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势汹汹,张文宏提醒:最好不要做三件事,以免身体不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5:1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0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的人变多了?“高烧、咽痛、全身酸痛,一测是甲流。”这样的对话,开始频频出现在办公室、教室、朋友圈。

确实,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的数据,2025年入秋以来,全国多地流感样病例持续上升,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尤其在气温骤降之后,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也更广,连不少体质不错的年轻人也中招了。

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在多次公开场合提醒:甲流虽常见,但不能掉以轻心,尤其进入冬季后,有三件事最好别做,不然很容易加重病情,甚至拖成“持久战”。

这三件事,很多人都在做。你中招了吗?

有一类人,感染甲流后第一反应不是去看病,而是“扛一扛就过去了”。

这类人往往自信爆棚,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多喝点水出出汗就能好。可实际上,甲流不是普通感冒,它来得急、发得猛,如果不及时休息和干预,很容易拖出并发症。

甲流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可达39℃以上);咽痛、咳嗽、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少数人还会出现呕吐、腹泻。

这些症状背后,是甲型流感病毒对身体的全方位攻击。身体本就处于“高强度对抗”的状态,如果你还坚持熬夜、加班、剧烈运动等高负荷活动,只会让免疫系统雪上加霜

张文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甲流和普通感冒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攻击力更强,如果你不休息,病毒复制速度会更快,容易发展成肺炎、心肌炎等。”

建议:感染初期,首要任务是休息

身体需要时间调动免疫系统来清除病毒。至少在发热期要卧床休息2–3天,等体温稳定后再慢慢恢复活动。如果硬扛,只会拖得更久,甚至留下“后遗症”,比如持续咳嗽、乏力、记忆力下降等。

甲流一来,很多人第一时间不是去医院,而是打开家里的药箱,感冒药、退烧药、抗生素一把抓。

这做法,看似积极,实则危险。

首先,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甲流是病毒性感染,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打不到点子上,反而容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耐药性增强,得不偿失

其次,很多感冒药成分重复,滥用容易“过量中毒”。比如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成分)存在于多种复方感冒药中,若同时服用两种感冒药,很可能超标,严重时甚至引发肝功能损伤

那到底该怎么吃药?

张文宏的建议很明确:“高热持续不退、有基础疾病的人尽早就医;有条件的话,48小时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根据《中国流感诊疗方案(2023年版)》,以下三种情况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高危人群(如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症状较重或快速进展者;明确暴露于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建议:用药前先问医生,别自己“开处方”。

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更不能随便用药。症状严重者建议及时就诊,遵循医嘱服药。

很多人小时候发烧,家里老人就会说:“捂一捂,出一身汗就退烧了。”

这个“经验方法”,到了甲流这里,却有可能变成“催命操作”。

甲流引起的高热往往是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不是靠出汗就能降下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退烧药或物理降温控制核心体温。

强行捂汗带来的风险包括:核心体温持续上升,诱发高热惊厥或意识障碍;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对儿童更危险;汗液无法蒸发,反而影响散热,加重不适感。

正确做法:38.5℃以上再考虑退烧药。

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建议:

成人体温在38.5℃以上才需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物理降温可配合使用,如温水擦浴、开窗通风多喝水,注意电解质补充

特别提醒: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不要同时服用,需间隔4–6小时交替使用。

甲流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病毒,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几点防护建议如下:

戴口罩:在人多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仍然是最有效的物理屏障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保持通风:每天定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60%以上的住院风险,尤其对60岁以上人群保护作用显著。

写在最后

很多人对甲流的印象还停留在“快去喝点热水”的程度,但事实上,它早已不是“普通感冒”那么简单。

张文宏教授多次强调:甲流是可以通过科学防治控制的疾病,只要你不轻敌、不硬扛、不乱来,身体就不会被它拖垮。

所以,别让“我还行”成了你生病的开始。

三件事,记牢了:别硬扛、别乱吃药、别捂汗。

这一场“流感潮”,希望你和家人都能平安度过。

[1] 国家流感中心.《2025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
[2] 中华医学会.《中国流感诊疗方案(2023年版)》.
[3] 健康时报.《张文宏:感染甲流不要硬抗,48小时是治疗关键期》.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