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天才手表的社交生态中,“主页点赞数”成为衡量孩子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学生为成为“大佬”不惜花钱购买代运营服务。而且,产品设计人为制造“稀缺感”。等级制度限制每日点赞数量,低等级用户仅能点5个赞。这类规则看似激励孩子使用,实际上将成人世界的“流量逻辑”强加于
□ 侯莎莎
据封面新闻报道,小天才儿童手表的社交功能被众多中小学生滥用,甚至滋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交易乱象,引发社会关注。
儿童手表从安全守护工具演变为社交“硬通货”,催生灰色产业链,反映出产品设计中的缺陷,让人怀疑企业是否存在利益考量,以致背离了产品的设计初衷。
在小天才手表的社交生态中,“主页点赞数”成为衡量孩子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学生为成为“大佬”不惜花钱购买代运营服务。而且,产品设计人为制造“稀缺感”。等级制度限制每日点赞数量,低等级用户仅能点5个赞。这类规则看似激励孩子使用,实际上将成人世界的“流量逻辑”强加于儿童,偏离了产品以安全为本的初衷。
在小天才社交圈,孩子们将虚拟数据等同于社交价值,扭曲了价值观,助长了攀比心理。毕竟,一个人的“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点赞之交”无法带来真正的友谊。
更值得警惕的是,智能设备本应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却在某些场景下“反客为主”,影响着使用者的行为与认知。
小天才灰色产业链的存在,暴露出企业责任、家庭监护与法律监管的三重缺失。企业方面,今年夏天,小天才在舆论压力下开始调整,将“主页点赞”改为“运动赞”,但未从根本上取消攀比机制,第三方刷赞工具仍可绕过限制。家长端管控功能操作复杂,导致家长不能及时落实监护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但未能有效落地。
反观游戏、短视频等行业,抖音近期推出的“未成年人陪伴计划”,虽然同样面临未成年人保护难题,但通过强化实名认证、建立亲子协同管理机制、推行内容分级制度等,在“堵”与“疏”之间寻求平衡。这些实践说明,技术向善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成为智能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
技术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而非定义人、异化人。儿童智能设备不应成为社交竞技场,而应是陪伴成长的守护站。我们需要的不是复杂的等级系统,而是更简洁的安全功能;不是虚拟数据的堆砌,而是真实成长的记录。企业应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取消诱导攀比的机制,强化家长端管控,建立以健康、学习为导向的激励体系。监管部门也需加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儿童智能设备的功能边界与伦理红线,让科技真正守护成长。
在今天,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成了大部分家庭的共识。毕竟“防沉迷”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平台应多在“技术向善”的方向上努力,而非以追逐商业利益为先。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