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由吉林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吉林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长春圆满收官,这场规模创历届之最的技能盛会,不仅是新时代吉林产业工人技艺与风采的集中展示,更是吉林以赛育才、以技赋能…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工匠人才是支撑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11月16日,由吉林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吉林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长春圆满收官,这场规模创历届之最的技能盛会,不仅是新时代吉林产业工人技艺与风采的集中展示,更是吉林以赛育才、以技赋能,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人才活水”的生动实践。
回溯此次大赛,其影响力早已超越赛事本身。历时近半年的赛程里,省总工会组织动员4716家企业参与、42650名职工同台竞技,40个赛项精准锚定现代产业体系需求,从精密制造到数字服务,从传统技艺创新到前沿技术应用,全面展现了吉林产业工人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活力。当前,吉林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节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都迫切呼唤更多能工巧匠、技术尖兵。在此背景下,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恰逢其时地搭建了工匠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让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活水”精准滴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土壤”。
职工职业竞赛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赛场上的技艺比拼,更在于构建了一套以赛育人、以赛促产的生态闭环。自首届大赛举办以来,四届大赛累计设置132个赛项,吸引8.2万名职工参赛,培育各级工匠人才107名,涌现出省技术能手33名,187人实现技术等级提升,51人获得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数字背后,是吉林以“赛”为基,以“才”为要的坚实足迹。从大赛中走出的优秀人才,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领头雁”,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有的成为职业院校的“金牌教师”,将技能经验传承给更多青年;有的扎根基层一线,用精湛技艺守护生产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如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吉林工匠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为推动吉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下,省总工会正以更系统的思维、更创新的举措,推动工匠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实。着力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产”的全链条机制,推动竞赛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称评审直接挂钩,让“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从理念走向实践。依托全省工匠学院体系,整合企业、院校资源,将竞赛中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普惠性培训课程,让更多职工共享“技能红利”。
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吉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工匠人才供需对接不够精准,部分领域存在“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适配度有待提升,从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到新兴产业的订单培养,都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此外,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工匠人才培养是多方协同、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令人欣喜的是,吉林正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牵头、部门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为工匠人才成长厚植良好生态,提升政治地位、完善薪酬激励、保障发展权益,筑牢技能人才成长支撑;省总工会推进大国工匠培育工程,持续壮大工匠梯队。李万君、李凯军、罗昭强等“老牌”大国工匠领航,杨永修、刘洋、王洪潇、徐开等新晋大国工匠崭露头角。榜样标杆示范引领,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愈发浓厚,为工匠人才成长注入了持久动力。
大赛落幕之时,也是新征程开启之际。当更多工匠人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当更多匠人匠心在黑土地深深扎根,吉林全面振兴的人才根基必将更加坚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更加精彩的“吉林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