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长期在县城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往年招种子专业学生,得“求着”考生报,提前批次放名额,降分补录是常事。可今年不一样,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毕,第一志愿录取率100%,还扩招了50%!更离谱的是,全班90人,到现在只转走3个,还有1个外专业的学生“慕名”转进来。
安徽科技学院的种子专业,今年又火了。
这个长期在县城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往年招种子专业学生,得“求着”考生报,提前批次放名额,降分补录是常事。可今年不一样,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毕,第一志愿录取率100%,还扩招了50%!更离谱的是,全班90人,到现在只转走3个,还有1个外专业的学生“慕名”转进来。
“我们班现在成了全校‘明星班’。”种子专业大二学生小周笑着说,“以前学长学姐总说‘农学没人要’,现在我们上课连后排都坐满了,连其他专业的同学都来蹭课。”
从“冷门”到“热门”,种子专业这波逆袭,藏着农学类专业整体升温的密码。
过去,农学类专业有多冷?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十年前在农学大类里“垫底”,第一志愿报考率不到3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专业,早年招不满,得和其他专业“调剂”;普通农学院校的种子班,常被调侃“种地的专业,没前途”。
现在呢?中国农业大学种子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涨10%,录取分超一本线越来越多,去年全校最高分考生就选了它;今年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科大首次把种子专业放进“强基计划”,相当于给专业镀了层“金”;南京农业大学种子专业,提前批分数线比去年涨了近3000位次;安徽科技学院这种“小透明”院校,种子专业都能“逆袭”,足见热度有多猛。
一是国家“点名”,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必须搞起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业农村部专家常说这话。过去我国种业被“卡脖子”,好种子依赖进口,大豆、玉米单产上不去。现在国家下狠招:种业振兴、新农科建设、“强基计划”倾斜……政策东风一吹,农学专业成了“国家急需”。
就像小周说的:“老师总说,我们学的不是‘种地’,是给中国粮仓‘育芯’。现在企业抢着要我们,说‘你们懂育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行业“升级”,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人才缺口大!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得靠科技,无人机播种、基因编辑育种、智能农机……种业越来越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地方政府要建“种业产业园”,科研院所要攻关“抗虫稻”,企业要研发“高产玉米”,全行业都在喊“缺人”。
安徽科技学院就业办主任透露:“我们种子专业毕业生,一半去了种业龙头企业,一半考了农科院研究生。起薪比普通农学专业高20%,有的企业还给‘安家费’。”
更重要的是, 就业“有奔头”,解决“卡脖子”,还能当“农业科学家”!“我选种子专业,就是想帮国家解决‘大豆单产低’的问题。”中国农大种子专业学生小吴说,“老师带我们进实验室,教我们做基因测序、选育抗逆品种。虽然累,但觉得自己在干大事。”
现在的农学,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学育种,能进科研院所搞技术突破;学种子加工,能去企业管生产线;学种业经济,能做市场分析,职业路径越走越宽。
小周最近在准备考研,目标是中国农大的“生物育种”方向。他说:“以前觉得农学‘没面子’,现在才懂,我们是在给中国农业‘打地基’。就像芯片工程师造芯片,我们造的是‘农业芯片’。”
这或许就是农学专业升温的终极意义,它不是“冷门”的代名词,而是“和国家需求同频”的选择。当“种业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当“新农科”重塑学科边界,学农学,既是选一份职业,更是选一条“和祖国一起成长”的路。
你或身边人考虑过报考农学专业吗?觉得它“冷门”还是“有前景”?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