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嘛,只要不断争论,慢慢就能把道理讲清楚。这么大气,恐怕以后就只能在影视作品里见到啦。吾球商业地理:五粮液业绩骤然下滑,揭示出白酒行业繁荣背后隐藏的痛点。从川皖地区的天赋较量,到渠道库存的潜在危机;从政务喝酒的减少,到年轻一代的逐渐疏远。这白酒,曾经照耀经济变化、承载人情世故的佳酿,如今正经历价值重估的阵痛。当传统老窖池遇上新兴消费,当老酒客面对新一代,白酒圈的变局才刚刚拉开帷幕。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再加上咿呀丫,这组合可真有趣。白酒圈子里的事儿可真不太妙,五粮液的三季度财报一出,直让人瞠目结舌。单季的
城问
事情嘛,只要不断争论,慢慢就能把道理讲清楚。
这么大气,恐怕以后就只能在影视作品里见到啦。
吾球商业地理:五粮液业绩骤然下滑,揭示出白酒行业繁荣背后隐藏的痛点。从川皖地区的天赋较量,到渠道库存的潜在危机;从政务喝酒的减少,到年轻一代的逐渐疏远。这白酒,曾经照耀经济变化、承载人情世故的佳酿,如今正经历价值重估的阵痛。当传统老窖池遇上新兴消费,当老酒客面对新一代,白酒圈的变局才刚刚拉开帷幕。
采写周为筠、王千马
主编王千马
照片网络资源
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再加上咿呀丫,这组合可真有趣。
白酒圈子里的事儿可真不太妙,五粮液的三季度财报一出,直让人瞠目结舌。单季的营收直接腰斩,利润更是狂跌了六成五,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吓得市场都愣住了。
白酒一直被看作经济的晴雨表,而作为高端白酒领头羊的五粮液,其业绩起伏可不是孤立的事儿。这种变化其实反映出消费环境、市场信心以及行业周期交织产生的整体信号,也暗示着经济可能正面临通缩的阴影。
据“微酒图说”最近整理的资料或网络上收集的资料显示
最近,“吾球商业地理”特约观察员周为筠跟着不少上市公司董事长一块儿跑调研,去了六安,还走进了迎驾贡酒。这个上市公司在今年白酒整体下滑的行情中,属于中等水平。
安徽一直以中低端白酒的密集产地闻名,紧挨着贵州、四川和苏北。有人说东边不入皖,西边不入川,意味着外地白酒要想打入安徽市场,可不太容易。
江淮大地上,专门的白酒上市公司就有古井贡酒、口子窖、金种子、迎驾贡酒,几乎每个地市都出自己的一款白酒,比如皖酒、高炉、明光绿液、宣酒、文王贡酒等。以前在安徽高速上开车,差点都被白酒广告刷晕,这也显示出白酒对当地经济的重要影响。
这两年,文都桐城也出了个不错的酒款——就是用“让三尺”做品牌的“桐城老酒”。这家酒厂起源于1955年成立的桐城县国营酒厂,始终坚持纯粮固态酿造工艺,自己研发的白酒,和文都桐城一样,芝麻香型,越酿越香,节节攀升。
在这份不算完整的名单里,山东作为人口和饮酒大省,似乎还不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酒业方面还略显平平来自网络
其实,安徽和四川都产酒的原因挺直白的,归根结底是天、地、人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点讲,四川堪称“老天爷赏饭吃”的代表,而安徽则是“祖传手艺”的典范。
那边的自然条件可是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在长江上游,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温差不大,湿气也重。我虽然不是太喜欢这样的环境,感觉人都快发霉了,但恰恰是酿酒用的微生物,比如曲霉、酵母菌,特别喜欢这种环境,成长、集聚、繁衍都特别合适。而且,也非常适合酒的发酵。更关键的是,像五粮液的产地宜宾、泸州老窖的故乡泸州,大多用的都是长江和它的支流,比如岷江、赤水河的水。这些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硬度适中,是酿酒的理想水源。就连舍得也在涪江流域。再说四川盆地特有的紫色土壤,富含磷、铁、镍、钴啥的矿物质,不仅能种出优质的高粱和小麦这些酿酒原料,还特别适合建酿酒窖池。
千年老窖万年糟。要说真本事,那就是那些几百年来一直在用的老窖池啦,里面养着经过几百年驯化和不断积累的微生物群,这些“活的文物”才是川酒能出类拔萃的秘诀所在。
如果说四川被誉为“天赐的中国酒窖”,而川酒则凭借天赋异禀的“自然派”优势,成了高端白酒,特别是顶级浓香型白酒的领军者,那安徽呢?那可真是靠着一手绝技闯天下的“酿酒军团”。与四川相比,安徽的自然条件其实也挺不错,位于南北交界,天气又兼具南北特征,但还是没四川那么“潮”。最起码,冷的时候会遇到西伯利亚的寒风,热起来时又是烈日当空,所以那边比川东多了点“干爽”。这也让窖池里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跟四川略有不同。不过,安徽人一直很有“人杰地灵”的底蕴,善于因地制宜,改良工艺,还在传统基础上做出不少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江淮派浓香”(也有人叫“淡雅浓香”)。相比四川那种浓郁奔放,安徽的酒就更讲究“绵柔、淡雅、纯净、爽净”。不过,像“让三尺”那样的“多香型”策略,安徽也没落下,不光浓香,就连兼香型,比如口子窖,也都做到极致,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强大的工艺适应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对啊,安徽和四川一样,得长江的“照拂”,淮河也从中穿过,水土条件都不错,又交通方便得很。像古井贡的亳州,口子窖的淮北,都在淮河流域,这位置真是得天独厚。这就给白酒的原料供应、产品运输和市场推广带来了很大便利,能轻松搞定华东、华北这些大市场,走到哪里都挺顺的。
