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连串跃动的数字,一个个闪亮的品牌,勾勒出达州市宣汉县“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昂扬曲线。这片位于秦巴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土地,曾因耕地零散、坡地众多而面临发展掣肘,如今却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将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粮丰产
粮食总产突破61万吨,创历史新高;
山地玉米亩产超1200公斤,刷新全省纪录;
“蜀宣花牛”声名远播,跻身全国地标品牌百强;
“宣汉脆李”畅销全国,带动果农人均增收逾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总量突破4100万元,乡村振兴根基筑牢……
一连串跃动的数字,一个个闪亮的品牌,勾勒出达州市宣汉县“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昂扬曲线。这片位于秦巴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土地,曾因耕地零散、坡地众多而面临发展掣肘,如今却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将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粮丰产、业兴旺、民富足的壮美画卷。
藏粮于技
山地农业的“单产革命”
“过去种玉米,亩产五六百公斤就了不得。现在示范田能破1200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宣汉县峰城镇种粮大户老李感慨。
他口中的“1200公斤”,指的是2025年峰城镇玉米百亩示范片创下的亩产纪录——1201.1公斤,这也是四川省山地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
不仅是山地玉米,天生镇千亩玉米示范片亩产909.5公斤,首次突破低海拔区域900公斤大关;水稻百亩示范片亩产874.26公斤,刷新川东地区纪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单产革命”。“我们山区地块零散、坡度大,机械难下田,技术难落地。”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春芹坦言。
胡家镇鸭池村稻渔种养基地。
为破解这一难题,宣汉构建了“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技术体系,将1.5万亩“巴掌田”变身宜机化标准田,建成85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改造采取“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陡变缓、弯变直”措施,同步修建农机道路和灌溉沟渠。项目区大中型机械通达率达100%,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90%。
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基础上,宣汉集成推广“321”粮油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其中,“高密种植”成为玉米单产跃升的关键——通过缩行增密、精准播种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5500—6500株,比常规种植翻了一番。
“我们打造了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片、万亩带动区,形成‘连片成带、连线成网’的示范格局。”县农技站站长刘海瑞介绍。
2025年,全县建成高标准示范片区3.96万亩,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示范片不仅是“高产擂台”,更是“田间课堂”,通过观摩培训、线上指导,技术扩散速度大幅提升。
品牌引领
特色产业的“集群腾飞”
如果说粮食安全是“基本盘”,那特色产业就是宣汉农业的“增长极”。
“十四五”期间,宣汉聚焦“牛药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推动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从“初级产品”向“全链增值”升级。
“蜀宣花牛是我们宣汉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国南方第一个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宣汉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廖志敏说。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蜀宣花牛种质资源的独特优势,以科技为引擎,以“育繁推一体化”为抓手,完善“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基地+农户”的发展机制,推动育种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力打造中国南方肉牛种业“芯片”,走出一条“科技兴牧、产业富民”的新路径。
庙安镇万亩脆李产业园。
目前,全县已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228家,肉牛存栏量达15.7万头,年出栏9.5万头,每年向外推广蜀宣花牛1.6万头,逐步形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产业新格局。
与此同时,作为秦巴中药材宝库核心区,全县中药材面积近26万亩,木香产量占全国10%;食用菌年种植规模达5000万袋,“黄金黑木耳”“老君香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建成生态锌硒茶示范带,“漆碑茶”“宣汉绿茶”等品牌声名鹊起,屡获金奖;“宣汉脆李”“宣汉大樱桃”则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
“我们不仅要追求种植的高质量,更要实现加工的精深化、销售的多元化。”王冲强调。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8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十三五”末的35%提升至45%,并向着65%的目标稳步迈进。
服务创新
农业社会的“机制革新”
“过去是‘谁来种地’,现在是‘怎么种好地’。”宣汉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主任颜瑞说。
面对丘陵山区“地块碎、农户散、技术弱”的现实,宣汉在“十四五”期间探索出一套“有人组织、有人参与、能够干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宣汉县每年专设1000万元财政资金,精心构建“县中心+乡镇站+村协办”的三级服务体系。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作为“智慧大脑”,统筹全县农业服务运营;乡镇站则配备专职人员,扮演“桥梁”角色,确保上下联动;村级层面,从村组干部和返乡人才中优选协办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农户需求。
在此基础上,宣汉县还搭建了“1+10+N”的智慧服务平台,吸引245个服务主体入驻,覆盖75%的村(社区)。这张高效的服务网,特别是在土地撂荒区域,由村集体直接介入提供托管服务,累计复耕撂荒地8000余亩,实现了“动态清零”。
“去年,我们合作社种植的500余亩小麦,通过深加工成面粉、面条,实现了收益翻番。同时,利用政府配送的农机为全镇提供社会化服务,每年为集体增收25万元,真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宣汉县新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指导员李天禄自豪地说。
据统计,宣汉县2024年主要粮油作物机械化率提升至74.8%,粮食总产量达到61.04万吨,农户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农业现代化答卷。
产业融合
乡村经济的“多元绽放”
“产业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县农经站站长汤强说。
2024年,宣汉全县34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4118万元,基本消除“薄弱村”。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35个,百万级村2个。
从资源盘活到产业融合,从生产变革到渠道创新,宣汉县通过打破镇村行政壁垒,探索“跨村联营”发展模式,建设连片产业带,有效激活闲置资产与撂荒耕地。
为提升农产品价值,宣汉县着力构建全域联动的“展营销”网络。通过县级展销中心统一品牌推介,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发网红产品、开展直播带货,推动产品从产地直供终端。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融合发展,在县城至洋烈示范区布局多元业态,支持乡镇举办李花节、玫瑰节等农事节庆,形成了从产品畅销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君塘镇,花仙谷生态农业体验园、陌上森林田园综合体及老君洞有机农业综合体三大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了“一村三企”协同发展的崭新格局。三大园区共租赁土地和林地5500余亩,盘活闲置农房50多间,每年为当地群众支付租金超过350万元。园区还积极推广彩色油菜花、五彩水稻等特色种植,有力带动近郊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前,宣汉已启动“粮油产能再提升三年行动”,围绕“八良配套”战略,进一步深化推广“峰城经验”,力争到2027年粮食单产再增10%,粮油加工产值突破5亿元。这条从“七山一水”中走出的振兴之路,正朝着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