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云南的花农,天没亮就背着鲜花去市场,蹲在路边喊价格,价钱全靠运气,买花的人常常压价,花农赚得很少,还经常被拖欠货款,那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些花能卖到国外,更没人相信拍卖这种方式能改变这个行当。
从前云南的花农,天没亮就背着鲜花去市场,蹲在路边喊价格,价钱全靠运气,买花的人常常压价,花农赚得很少,还经常被拖欠货款,那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些花能卖到国外,更没人相信拍卖这种方式能改变这个行当。
2002年昆明建起花卉拍卖中心,首次拍卖时价格低于批发价,花农觉得被坑了,买家也担心风险,后来有人带队去荷兰学习经验,回来改进了规则,把鲜花分成不同等级,加快结算速度,不拖欠货款,工作人员骑自行车到田间地头,蹲在地里和花农解释清楚新办法,这样大家才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
在斗南市场这里,每天有上千万枝鲜花完成交易,最快只要零点零四秒就能卖出一扎花,拍卖钟声一响,价格从高往下降,谁先按键谁就能买走,花农不再需要去找中间商,可以直接把花卖给全国甚至国外的买家,这样卖的价格能比原来高出三成到五成,这已经不光是卖花了,而是把农业变成像股票那样的交易方式。
这几年政策跟上了,领导来云南考察后提出要发展全产业链,不光种花卖花,还鼓励人们制作玫瑰精油和干花香包,把花田变成旅游景点,游客来了可以拍照、学插花、住民宿,物流也升级了,冷链车跑得很快,直播带货直接连到花田。
这个行业养活着几十万人,种花的农民、做包装的工人、开车的司机、设计花束的设计师、做外贸的商家,都靠着这条产业链生活,产值达到上千亿,成为云南经济的重要部分,很多原本种地没有出路的人,现在依靠鲜花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孩子上学、家里盖新房都靠这份收入。
这件事不是上级直接决定的,而是基层工作人员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李知骏带着团队下乡走访,耐心说服花农按标准分拣花卉,教他们计算收益,他虽是个普通干部,却实实在在推动了行业改变,后来有人把他们这群年轻人的经历拍成短视频,很多观众看后感动落泪,发现改革不是空谈,是有人在默默付出。
我其实很佩服这些人,他们没等国家给钱或给政策,自己先动手改规矩,花农一开始不相信,是因为过去吃亏太多,但只要规则透明、回款快,大家自然愿意参与进来,这说明有时候改变一个行业,不需要大动干戈,关键是把小事做好。
如今云南的花不只是商品,它变成了一种象征,你在超市买到的玫瑰可能早上还在云南的田里生长,下午就摆在你家的花瓶中,这背后有一整套机制在运转,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情,这种变化比任何口号都更加实在。
来源:Hello王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