不过,让人对皖酒心里有点担心的,一是那“地狱模式”般的内卷。安徽这里几乎每个地市都有实力强劲的酒厂,市场比拼得挺激烈。这种“狼群”般的争夺战,搞得安徽酒企不得不紧盯着渠道深耕、市场推广和成本管控,要不然难挺住。
二是那强悍的地推战斗力。最早由口子窖在1998年左右搞出的“盘中盘”模式,遵循资源分配28的原则,通过包销、包量,还有一店一策等招数,垄断了餐饮终端渠道,主要瞄准婚宴、寿宴这些场合,拦截消费者。这个模式一出,可把全国都震住啦,它依靠超强的执行力和地推操作,在自己地盘上筑起了很高的渠道壁垒,让外地酒想进都难。这也就说“东不入皖”的原因——不是喝不惯,而是打不过本地渠道和品牌的忠诚度。
【最近在杭州东站拍摄由王千马提供】
【最近在芜湖站拍的由王千马提供】
【这几天在安庆站拍的,是由王千马拍的】
可以这么说,皖酒更像是凭借精湛技艺和地理优势崛起的“实力派”。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靠近市场的地理位置、差异化的绵柔口感,以及非常强大的渠道把控能力”,因此成为中档白酒市场里无可争议的领头羊。不过,比起那些拥有绝对实力、定义白酒品质上限、主打“贵”和“强”的川酒,皖酒赢在了“稳”和“巧”,也因此掌握了中档白酒的生存之道。
就像茅台是贵州全村人的盼头一样,白酒对皖北地区也是非常重要的。迎驾贡酒连着28年都是六安的主要纳税企业,去年一年的税收就超过了30亿。
不过说起这个,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今年5月,周为筠赶去遵义仁怀,看到那一片酒厂,不少大大小小的,但很多都在减产停工,把基酒当“白菜”似的抛售,没有品牌、没有渠道、也没啥故事背景的酒厂,现在连给贴牌商打工的资格都没有啦。
很明显,白酒的敌人已经在悄悄出现了。之前几年,掼蛋让酒量少了不少——饭前不掼蛋,等于白吃饭;搞得饭后掼蛋,也压缩了酒喝的时间。再加上现在各地政府禁酒令,连茅台股东大会都喝果汁。没有了金融炒作,也缺少消费者支撑,茅台的价格都撑不住啦。
白酒行业上次遭遇全面危机,还得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候高端白酒被要求全部退出公务宴请,造成的冲击可真不小。比起那次打击,几年前的塑化剂风波不过是个小插曲罢了。
不过呢,高端白酒不仅迅速恢复元气,反而这几年业绩一路飙升,屡创佳绩。在茅台带头下,变成了资本市场的一个奇迹,一度股市里都流行“吃药喝酒”的说法。
那会儿老登的投资人挺得意,说:A股每年都会冒出一个特别牛的板块,一次抓住,再稍微加点杠杆,基本就能一飞冲天。比如说,今年的白酒,去年的白酒,前年的白酒,甚至大前年的白酒……
白酒的崛起,正巧赶上了房地产和消费升级的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大量商务繁荣的需求。而高端白酒,尤其是茅台,成了各种商务场合的润滑剂,曾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
这几年经济走低,消费层级也在退步,加上最严的禁酒令,白酒行业看起来“量价齐升”挺热闹,但实际上暗藏渠道压货、终端促销乏力的隐忧。公务市场被挤出后,白酒在个人消费上的需求也大大缩减,据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喝了,剩下我们这些老人还在保持喝酒的习惯。
年轻人不喝酒,原因其实挺明显——他们都懒得谈恋爱了,哪还有心思在酒桌上跟领导玩猜拳、行令这些老一套的事儿?这帮年轻人活得很明白,他们宁可排队买奶茶,也不愿在酒局上笑脸相迎;他们知道威士忌的产地,可分不清浓香和酱香的区别。白酒那些讲究人情、讲究套路的规矩,在他们看来既沉甸甸又过时了。再说了,精酿啤酒、低度果酒、无醇饮料这些新潮选择太多了,干嘛非得忍受那个烈的刺喉、喝完又宿醉的难受?
晚饭时的芜湖,年轻人的餐桌上已看不到酒的影子了摄于王千马
跟房地产行业差不多,白酒行业也遇上了产能过剩、内卷激烈和消费减退的问题,除了这些,还面临需求不足、库存堆积以及价格倒挂,使得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压力山大。茅台镇的基酒都开始按斤出售,甚至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名酒的价格还比经销商的拿货价低,这行业真的是到了要刮骨疗毒的地步。酒厂一边在直播间里赔钱吆喝,一边还得维护高端品牌形象,这场景,真是有点像魔幻片似的。
大概高端白酒在这次市场调整之后,业务还能慢慢恢复,但想象中那种长期业绩大幅度上涨的辉煌,恐怕难再重现了。在存量市场里,竞争肯定会变得更加激烈,谁都得绞尽脑汁才能站稳脚跟。
以后,靠我们这些老酒迷就行了,光靠这帮高高在上的高端品牌可养不起。搞“薄利多销”,可能会变成未来十年的新玩法。
【迎驾贡酒“迎驾”图片由王千马拍摄】
在整个消费降级的环境下,咱们的投资眼光,或许该多关注一些像迎驾贡酒这样的实在又不贵的中低端白酒品牌嘛。话说,山东那边的很多性价比高、实在的白酒,也都挺值得去捧场的。
毕竟,普通百姓的日常花销,才是真正能经得起风雨考验的稳固支柱。
来源:下弦Y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