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晚上,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01
官方说法来了,没想到内蒙古力度这么大。
昨天晚上,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这份通报,堪称近年来最详尽、最认真的事件调查报告之一,其细致程度令人惊叹。
02
读完这份调查报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细节的极致呈现。
起初,“400亩白菜被哄抢,损失百万”的说法足够抓人眼球。通报用具体数据说话:485.9亩土地、190亩分租、201万斤已销售白菜、46.1万元销售收入。
它专门委托专业机构算出实际损失——9.52万元,与种植户声称的“损失百万”相去甚远。
有一说一,是多少就说多少。
03
调查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传播链条。
一条网民为了流量的虚假短视频,碰上一个不求甚解的媒体记者,再加上一群从众的捡菜群众和博眼球的自媒体,共同酿成了这起事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部分稿件竟由AI软件生成,配图来自网络下载——这种“无成本造谣”的新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04
此次处置的彻底透明,还体现在“责任到人”的精准追究。
视频首发者黄某某被治安处罚,失察记者刘某某被注销记者证,责任媒体红山晚报被警告道歉,参与采捡的群众被批评教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连赤峰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总编辑等人员也被一并问责,这种“不护短”的态度,增强了公信力。
05
在信息化社会,公共事件的处置常因透明度不足而引发次生舆情。
内蒙古赤峰此次处置,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通过全面公开调查结果,用详实数据回应公众关切,用清晰逻辑还原事件真相,最终实现“一锤定音”的效果。
当然,更要想一想:
为何在信息时代,一则不实消息能如此轻易地引发群体行动?为何专业媒体会如此轻率地发布未核实信息?
来源:浮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