一顿火锅两瓶啤酒,血糖也能扛得住。但人过六十,尤其到了63岁这个节点,身体代谢早就不是年轻时的效率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在减少,敏感性也逐渐变差。说白了,同样一碗米饭,年轻人吃了没事,老年人吃了血糖可能就蹭蹭往上飙。

有研究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将近一半存在血糖异常,但真正意识到自己血糖出问题的,不到三分之一。很多人直到查体时才发现空腹血糖过高,或者在突发脑梗、心梗后才追溯到血糖这个元凶。

别看高血糖起初没什么不适,时间久了,它对血管的腐蚀是悄无声息的,就像铁锈,慢慢地把血管内壁啃薄、变脆,最后埋下大病的种子。

医生常说,控制血糖要看三个指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老年人来说,最该紧盯的,其实是空腹血糖。这是每天清晨最基础的血糖水平,反映胰岛功能和夜间代谢情况。

那多少算正常?权威建议,63岁以后,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5.6mmol/L以下。这个数不是拍脑袋定的,是根据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得出的。超过这个数,哪怕还没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属于“糖调节受损”,长此以往,血管、视网膜、肾脏都会先一步受累

很多老人会说:“我又没糖尿病,为什么要管这个?”问题就在这。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得的,而是从血糖轻微升高开始,一点点滑向疾病的深渊。63岁这个年纪,正是身体代谢的转折点。不提前管控,将来可能不是糖尿病,而是并发症接踵而至。

这个问题其实很现实。不是说血糖高就立刻短命,而是慢性高血糖会显著增加老年期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随着血糖升高而直线上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心梗和中风的发生率,是正常血糖人群的2到4倍。

而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血糖高了,身体却不报警。没有口渴、没有多尿、也没瘦,日子照常过,但身体里的血管、神经、眼底、肾脏,已经在默默承受高糖的“毒打”。有位70岁的大爷,常年血糖在7左右,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一次突发脑中风,才知道血糖早已让他的血管脆如薄纸。

想要活得久,活得好,控制血糖比吃补药强多了。

这事儿其实挺复杂。跟吃得多、动得少当然有关,但更多是内部机制出了问题。胰岛素的分泌效率下降,像一个老旧的机器,动力不足。肌肉量减少,导致葡萄糖利用效率降低。再加上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能力变慢,血糖自然就容易“卡”在高位。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视了:老年人常吃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血糖水平。比如部分降压药、利尿剂、激素类药物,都会干扰葡萄糖代谢。再加上睡眠质量下降、慢性炎症状态、心理压力等隐性因素,血糖就像一根细线,绷得越来越紧。

有些人一查出血糖偏高,就开始不吃米饭、不碰面条,甚至连水果都戒了。结果搞得营养不良,体重猛掉,免疫力也跟着垮了。控制血糖,不是靠饿自己,而是要学会“稳糖”而不是“清糖”

63岁以后,饮食要讲究“八分饱”,主食可以吃,但优先选择粗粮、全谷类,少吃精米面。蛋白质别少,豆制品、鱼虾、鸡蛋都要有。最关键的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别空腹太久,也别吃太撑。

适量运动对血糖控制帮助极大。哪怕只是每天饭后散步20分钟,都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比起吃药,管住嘴、迈开腿才是根本。

很多人只查空腹血糖,以为正常就万事大吉。糖化血红蛋白才是最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成绩单”。它记录的是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特别适合判断治疗是否达标。

对63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6.5%以下。这个数值既安全,又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同时,也避免血糖波动太大造成低血糖风险,尤其是服药的老人,控制平稳比一味追求低血糖更重要

现在不少人动不动就谈养生、吃保健品,但最基础的健康管理往往被忽略。真正能决定你能不能活得久的,不是补什么,而是看你有没有稳住三高——尤其是血糖

血糖控制得好,血管就不容易出问题,肾脏、眼睛、神经也更安全。很多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血糖控制得都很稳定,吃得清淡,作息规律,运动不断。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习惯,其实是对抗衰老最强的“药”。

别等身体出毛病才后悔。一过63岁,血糖控制得住,老年生活才过得稳当踏实。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王陇德,赵文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陈伟,李光伟.《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研究与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5-9.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