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锄头由两部分组成,锄刃和锄柄。锄刃铁质,宽大而锋利。胶东锄头的锄刃多为扁长形,外形与菜刀有几分相似。锄柄为硬木,80到150厘米不等,锄柄长短以人劳作时不弯腰为宜。
潘云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胶东农村百姓用于农业劳动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锄头
锄头由两部分组成,锄刃和锄柄。锄刃铁质,宽大而锋利。胶东锄头的锄刃多为扁长形,外形与菜刀有几分相似。锄柄为硬木,80到150厘米不等,锄柄长短以人劳作时不弯腰为宜。
早年无除草剂,下几场雨,草会疯长,有时高得能把小苗遮住。天热时,草长得特旺,锄草也多在炎热之时进行。有一首唐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道出了锄禾农夫的百般艰辛。
锄草同时,可破碎土壤中的结块,可把多余的苗间掉。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锄自家的那三分自留地。俺家那把锄头有些年头了,锄刃中间凹进去一块,带有明显的弧度。尽管如此,但刃口仍明晃晃的,闪着寒光。我生怕那些只长了几片嫩叶、颤巍巍的小玉米苗被父亲一不小心锄了。但父亲的锄头尽管左一下右一下,前后左右紧贴着小玉米苗转悠,但锄刃仿佛长了眼晴,倒下的全是草,玉米苗都毫发无损。
镰刀
镰刀由刀片和刀把两部分租成。刀片为钢质,呈月牙状,其弯曲和锋利程度直接影响收割的效率。刀把则为二三十厘米的硬木。
过去,农作物收割全靠人力畜力。在南方,镰刀多用于收割水稻;在北方,麦子则是镰刀收割的主角。
割麦子前,村里弥漫着一种大战在即的气氛,家家户户的男人都会在磨石上磨镰霍霍。到了割麦子那一天,人们早早来到麦地里。他们要趁天气凉快,尽早开镰。由于天尚黑,麦田里只看见人影晃动,只听见镰刀割麦子的唰唰声。不大一会儿,在割麦子的人身后,出现了一大片光秃秃的麦茬地,和用草绕子捆好的一个个麦个子。
尽管每人头上都戴着一顶大沿的麦秸帽子,但干到半头响,毒辣辣的日头开始发威,麦客们此时早已汗流浃背,浑身又痛又刺挠。中午时分,老人和孩子们提盆携篓、三五成群地来麦田里送饭。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村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我真正割麦子,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在烟台一中读书。每年麦收季节,我们会去烟台东郊的初家公社助农。到了田头,农民会细心地向我们传授割麦子的方法与技巧:右手握镰,左手拢住麦子,身体重心要低,镰刀紧贴地面。尽管课都上了,但同学被镰刀割破手脚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如今,收割机早已代替了镰刀,但在一些深山里、梯田上的稻麦,仍需用镰刀收割。
铁锨
铁锨多为两种形状,一是平口锨,面积大,铲的东西多,也最常见;二为圆尖形的锨,此锨多用于挖掘。锨柄都为木质,锨柄与锨头连结处会做加固处理,以免使用时脱落。
在农村,锨有这么几种用处。首先是积(铲、撮之意)。例如积脏土、积碎石等。早年农民家家户户养猪,不但积粪需要锨,到了地里扬粪也需要锨。锨还具有挖地、深翻土地的功能,挖沟培垄,离了锨也不行。
农村还有一种木锨,形状与铁锨相似,只是锨面的面积更大。此锨多为扬场时用,借助风力把木锨扬起的谷粒与壳分开。
镢头
镢头分头部、柄部和连接部分,外形与镐头差不多。镢头的头部为铁质,胶东地区多以刨地松土的条形镢为主。
镢头的作用首先是刨地。在一些小地块,特别在一些陡坡地方,无法用牲口犁地,这时只能用镢头。在松土方面,镢头的作用与犁并无二致,用大镢头刨地,除了效率差,刨土的深度与犁也无多少差别。
镢头可以刨庄稼。过去,农民大多买不起煤,家里做饭取暖的烧材大都用柴禾。苞米穗子摘下来,秸杆仍留在地里,靠人拔很费力气,需要用镢头刨。玉米和高粱的根茬发达,刨出来当作烧材,特别耐烧,很受百姓欢迎。
农村的地瓜窖子、白菜窖子,都是靠镢头一镢一镢刨出来的。其他如排水沟、引水渠等,都离不开镢头。可以说,镢头是农民须臾不离的亲密伙伴。
镢头使用看似简单,但也有门道:刨地时,脚要先站稳,不紧不慢,一下一下来。
犁
铁犁由犁头、犁辕、犁底木板和操作手柄等组成。其中犁头由破土的犁铧和翻土的犁壁组成,二者为铁质。犁辕起连接犁头和操作手柄的作用,犁底木板起支撑作用,三者皆为木质。我也曾见过有的人家买不起铁犁,使用自制的木犁耕田。
