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卷诏书到首创“琉球学”,闽琉的深厚情谊仍在书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6:13 1

摘要:日前,由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 “琉球学” 学科项目,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 “绝学” 学科扶持计划2025年度资助学科,是全国入选的六项 “绝学” 学科之一,也是该计划设立以来福建唯一入选的项目。

日前,由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 “琉球学” 学科项目,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 “绝学” 学科扶持计划2025年度资助学科,是全国入选的六项 “绝学” 学科之一,也是该计划设立以来福建唯一入选的项目。

自20世纪60年代起,福建师范大学围绕中琉历史关系开展遗址调查、文物保护、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等工作,1995年成立中琉关系研究所,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以中琉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图源:福建师范大学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福建与琉球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一卷诏书 掀开序曲

琉球群岛地处中国东海东部海域,由大隅、吐噶喇、奄美、冲绳、宫古、八重山六大群岛及附属岛屿构成,总面积约4644平方公里,其中,面积1208平方公里的冲绳岛是其核心主岛。

明洪武五年(1372年),刚结束元末战乱、实现全国大一统的明朝,正着力构建以“天朝上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为将琉球纳入这一体系,明太祖朱元璋特命行人杨载为正使,携带加盖御玺的诏书从福州港扬帆启航,前往彼时尚未统一的琉球。

彼时的琉球,正处于“三山时代”:中山国、山南国、山北国三个王国各自分立,互不统属。更棘手的是,琉球多岛环海却“地无货殖”,既无丰富物产支撑贸易,航海技术也极为落后。这般窘迫让中山王察度敏锐察觉到,与国力强盛、文明发达的明朝建立联系,不仅能获取急需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援助,更可借明朝的政治影响力稳固自身统治。

琉球加入朝贡体系,成为明朝藩属。(AI制图)

于是,当杨载的船队抵达中山国,在庄重的仪式上,宣读朱元璋“愿与琉球通好、共沐天恩”的意愿后,察度当即表示愿意归附明朝,并派遣弟弟泰期作为中山国使者,随杨载一同前往明朝朝贡。自此,琉球中山国正式纳入明朝藩属体系,中琉宗藩关系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中山国与明朝的友好互动,让山南、山北两国看到机遇。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相继效仿中山,派遣使者赴明朝朝贡,主动纳入藩属体系。至此,琉球列岛的“三山”全部成为明朝藩属,中琉宗藩关系的覆盖范围从中山国扩展到整个琉球列岛。

琉球国地图。图源:鼓楼文体旅

经贸文化 双向奔赴

明清两朝,中国派出的册封使均从福州扬帆,《琉球国志略》所载《针路图》,便极为准确地标示出自福建福州至琉球国那霸的往返航路。

福州与琉球那霸的往返航路(AI制图)

画面上方航路为去程,由福州的五虎门到琉球那霸姑米山行程2400里,沿途过澎湖、(台湾)鸡笼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抵姑米山、那霸。下方航路为返程,由那霸港返回福州则有3000里,其中绕温州南祁山、台山、里麻山、至连江定海等,最后到达五虎门。

清乾隆年《奉使琉球图》之《福州登舟》 图源:海博TV

福州港成为中琉贸易枢纽。福建的陶瓷、茶叶、丝绸等商品由此输往琉球,而琉球的芭蕉布、泥金扇等特产也源源不断运入福建。

明清时期,还专门修建“柔远驿”。“柔远驿”之名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早期柔远驿规模庞大,不仅是琉球使者、商人的居所,也是贡品与商品的储存地,更是中琉贸易的核心场所。每次琉球使臣来贡,清政府会批准十家琉球商人在此开展贸易,这些商人还常作为中间商,将日本及东南亚的金属制品、宝石、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同时把中国的木材、纺织品、瓷器、茶叶、手工艺品销往海外。

位于福州台江区的柔远驿。

“柔远驿”不仅是琉球贡使的住所、中琉商人贸易的核心场所,更是培育琉球学子的重要园地。河口万寿桥畔,一度商船云集,热闹非凡,见证了双方经济与文化的密切交流。更深远的是文化交融,儒家思想、端午习俗、酿酒技术传入琉球,福州拳术更演变成今日冲绳空手道。

墓园无声 情谊“有声”

在中琉宗藩关系存续的500余年间,大批琉球人跨越东海而来,在中国开展外交、求学、贸易活动。部分琉球人因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或急病客死福州,受限于当时的运输条件,遗体无法归乡,只能安葬于此。清代记载有578位琉球人安葬于此,吉祥山、金鸡山、白泉庵均设墓葬区。

现存仓山区白泉庵的琉球墓园,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琉球墓群之一。琉球墓园占地约2117平方米,园区外围砖砌墙体刷着红漆,正面嵌有“琉球墓园”四块碑刻,歇山状墙帽覆盖着绿色琉球瓦,细节间透着独特的文化交融感。

琉球墓园。图源:《闽都文化》

走入园中,10座墓葬错落分布,多为单人葬,汉文墓碑清晰标注着墓主身份,从进贡使、朝贡通事,到封贡贸易商人、进贡船船主、水手,再到留学生与漂流至福州的琉球难民等。

这些墓葬形制简朴,呈靠背椅样式,由供案、碑牌、龟甲形土封宝顶、墓手、墓裙五部分构成。“琉球墓葬的形制,与明清时期福建通行的龟甲墓大体一致,且记载墓主辞世时间均采用中国年号。”福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邱守廉指出,这种形制与文字细节的共性,正是中琉文化交融的直接见证,而这份交融,早已借着宗藩关系的纽带生根发芽。

仓山白泉庵内的琉球墓群。图源:《闽都文化》

2006年,琉球财政官向维藩的后人来榕寻墓,几经周折才在荒草中发现墓碑。福州当地迅速协助迁葬墓园,细致守护令后人泪目。

情谊新章 仍在书写

2025年4月

一群特殊的访客踏进福州仓山区琉球墓园,他们是“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专程从日本冲绳跨海寻根。一位金氏后人轻抚第八代祖父的墓碑,动情地说:“看到祖辈安息之地被守护得这么好,心里特别暖,我看到第八代祖父当初是那么努力,我会继续传承。”

2025年7月

闽琉历史文化分享交流会在福建华侨主题馆举办,琉球福州十邑同乡会成员、“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日本华裔青少年等海外代表,与闽琉文化研究专家、福建侨界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回溯“贡船贸易”“学子留闽”等历史渊源,共同探讨如何以文化为桥,续写福建与琉球友好往来的新故事。

2025年11月

中琉关系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琉球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琉球大学、冲绳国际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二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希望中日双方学界共同为中琉关系研究所下一个30年发展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图源:福建师范大学

从朝贡贸易到海难救援

从文化交融到后世寻根

福建与琉球之间

早已不是简单的宗藩关系

更是深厚的情谊与文化的交融

这份绵延数百年的缘分

在时光的流逝中

仍在书写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东南网、福建师范大学、一线台江、《闽都文化》等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