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过了67岁,最好保持4个锻炼习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4:28 1

摘要:肌肉流失、平衡力下降、血压波动、血糖不稳,这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是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的积累后果。医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运动对老年人的意义,不仅在于“延寿”,更在于维持“功能”。失去行走力、握力下降、反应迟钝,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快地剥夺生活质量。

过了六十七岁,身体不像从前那样喜欢沉默了。一个小台阶、一次搬重物,甚至一次睡姿不对,都可能成为身体的“警报信号”。

肌肉流失、平衡力下降、血压波动、血糖不稳,这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是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的积累后果。医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运动对老年人的意义,不仅在于“延寿”,更在于维持“功能”。失去行走力、握力下降、反应迟钝,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快地剥夺生活质量。

一项2023年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38%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少症,也就是肌肉量显著减少,力量下降,这会明显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死亡风险。而仅仅每周规律进行中轻度运动的人群,这一风险可降低近40%。

同样的数据趋势在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调查中再次被印证:坚持低强度有氧训练的老年组,其血压、血糖、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均优于久坐组。可见,跨过67岁这个节点,与其说是在抗衰老,不如说是在重新激活身体的控制系统。

第一个值得终身坚持的,是抗阻锻炼。老年人常以为“练肌肉是年轻人的事”,其实,逐年减少的肌肉力量正是许多慢病失控的根源。肌肉就像人体的能量仓库与代谢引擎,能吸收并利用过剩的糖和脂肪;

当肌肉质量下降,糖代谢效率降低,血糖便容易飙升,这也是为何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肌肉萎缩。2024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追踪研究指出,65岁以上人群若每周进行两次以上抗阻练习,如弹力带拉伸、半蹲或靠墙俯卧撑,六个月后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可达15%左右。

关键不在于强度,而在于持续。刚开始可以从自重训练起,重点是激活大肌群,比如大腿前侧、臀部、背部,保持每次15至20分钟。要懂得肌肉的记忆力极强,它在每一次收缩中都在“记得你还愿意动”。

第二个习惯是平衡训练。跌倒是老年人最致命的意外之一,WHO的报告显示,跌倒导致的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保持平衡能力,其实等同于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间。建议在每天家务或穿衣时加入平衡练习,例如单脚站立刷牙、闭眼提脚换裤。

这类动作能唤醒身体深层的小肌群,它们就像汽车的稳定系统,看不见却在关键时刻防止“打滑”。临床上发现,那些经常练习太极或简化版“站桩”的人群,其本体感觉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小脑反应速度保持得更好。

第三个不可忽视的,是有氧耐力运动。这不是要求长跑,而是让心肺像旧引擎一样每天都“温转”一会儿。心肌在逐年变厚,血管弹性下降,如果任其僵硬,就像橡皮管老化,压力会上升,血压难控。

步行是最安全的起点,但关键在于节奏,不是溜达,是带着心率上升的快走。控制在“略微出汗、还能交谈”的强度即可,每天30分钟或分成两次15分钟。

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组若每周保持150分钟有氧活动,三年内心肌缺血事件风险下降近25%。这组数据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哪怕这150分钟被切成每天一些零碎时间,也依然有效。

第四个锻炼方向容易被忽略——柔韧与伸展。很多人认为拉伸只是运动前的准备,其实它是预防损伤的重要环节。肌肉僵硬,就像老旧的橡皮筋,一旦拉就容易断。尤其是颈肩、髋部和踝关节,这三个区域对老年人的行走稳定性至关重要。

每天早晨起床前,平躺伸展双臂、转动踝关节十次、做轻度体侧弯,就是帮助关节滑液分布均匀,让“生锈”的部分重新润滑 。此外,拉伸还有心理效果,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身体的柔软往往意味着神经系统的从容。这不是浪漫的比喻,是神经递质平衡的生理反映。

这四类运动像是身体的四根支柱,彼此支撑:抗阻刺激代谢,有氧强化循环,平衡维持协调,伸展保障安全。但临床发现,许多老年人运动中断的原因并非懒惰,而是疼痛或害怕受伤。医生建议在刚开始时遵循“10%原则”,即一周的训练量不要比上周增加超过10%。

若感到关节不适,可调整为水中运动,水的浮力能部分减轻对关节的压力。此外,运动前后各做5分钟慢动作过渡,让身体学会从静到动、再从动到静的切换。

对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这些高发人群,运动处方不再是可选项。早在2022年的《中国老年运动指南》中就明确提出:运动干预具有与药物治疗同等级别的基础地位。

研究者发现,只要肌肉活跃,胰岛素敏感性骨密度血管内皮功能都会同步改善。甚至对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规律步行也能减缓记忆力下降。可以这样理解,运动不只是肌肉的动作,更是脑与内脏的同步训练。

值得强调的是,67岁后运动监测比运动量更重要。建议每三个月记录一次体重、腰围、握力和步速,这四个指标可以看作老年体能的“仪表盘”。

如果握力下降超过10%,或平时走100米明显吃力,应考虑调整锻炼计划或检查心肺储备能力。有条件者可使用简易心率带监测运动强度,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至70%之间,也就是常说的“安全氧区”。

很多老人会问: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医学数据非常明确——无论年龄多大,只要启动,都会获益。老年肌肉的生长潜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唤醒的速度变慢。肌肉纤维像久未灌溉的土地,第一次吸收水分可能缓慢,但只要坚持,嫩芽一定还会破土。

从医生角度看,衰老不是疾病,而是一场逐渐扩散的“能量衰退”。运动是逆转这场衰退的唯一“社会性药物”,它不靠处方,却能改变血管硬度、骨密度、认知曲线、甚至情绪稳定性。

它让生命的“统筹系统”重新被唤醒,在有限的身体里重新建立秩序。67岁以后的人,不是去拼速度,而是要学会如何优雅地延迟下坠。

当我们在傍晚散步时,街灯一盏盏亮起,那其实是身体的微循环正在回暖。每一个抬腿、呼吸、挥臂,都是在提醒:生命的节奏还在、肌肉的电信号仍然忠诚地执行着大脑的指令。医学意味着精准,也意味着敬重生命平衡的智慧。而运动,正是一个人重新与身体和解的最温柔方式。

[1]刘志强,彭亚莉.我国老年人肌少症现状与干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05):401-407.
[2]张明远,赵立新.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影响的随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7):612-618.
[3]王静,林伟东.抗阻训练改善糖代谢及肌少症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121-126.
[4]中国老年运动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运动指南(2022版)[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2,41(10):881-895.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朝霞绮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