犁的作用主要是翻耕土地。在胶东地区,犁一般用牛来拉。人拉犁,一天顶多耕一亩多地,而牛拉犁,一天至少可耕三亩左右。牛耕地不但节省人力,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耕地的深度也要深一些,有利于作物的后期成长。古代有很多描写耕作的诗篇,如唐朝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在农民眼中,铁犁是一种比较贵重的农具。我们村靠山,多为小地块,土地较为贫瘠。很多时候,这些小的山塂薄地,靠镢锨就翻了。大块的地要用犁,遇到石头,扶犁人珍惜自己的犁,往往会把犁提前提起来,以免对犁头造成损伤。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双轮双铧犁,由于使用颇为复杂,在村里没有推广起来。
耙
耙与通常意义说的铁质二齿钩、三齿钩、五齿耙或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猪八戒使用的七齿钉耙不同。胶东地区的耙由四方形木框或人字形木框组成,木框上边钉有一些15到20厘米长的粗铁棍。耙一般用于土壤疏松,特别在早春时节,对土地保墒、水分保持和提高地温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耙地由牲口拉,以牛拉耙犁为多。村里有个乳名叫橡子的中年人,是个使耙犁的好手。只见他站在耙犁上,敞着布坎肩,裸露出黝黑的前胸与肩头,神情威严得像个将军。他双腿叉开,身子自如晃动,据说这样做是预防人一旦跌倒,不被耙上的铁钉刺伤。耙地过程中,橡子眼睛一直盯着前方,遇到大的土坷垃或杂草时,他会将脚稍稍抬起;在耙犁压住土坷垃或杂草时,他会两腿剧烈扭动耙犁,利用耙齿将土块或杂草碾碎或根除。快到地头时,他嘴里不断发出“哦哦”“哒哒”或“咧咧”的口令,牲口听到,会自动按照他的指令向左或向右转弯。
还有一种叫“耢”亦称“耱”的农具,由荆条做成,作用与耙相似。
独轮车
独轮车由车身、车轮、车把、护轮木框等组成。其中车身有车架、货架和车耳等,皆为硬木。上世纪50年代,独轮车的车轱轮包括车辐和车轴,多为木质的。两车把之间还有车襟,可搭在肩头,用以助力。
独轮车巧妙利用了杠杆原理,一辆车一般可推四五百斤东西,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独轮结构使其更适合农村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早年大多数的农村妇女都是小脚,无法走远路,赶集走亲戚或是出远门时,一般不是骑毛驴,就是乘坐独轮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胶皮轮的独轮车开始风靡全国,这对于无疑是一场革命。胶轮车具有更好的弹性和抓地性,减震耐用,运送的东西也更多、更省力。应该讲,独轮车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地位显赫,深受农民的欢迎。
耧
耧,也称耧车,是最精巧别致的农具之一,也最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耧发明于西汉,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耧用于种子的播种。耧由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四部分组成。耧斗用于装种子,有一小孔,种子由小孔流出;耧腿用来连接耧斗与耧铲;耧铲则用于开沟,将种子播于垄沟里。
人工点种与耧播种最大的不同,是耧可做到播种均匀,种子自然成行。各地的耧外表虽有差异,但原理大体相同。
耧播看似容易,实则是个技术活。扶耧人一般都由村里最有经验的老把式担任。他通过行进速度及双手摆动力度的控制,有效把控播种的深度与数量。
连枷
连枷由一个五六尺的长柄和一个平排木条组成,长柄和木条通过转轴连接,挥舞时平排木条会绕轴转动。
连枷主要用于谷物脱粒。作物是带壳拉到晒场的,晒干后,要用连枷击打麦穗和豆荚,通过振动对其进行脱粒。
如今,这些代表农耕文明标志的老式农具,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已渐行渐远。
责编:秦菲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