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门见绿,移步换景。旬阳市关口镇的乡村之变,始于“千万工程”的深入实践,成于党建工作的强力引领。在镇党委的统筹下,基层党组织成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党建+”的协奏曲,正奏响关口镇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强音。
出门见绿,移步换景。旬阳市关口镇的乡村之变,始于“千万工程”的深入实践,成于党建工作的强力引领。在镇党委的统筹下,基层党组织成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党建+”的协奏曲,正奏响关口镇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强音。
庭院绘“小美”,乡村焕新颜
沿着清澈的溪流走进泥沟村,风格各异、整洁有序的农家小院依次映入眼帘。这里的改变,始于村党支部的号召和党员们的率先垂范。
70岁的村民马老伯正拿着剪刀,在自家屋后两分地的果园里,为挂满枝头的柚子修剪多余的枝叶。“别看院子不大,这棵柚子树一年能结几百斤果,自家吃不完,还能送给城里亲戚。”他乐呵呵地说。几步之遥,他的邻居、党员许桂兰则在自家小菜园里弯腰除草,鲜红的番茄、翠绿的辣椒在晨露中格外诱人。“我们党员户先动手,把自家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了,乡亲们看着好,自然就愿意跟着干。”她道出了村里变化的关键。
像马兴瑞、许桂兰这样精心打理自家庭院的村民,在泥沟村有40多户。过去杂草丛生、杂物堆积的角落,在村党支部“拆旧补绿、见缝插绿”的动员下,如今变成了规整的小菜园、小果园。金黄的橘子、橙黄的橙子压弯了枝头,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小区入口处那片半亩多的集体菜园里,由几名党员牵头,组织村民轮流照料,番茄、黄瓜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更成为展现党群同心的“示范田”。
“关键是要让群众看见实效。我们党支部提出‘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做给群众看’,把工作做在田间地头。”泥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党员带头、入户动员,全村已累计建成“小菜园、小果园”60余个,种植各类果树超过2000棵,蔬菜种植面积达10亩以上。党组织的扎实工作,让“千万工程”从政策理念变成了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美丽庭院”对接“美丽产业”,居家增收添动能
“美丽庭院”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体面”,更是生活的“实惠”。关口镇巧妙地将庭院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小美”庭院成为激活“美丽经济”的触点。在泥沟村,一家由镇党委主动对接、牵线引进的中药材加工场顺利落户,为村民的“增收园”提供了稳定的出路。
“我们支部班子多次上门和企业谈,就是为了给乡亲们的收成找个可靠销路。”泥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昌锋说。在党组织的引领与服务下,村民们利用庭前屋后、林下空间种植的作物与药材,为加工场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将“增收园”的产出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增收账”。
通过党建引领,越来越多的家庭投身于美丽庭院建设,从净化、绿化到美化,一步步将普通的农家院打造成增收致富的希望园。如今,以小美庭院装点大美乡村已蔚然成风,乡村增绿与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也由此形成。
从泥沟村的精彩实践放眼整个关口镇,“千万工程”的春风正吹拂着每一片土地。全镇上下正以排头兵的姿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在关口的实践探索,将泥沟村“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的实践经验如种子般播撒到各个村落,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融合,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画卷。和美乡村的新图景,正在关口镇的大地上徐徐展开,愈发清晰、动人。(张镇)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