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起草的加沙决议案进行表决,最终以1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顺利通过,决议为巴勒斯坦独立保留了可能性。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1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起草的加沙决议案进行表决,最终以1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顺利通过,决议为巴勒斯坦独立保留了可能性。
然而就在表决前一天,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已明确向内阁表态,坚决反对任何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企图,一边是国际社会推动的和平进程取得阶段性进展,一边是冲突一方的强硬抵制。
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派别也对决议明确表达拒绝态度,这场牵动全球的中东博弈为何在决议通过后反而更显僵局,多方立场的尖锐对立背后,又藏着哪些难以调和的核心矛盾?
这份决议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授权组建加沙国际稳定部队,主要负责当地秩序维护、保护平民安全及保障人道援助通道畅通,同时计划设立过渡政府,直至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完成改革并接管相关事务。
决议案的表述并非一开始就包含相关内容,迫于预计将向国际稳定部队派遣兵力的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施压。
美国对草案进行了关键修改,加入了更强烈支持巴勒斯坦自决的表述,明确提出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切实推行改革且加沙重建取得进展后,可能具备为巴勒斯坦自决和建国开辟可信路径的条件。
不过这一修改并未平息所有争议,俄罗斯此前已提出对立提案,用更强烈的措辞支持巴勒斯坦建国,最终中国与俄罗斯均对美国提案投下弃权票,认为其未能充分保障巴勒斯坦的合法权益。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其长期坚持的立场,根据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报道。
他在11月16日的内阁会议上强调,建立巴勒斯坦国会成为对哈马斯的"奖励",最终可能导致以色列边境出现更大的哈马斯控制区,严重威胁以色列国家安全,因此这一立场"丝毫未变",不会受到内外压力的影响。
在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其展现外交灵活性的背景下,尤其是美国积极推进停火提案的过程中,内塔尼亚胡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强硬姿态,明确表示无需任何外部认可,也不会被他人的说教所动摇。
这种坚决态度的背后,既有以色列对国家安全的考量,也有其国内政治格局的制约,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高度依赖极右翼政党的支持,这些盟友一直敦促他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使得他在相关议题上几乎没有妥协空间。
此外,内塔尼亚胡还着重强调,加沙非军事化是必须实现的目标,相关诉求要么通过和平方式达成,要么通过强制手段推进,不存在其他选择,与以色列的立场形成尖锐对立的是哈马斯及巴勒斯坦各派别。
据路透社11月18日报道,哈马斯明确拒绝美国起草的安理会决议,认为该决议未能满足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权利,试图将偏向以色列的国际授权强加给加沙。
哈马斯强调,任何未经巴勒斯坦合法代表同意而部署的外国军队,都将自动成为冲突的一方。
同时提出独立建国必须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东耶路撒冷为其首都,巴勒斯坦方面的核心诉求与安理会决议内容存在显著分歧,这也让决议的落地充满变数。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以色列旁边建立巴勒斯坦国,是实现巴以冲突长期解决的唯一现实途径,但当前的局势发展显示,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多重阻碍。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让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难度持续增加,而巴以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互不相让,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除了核心的建国争议,约旦河西岸的局势持续恶化,成为巴以双方仇恨的又一重要导火索。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办事处于10月21日发布报告指出。
随着橄榄采收季到来,以色列极端定居者的暴力行为规模和频率急剧上升,仅单周就发生超150起袭击事件,直接破坏巴勒斯坦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此前也公开表示,约旦河西岸的紧张局势令人担忧,可能会破坏国际社会在加沙所做的和平努力。
新华社11月5日援引巴勒斯坦卫生部声明报道,以色列军队当天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多地开展军事行动。
袭击了杰宁市以南的舒哈达村和卡巴提亚镇,以及图巴斯市以南的泰蒙镇,共造成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军还破坏了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以色列军方同日发表声明回应,称一架以军战机当天打击了卡巴提亚镇的武装人员。
此外,新华社10月29日报道显示,巴勒斯坦卫生部10月28日曾发表声明,以军当天在约旦河西岸北部杰宁市以西的古德村展开行动,打死3名二十多岁的巴勒斯坦男性,哈马斯随后证实其中两人为该组织成员。
对于这些暴力事件,内塔尼亚胡将定居者暴力描述为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但这一说法遭到巴勒斯坦人和人权组织的强烈质疑。
他们指出,这类暴力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呈现普遍化趋势,且以色列政府对此存在视而不见的纵容态度,导致相关行为持续升级。
年轻生命的接连逝去,让巴以双方的仇恨进一步加深,和平谈判的基础愈发薄弱,加沙地带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以色列军方表示,11月16日打死了一名进入其控制的加沙北部地区并"构成直接威胁"的人员。
持续的冲突让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峻,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哈马斯在声明中也提及,加沙地区已被围困十七年,当地民众在废墟中艰难求生,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安理会决议在关键的平民保护、人道援助等问题上未能充分回应相关诉求。
如今,安理会决议的通过本应是推动巴以和平的重要一步,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巴以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尖锐对立、约旦河西岸的持续暴力以及加沙地带的人道危机,共同构成了阻碍和平进程的多重枷锁。
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面临严峻挑战,而普通民众却在冲突中承受着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
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诉求能否得到实现,加沙的人道危机何时才能得到实质性缓解,巴以双方能否放下仇恨回到谈判桌前?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中东地区的长治久安,更牵动着全球和平的神经,当前的僵局警示世人,和平的实现从来不能依靠单方面的意志强加,也无法通过缺乏公平正义的决议来达成。
唯有真正兼顾各方合理诉求,让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坚持平等对话、协商一致的原则,才能为巴以冲突的长期解决找到可行路径。
如果忽视人民的意志和基本权利,任由对立和仇恨不断累积,只会让和平之路愈发遥远,最终损害的将是所有相关方的根本利益。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