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被偷到关门,打官司丢审计材料!女老板维权路给所有人敲警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3:38 1

摘要:心里堵得慌:江西南昌一位女老板张姐,和人合伙开超市,没扛过三年疫情就算了,还被小偷频繁光顾,最后硬生生亏到倒闭。本想通过打官司向合伙人要回该得的钱,结果一审败诉,二审更离谱——不仅负责审理的法官和一审是同一个人,自己花大价钱做的审计材料,居然在法院里弄丢了。

前几天刷到一条消息,心里堵得慌:江西南昌一位女老板张姐,和人合伙开超市,没扛过三年疫情就算了,还被小偷频繁光顾,最后硬生生亏到倒闭。本想通过打官司向合伙人要回该得的钱,结果一审败诉,二审更离谱——不仅负责审理的法官和一审是同一个人,自己花大价钱做的审计材料,居然在法院里弄丢了。

张姐的经历不是个例,我身边也有开小超市、小餐馆的朋友,要么栽在合伙纠纷上,要么在维权时被流程绊得身心俱疲。今天就借着张姐的故事,跟大家聊聊开实体店合伙那些坑,还有遇到类似维权难题时,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毕竟这年头,赚点钱不容易,别到最后生意没了,钱也打了水漂。

一、从盈利到倒闭:三年时间,超市败在了"偷"和"散"上

张姐今年48岁,在南昌老城区开超市之前,做了十几年的社区便利店生意。用她的话说,"闭着眼睛都知道哪种零食好卖,哪家住户爱欠账",按理说开超市不该出大问题,可偏偏栽在了"合伙"和"防盗"这两件事上。

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那会儿,张姐发现社区便利店的生意比平时好不少,不少居民都爱囤货。当时她手里有20多万积蓄,想着扩大规模开家连锁超市,可算来算去,钱还是不够。正巧,认识多年的老乡老李找上门,说想跟她合伙,老李出30万,张姐出20万再加多年的行业经验,两人各占50%的股份,超市由张姐负责日常经营,老李管财务。

"当时觉得老李是老乡,平时看着也实在,没多想就签了合伙协议。"张姐说,协议里写了各自的出资比例和分工,可没写清楚"亏损怎么承担""中途退股怎么算""财务账目多久核对一次"这些关键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后来矛盾爆发的根源。

超市开在老小区门口,刚开始生意确实不错。2020年上半年,光是粮油、米面、口罩这些物资,每个月就能赚两三万。张姐每天早上6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忙得脚不沾地,而老李很少去超市,只是每个月过来拿一次财务报表,偶尔问两句营收情况。

问题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先是超市频繁被偷,一开始只是丢点零食、饮料,张姐没太在意,只是加装了两个监控。可后来,小偷越来越大胆,有一次居然趁晚上关门后,撬开窗子偷走了收银台里的8000多现金,还有货架上十几条香烟,损失近3万元。

张姐赶紧报了警,可小区门口的监控角度不好,小偷又戴了口罩、帽子,警察查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到线索。为了防盗,张姐不得不每天晚上留在超市值班,还雇了一个保安,每个月多花3000块工资。可即便这样,还是时不时丢东西,一年下来,光被盗的损失就有十几万。

更让张姐头疼的是合伙人间的矛盾。2022年疫情反复,超市生意一落千丈,有时候一个月营收还不够付房租和工资。张姐想缩减开支,比如辞退一个收银员,可老李不同意,说"少个人手会影响生意";张姐想从财务那里拿点钱进点畅销货,老李又说"账目还没核对清楚,不能动钱"。

每次张姐提出要核对账目,老李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一会儿说"财务回老家了",一会儿说"报表还在做"。直到2022年底,张姐强行找到财务,才发现账目混乱不堪:有些支出没有发票,有些营收没入账,甚至还有几笔大额转账,转到了老李亲戚的账户上,老李说是"临时借款",可没写借条。

"当时我就跟老李吵翻了,我说这超市没法开了,要么你退出,要么我退出。"张姐说,老李坚持说自己没挪用过钱,还说超市亏损是因为张姐"经营不善""防盗措施不到位",两人各执一词,最后闹到了要散伙的地步。

2023年初,超市正式关门。算下来,两人总共投入50万,加上这三年的亏损,总共亏了近80万。张姐认为,老李管财务期间账目不清,还有可能挪用资金,而且超市频繁被盗,老李不愿意出钱加强防盗措施,导致损失扩大,所以老李应该承担大部分亏损,还得把挪用的钱还回来。可老李说自己没过错,亏损应该两人平摊,甚至要求张姐赔偿他的"投资损失"。

