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5:30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集理论、学科、学术、话语、史料、课程、教学于一体的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对于引导各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集理论、学科、学术、话语、史料、课程、教学于一体的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对于引导各族人民深植“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五观”,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理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本质道理、学理与哲理,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构建起尊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演进逻辑,基于清晰坚实的历史和事实基础,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民族工作的目标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实践经验为理论渊源,以自主性、科学性为标识,以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体现党的根本宗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定“四个自信”,以推动其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基于“五个突出特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理论先导。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学科本质特征及其生长逻辑,要构建出一个以立体的、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应立足现有的理论根基、研究平台、学术成果、工作积累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按照多维度、多层次交叉学科的定位和理论性、实践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助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指向,以自主性知识体系和主体性知识文化为建设目标,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把握政治性、学理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征,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坚持各尽所长与交叉论证、理论建构与实证支撑相照应,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知识、理论、方法统合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整体视野、问题意识和基本框架之中,完善多学科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实现机制,凝聚立体化、学科化地深入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强大合力,共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产出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体系,就是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方向和重点,通过对研究主题的梳理与呈现、分析与解释,形成和建构既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也包括学术人物、研究方法、评价体系、社会影响、学术传统等内容的成果体系,尤其是学术理论成果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原创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原则,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学术力量。打造从经典命题到学理结构的理论范式,构建起符合历史发展科学逻辑、凸显主体性和原创性、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可靠依托。

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构建富有活力的话语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与研究的核心主题。构建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就是要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通过话语理论建构、话语符号集成、话语策略优化和话语方式创新,更加充分而鲜明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从历史维度讲好五千多年来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之上,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之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政治维度讲好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势在必然性;从现实维度讲好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的历史性;从理论维度讲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从全球维度讲好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的崇高性。概言之,就是要以科学严密的理论逻辑、悠久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活清晰的实践逻辑、合理共同的价值逻辑和恰切可行的方法逻辑,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基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构建支撑有力的史料体系

数千年来,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让文物史料说话,以文化人、育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式。因此,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宝贵经验和内在规律的科学探究走深走实。具体而言,在来源渠道上,要深入挖掘研究具有连续性、全面性等特点,时间跨度长、覆盖地域广的汉文史料,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其他史料等历史文献。在形式载体上,既包括官方档案文献、经典史著、地方史志,也包括个人笔记、诗文,还包括各种传说、故事等。既要有文字的,也要有各种艺术作品、图像资料等。在方式方法上,要依据历史文献形成的建构性特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史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洞察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元素和机理。在阐释论证上,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坚持中国立场、中国视角,运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在目标指向上,有助于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揭示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阐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繁荣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成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统合育人的核心要素提升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育人质效的重要前提,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等核心要素的统合聚焦则是提升育人质效的关键保障。为此,在课程目标上,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和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课程内容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核心,围绕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与特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故事等基本内容展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五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融会贯通、一体推进,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突出“五个认同”“五个共同”“四个与共”等重点内容。在课程方法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根据不同学段的认知特点,着眼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巩固,依循“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的渐进逻辑,瞄准学生理论学习的“疑惑点”、思想认识的“共鸣点”、情感升华的“触发点”、价值内化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体系建设上,在努力开好“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等公共课程的同时,注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融入,使课程育人全面覆盖、同向发力。通过课程核心要素的集成聚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遵循教育规律促进知行合一构建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

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基础架构和内容指引,而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则是将课程蓝图转化为教学实践、达成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灵活高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一是在课程设计上,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加强学科融入、开展专题教育,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引领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长效机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式学习等方法,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制作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创设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情境,通过专题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认同。三是在教学管理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出台因地制宜的教学实施方案,为地方和学校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要完善教学督导、质量监测等管理制度,建立反馈改进机制,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在教材选用上,要遵循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彰显教材教育力、亲和力和思想性、针对性。要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五是在评价标准上,要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相互促进和有效转化,设置有梯度的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构建立足中国历史、彰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