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9岁朱婷带着膝盖旧伤打满五局,河南女排还是0比3被上海挡在四强门外,现场广播报出这个数据时,看台一片安静。
29岁朱婷带着膝盖旧伤打满五局,河南女排还是0比3被上海挡在四强门外,现场广播报出这个数据时,看台一片安静。
比赛结束哨声一响,朱婷把毛巾盖在头上,径直穿过混合采访区,脚步比往常快一倍。
镜头追过去,只拍到她后颈的肌贴被汗水泡得卷边。
这不是她第一次在全运会沉默离场。
2013年,河南没进决赛圈,她坐在替补席攥着冰袋;2017年,她脚踝肿成馒头,只能在场边给队友递水。
八年过去,她把球队带进八强,还是没能突破那道玻璃天花板。
技术统计表写得很清楚:朱婷31扣13中,外加2个拦网,拿到全队最高的15分。
对面上海光外援就轰下20分。
差距摆在眼前,观众却没人喊退票,因为大家都明白,没有朱婷,河南连站在八强的资格都没有。
小组赛五连胜,河南把卫冕冠军天津拉下马,那一场朱婷打了四局,赛后她喘得像破风箱,对着跟拍记者只说一句:体能见底了。
转播镜头扫过替补席,三个00后主攻正轮流拿冰可乐敷膝盖,她们平均比朱婷小六岁,一赛季打的比赛还没她一个奥运周期多。
上海教练在发布会透露,赛前两周就做了一套针对性方案:发球找朱婷后排,拦网卡她直线,一传不到位就追发二号位小将。
目的只有一个,让朱婷既当爹又当妈,累到没力气抬手。
计划奏效了,河南二号位整场只拿到4分,二传被迫隔网给四号位调球,朱婷被三人拦网围成铁桶。
更难受的是,河南板凳深度肉眼可见的薄。
第三局20平后,上海换上替补接应连拿三分,河南这边换上的却是刚满19岁的许芸涵,小姑娘第一次打八强赛,手硬得发不出力,扣球直接放飞机。
朱婷过去拍拍她后背,那动作像在给电池充电,可电量只剩最后一格。
很多人忘了,朱婷今年四月还在意大利打欧冠,决赛五局砍下30分。
回国隔离结束,她只歇了十天就回郑州报到。
队友透露,她把在欧洲跟体能师学的那套训练表直接贴到更衣室门口,几点拉伸、几点冷疗、几点上力量,写得比教练还细。
球队以前没有恢复师,她自己联系省体科所,把科研小组拉进赛区,每晚给年轻队员做疲劳扫描。
焦帅在发布会上说,现在队里都叫朱婷婷队。
不是客套,是服气。
训练里小队员扣球线路跑错,她拿粉笔在地上画箭头;夜里看录像,她搬个小板凳坐二传身后,一句一句提醒传球高度。
队长张梓涵说,以前打球靠胆子,现在知道先动脑子,这是跟着朱婷学来的。
河南排球底子薄,省队常年只有十五六个编制,青训梯队断档三年。
朱婷这次回来,省排管中心连夜开了三次会,决定把十二所重点中学拉进共建,首批六十个苗子已经送到省体校冬训。
排管中心负责人说,下届全运会周期,预算翻一倍,先解决人。
输给上海那天,观众散得差不多,朱婷又回到场内,把散落在地的彩色便签一张张捡回战术板。
那些红色黄色的小纸条,写着她给队友标的速度和起跳点,像极了一张还没打完的牌。
她没抬头,也没停手,工作人员想帮忙,她摆摆手,自己把板子抱回了更衣室。
有人算过,朱婷还能不能打到下一届全运会。
医学杂志给出过数据,女排运动员膝盖软骨磨损速度是普通人的六倍,29岁动过两次手术的膝盖,相当于公交司机开了四十万公里的发动机。
她没回应,只在社交账号发了一张训练鞋的照片,鞋底磨得发白。
河南女排最终排名第六,创了队史最好成绩。
颁奖仪式很短,朱婷站在最边上,奖牌挂到脖子那一刻,她低头把鞋带重新系了一遍。
现场广播喊请队长留步合影,她摆摆手,把位置让给张梓涵。
回到酒店,队员把纪念吉祥物堆到她床上,她拿手机给每个人拍了一张单人照,说留着以后做对比。
小将许芸涵问,姐,下届你还回来吗。
朱婷没答,只把灯调到最亮,摊开战术本,写下第一行字:冬训,从防守练起。
排管中心的新计划已经贴在走廊公告栏,第一条写着:2025全运周期,确保朱婷健康打满全程。
后面跟着一串数字:科研保障团队八人,康复师两人,营养师一人,数据分析师一人。
预算栏空白,但盖了公章。
离开赛区那天,郑州降温,朱婷把羽绒服帽子扣到头顶。
球迷在机场堵到她,只来得及说一句辛苦了。
她点点头,把登机牌往兜里一塞,膝盖上那块黑色肌贴边缘翘起,像一张没写完的标签。
飞机起飞后,航旅纵横弹出航班信息,目的地北京,备注:训练。
全运会八强不是终点,是河南女排第一次看清差距。
朱婷没哭,也没笑,只是把输球那天的技术统计折成四折,塞进训练日记最后一页。
她写下一行小字:下次再来,带更多人一起。
字迹很轻,却压得住纸。
来源:高冷鲸鱼YSL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