协商不成,张姐只能选择打官司。她花了两个月时间整理证据,还花了1.2万块钱,请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审计报告,报告里明确指出了财务账目中的多处异常,以及可能存在的资金挪用情况。张姐以为,有了这些证据,打赢官司应该没问题,可一审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

二、一审败诉、二审遇阻:维权路上的两个"大坑",很多人都会踩

2023年5月,张姐向南昌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老李返还挪用的资金,并承担70%的超市亏损。一审开庭时,老李否认了所有指控,说审计报告"不客观""不真实",还拿出了一些自己手写的支出凭证,说那些"异常支出"都是超市的正常开销。

更关键的是,当初两人签的合伙协议里,没写清楚财务账目的核对方式,也没约定亏损承担比例。法官认为,张姐提供的审计报告虽然指出了账目异常,但无法直接证明老李挪用资金;而合伙协议中没有相关约定,亏损只能按照出资比例平摊,所以一审判决张姐败诉,不仅不能要求老李返还资金,还得和老李各承担40万亏损。

"拿到判决书的时候,我差点气晕过去。"张姐说,她不服一审判决,很快提起了上诉,希望二审能还自己一个公道。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二审的麻烦比一审还多。

第一个麻烦是"法官重复审理"。张姐收到二审法院的传票后,发现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居然和一审是同一个人。"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同一个法官审,会不会先入为主,还是维持一审判决?"张姐咨询了律师,律师告诉她,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但对于"一审法官能否审理二审案件",并没有明确禁止,不过从"公正审判"的角度出发,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官回避。

张姐赶紧向法院提交了回避申请,理由是"一审法官已对案件形成固定认知,可能影响二审公正判决"。法院受理了申请,经过审查后,同意了张姐的回避申请,将此案移交其他法官审理,二审因此延期了一个多月。

虽然回避申请成功了,但这件事给张姐提了个醒:很多人打官司时,只关注证据和律师,却忽略了"法官回避"这个关键问题。如果遇到一审、二审是同一个法官,或者法官与对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申请回避,否则很可能影响审判结果。

第二个麻烦更离谱——审计材料弄丢了。二审开庭前,张姐按照法院要求,提交了审计报告原件以及其他证据材料。可开庭时,法官却表示,没有收到她提交的审计报告原件。张姐赶紧联系法院的书记员,书记员查了半天,说"可能是在材料流转过程中弄丢了",让张姐再补一份原件。

"那份审计报告原件,我花了1.2万做的,而且会计师事务所只给一份原件,补都没法补。"张姐又气又急,多次找法院沟通,法院最后表示,会出具一份"材料丢失证明",让张姐拿着证明去会计师事务所试试能不能补原件。可会计师事务所说,补原件需要重新审计,还要再交1.2万费用。

"我已经花了好几万律师费、诉讼费了,现在又要花1.2万补审计报告,这官司打得起吗?"张姐说,那段时间她每天睡不着觉,一边要跟法院交涉,一边要凑钱补审计报告,还要应对老李的各种刁难,整个人瘦了十几斤。

好在最后,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到张姐的处境,同意减半收取费用,张姐又花了6000块,才补到审计报告原件,二审终于得以正常开庭。目前,二审还在审理中,张姐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但她告诉记者,就算最后还是败诉,她也会继续上诉,"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争一口气,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张姐的经历不是个例,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事情。我表哥前几年和朋友合伙开餐馆,因为没签合伙协议,最后餐馆亏损了,朋友不仅不承担亏损,还卷走了餐馆里的设备,表哥报警后,因为没有证据,只能吃哑巴亏。还有我邻居王阿姨,去年买房子时遇到纠纷,打官司时提交的购房合同原件被法院弄丢了,最后花了好几个月才补回来,耽误了不少事。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合伙做生意,还是遇到纠纷维权,都要做好"风险防范",尤其是要注意保留证据、明确约定条款,避免因为细节问题吃大亏。

三、开实体店合伙必看:3个"避坑指南",别让老乡、朋友变成仇人

张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合伙前没做好准备,合伙中没管好细节"。现在很多人想开实体店,觉得"一个人资金不够,找个老乡、朋友合伙更靠谱",可往往因为不懂规则,最后不仅生意黄了,还伤了感情。结合张姐的经历和我身边人的案例,我总结了3个合伙"避坑指南",打算合伙开实体店的朋友一定要看看。

1. 合伙前:别信"人情",要签"白纸黑字"的协议

很多人合伙时,因为是老乡、朋友,觉得"签协议太见外",或者随便找个模板抄一抄,根本不看内容。可实际上,合伙协议是解决矛盾的"救命稻草",必须写清楚以下5个关键问题,少一个都不行:

