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赴骁遥-精准获客丨真正健康的结果导向,必须是结果、底线、节奏
我是赴骁遥-精准获客® 一刻钟,流量通。
结果导向这件事,本身不是罪,它一开始反而是帮老板受益最大的那个工具。没有结果导向,团队容易陷在情绪和过程里,会议越开越久、话越说越满,账上一看没利润、没现金、没复购。结果导向最直接的好处,是帮老板把一句模糊的“要做大、要做好”变成可度量、可拆解、可追责的目标——这个季度要多少现金回流,要多少GMV,要多少有效询盘,要多少老客复购,这一条一条写出来,大家才知道自己在跑什么,不再用“我觉得挺辛苦”来对抗“公司并不好过”的现实。对老板来说,结果导向像一把刀,第一下砍掉的是废话和装样子,第二下砍掉的是无效投入,第三下砍掉的是“只说努力、不谈交付”的借口,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收益。
但问题就在于,很多老板把“结果导向”从刀变成了鞭子,甚至变成了唯一的宗教。所有事情都只问一个结果,不再问路径是否健康、代价是否可承受、长期是否可持续,这时结果导向开始反噬。短期看,公司数字漂亮,报表好看,老板觉得“我管理有方”,团队也被迫练出一套“讨好数字”的生存方式:营销开始透支信誉、销售开始透支承诺、运营开始透支员工,能提前确认的风险不说,能往后拖的成本全拖,只为了这一季、这次活动、这场直播好看。
老板表面上被结果导向“喂胖了”——融资更顺、对外更体面、行业里更受关注,但内里慢慢被掏空:品牌信用在消耗,关键岗位在流失,客户对你的忍耐度在下降。等到周期一拐弯,原来那些用“数字”堆出来的优势,一夜之间没了,剩下的只有疲惫的团队和被透支的口碑,这时候老板的困境就显形了。 从团队视角看,结果导向如果只有“结果”,没有“方法论和边界”,就会逼着所有人变成短线玩家。员工不再关心“这事对公司长期有没有用”,只关心“对我当下的KPI有没有加分”;中层不再敢提真实问题,因为报坏消息会让短期结果难看,大家宁愿一起“瞒一时”,也不愿一起“扛一次”。
老板刚开始觉得“你们很拼”“你懂得向结果看齐”,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会议上全是好消息,实际落地一地鸡毛;人人嘴上喊着结果导向,但没人愿意为“今天的减速是为了明天的加速”承担解释成本。结果导向在这种环境下,帮老板收获了看似有序的执行,却也让老板彻底失去了“真实视野”——他不再知道公司真正的健康度,只能依赖一堆被包装后的数字,这其实是最大的风险。 对老板个人来说,过度的结果导向,还有一个隐蔽的困境:他会被自己设置的“成绩单”反向绑架。
原本结果是用来指导方向、发现问题的,后来变成了他在资本面前、在朋友面前、在员工面前的“面子工程”。一旦走到这一步,老板就不敢轻易调整目标、不敢承认判断失误、不敢为长期做出短期难看的决策,因为那会让数字难看,让自己“下不来台”。他本该是那个有资格说“这段时间我们先收缩、先修复、先换轨”的人,却被自己制造的“结果崇拜”推进了一个死角:只能不断加码、不断透支、不断给团队施压,直到有一天系统真的撑不住。那时他会说“都是你们做不好”,其实最早背离初衷的人,是把结果导向从工具变成枷锁的他自己。
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健康的结果导向,必须是“三件套”:结果、底线、节奏。结果告诉我们往哪走,底线规定不能怎么走,节奏决定我们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该减速。老板要用结果导向去对齐认知、激活团队,但也要用底线和节奏保护自己不被短期数字牵着鼻子走。看一家公司是否成熟,不是看这家公司喊不喊结果导向,而是看它敢不敢为了长期结果牺牲一部分短期好看,敢不敢在该刹车的时候真正踩下去,敢不敢让团队在追结果的同时,不越过信誉、健康和人性的边界。结果导向用得好,是老板的利器;用偏了,就会变成老板亲手给自己戴上的枷锁。
凡事皆有办法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正解!
#付晓东# #赴骁遥# #赴骁遥精准获客# #赴骁遥-精准获客#
来源:帝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