• 出资问题:明确各自的出资金额、出资方式(现金、设备、技术等)、出资期限,以及"未按时出资怎么处理"。比如,如果约定好老李出资30万,分两期支付,第一期15万在开店前支付,第二期15万在开店后3个月内支付,要是老李没按时支付,该扣多少股份,或者该赔偿多少损失,都要写清楚。

• 分工问题:明确谁负责经营、谁负责财务、谁负责采购,还要写清楚"各自的权限范围"。比如,张姐负责经营,有权决定员工招聘、货物采购(单次采购金额不超过1万元);老李负责财务,有权审核支出,但不能擅自挪用资金,单次支出超过2万元,需要两人共同签字同意。

• 财务问题:这是合伙中最容易出矛盾的地方,必须写清楚"账目多久核对一次""怎么核对""财务报表由谁出具""盈利怎么分配""亏损怎么承担"。比如,每个月5号前,财务要出具上个月的营收、支出报表,两人一起核对;盈利按照出资比例分配,亏损也按照出资比例承担,或者约定好"一方过错导致的亏损,由过错方承担"。

• 退股问题:明确"中途退股怎么算""退股时资金怎么结算""有没有竞业限制"。比如,如果一方中途退股,要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退股时按照当时超市的净资产(扣除负债后的资产),按照出资比例结算资金;退股后1年内,不能在同一小区开同类超市。

• 解散问题:明确"什么情况下可以解散超市""解散后资产怎么分配""债务怎么承担"。比如,连续6个月亏损、一方严重违反合伙协议、双方协商一致等情况,可以解散超市;解散后,先偿还房租、工资、货款等债务,剩下的资产按照出资比例分配。

我表哥当初开餐馆时,就是因为没签合伙协议,这些问题都没约定,最后朋友卷走设备跑路,他连维权的证据都没有。所以说,合伙前一定要签详细的合伙协议,最好找律师帮忙起草,别贪小便宜用网上的模板,否则出了问题,哭都来不及。

2. 合伙中:管好"账目"和"证据",别等矛盾爆发才后悔

很多合伙纠纷,都是因为"账目不清""证据不足"导致的。张姐的经历就是教训,她负责经营,却不管财务,直到亏损严重了才去核对账目,结果发现问题一大堆,还拿不出老李挪用资金的直接证据。

所以,合伙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定期核对账目,留存好财务凭证。不管是谁管财务,都要约定"每月核对一次账目",核对时两人必须在场,对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要确认清楚,尤其是大额支出,一定要有发票、收据等凭证,并且需要两人共同签字。如果发现账目有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让对方签字确认,避免后续扯皮。

第二,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留存好沟通证据。不管是防盗措施、人员调整,还是进货、促销等经营问题,都要和合伙人及时沟通,别自己做决定。沟通时尽量用微信、短信等文字方式,或者打电话时录音,万一后续出现矛盾,这些都是重要证据。比如,张姐当初想加强防盗措施,老李不同意,如果她当时把两人的沟通记录留存下来,后来打官司时,就能证明老李对被盗损失有责任。

3. 出现矛盾:别"硬碰硬",用法律武器维权

如果合伙过程中出现矛盾,别像张姐一开始那样,和老李吵架、闹僵,而是要冷静下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可以按照这3个步骤来:

第一步,收集证据。不管是合伙协议、出资凭证、财务报表,还是沟通记录、审计报告,只要和矛盾相关的证据,都要收集好,原件一定要妥善保管,复印件可以多准备几份,避免丢失。张姐就是因为审计报告原件丢失,差点影响二审,所以证据保管一定要上心。

第二步,先协商解决。可以找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比如老乡、朋友、行业协会负责人)调解,尽量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协商解决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住和合伙人的感情,毕竟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打官司。

第三步,协商不成再打官司。打官司前,一定要找专业的律师咨询,了解自己的胜算有多大,需要准备哪些证据,以及诉讼流程、费用等问题。打官司过程中,要注意"法官回避""证据提交"等细节问题,比如遇到一审、二审法官相同,或者证据在法院丢失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影响审判结果。

四、普通人维权不易,但别轻易放弃

张姐的案子还在审理中,未来能不能打赢官司,现在还不好说。但她的经历,不仅给打算合伙开实体店的人提了醒,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维权的不易——要花时间收集证据,要花金钱请律师、做审计,还要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法官重复审理、证据丢失等。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就像张姐说的,"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争一口气"。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公,比如合伙被骗、消费维权、劳动纠纷等,这时千万不要忍气吞声,也不要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合伙做生意前,签好详细的协议;消费时,保留好发票、收据;工作时,签好劳动合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帮我们避免损失。

最后,希望张姐的二审能有一个公正的结果,也希望所有普通人在遇到不公时,都能勇敢站出来维权,让老实人不吃亏,让违法者受惩罚。

来源:勇敢的风声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