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随着气温骤降,流感高峰悄然而至。医院门诊大厅里,排队挂号的队伍早已蜿蜒至门外,而“甲流”这个词,更是在朋友圈频频出现。许多人以为,流感不过是普通感冒,多喝水,抗一抗就过去了。
“孩子吃了药,怎么反而浑身发抖,甚至开始胡言乱语了?” “我明明按照医嘱服了奥司他韦,为什么第二天却浑身无力,甚至晕倒在家门口?”
最近,随着气温骤降,流感高峰悄然而至。医院门诊大厅里,排队挂号的队伍早已蜿蜒至门外,而“甲流”这个词,更是在朋友圈频频出现。许多人以为,流感不过是普通感冒,多喝水,抗一抗就过去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今年的甲流,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对儿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威胁格外严峻。一旦确诊甲流,奥司他韦几乎成了“标配药”。您真的了解奥司他韦吗?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提醒,服用奥司他韦后,这两个隐患一定要警惕,否则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大的风险!
先说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位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小杰来到某医院急诊室,神情焦虑。原来,小杰因甲流高烧不退,医生给开了奥司他韦。
服药后仅两小时,小杰突然开始出现烦躁、哭闹,甚至爬上窗台,险些发生意外。家人吓坏了,赶紧送医。医生问诊后初步判断,这是奥司他韦引起的神经精神副作用。奥司他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繁殖来减轻流感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服用奥司他韦后,发生神经系统异常反应的概率并非为零。这些反应包括幻觉、焦虑、躁动,甚至自残行为。尤其是年幼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其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服药后出现异常反应的风险更高。
家长该如何应对?不必恐慌。奥司他韦的副作用虽然存在,但发生率相对较低。关键在于,服药后务必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尤其是前48小时。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或与平时性格迥异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与儿童相比,成人服用奥司他韦后另一个隐患同样不容忽视。前些天,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服药后,第二天早晨起床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紧接着摔倒在地,头部磕伤。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低血压与服用奥司他韦可能存在关联。
为什么奥司他韦会导致这种情况?这与药物的代谢机制有关。奥司他韦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不少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体液失衡,从而引发短暂性低血压。对于老年人或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风险更大。
服用奥司他韦期间,成人患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补水,避免因呕吐或腹泻导致脱水;
2. 服药后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起身,以免出现头晕、晕厥;
3. 如果本身有慢性病史,服药前务必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用药方式。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奥司他韦有风险,那生病了不吃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甲流并不是普通感冒,它的危害远超想象。重症甲流甚至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致命。
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是降低甲流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药物再好,也需要正确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甲流的防治,我们不仅可以依靠西医的抗病毒药物,还可以借助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中医认为,流感多属“外感风热”或“湿热毒邪”,治疗上注重扶正祛邪。
患病初期可选用中成药如连花清瘟颗粒,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而在恢复期,中医讲究“调脾胃、护正气”,通过饮食调养帮助身体尽快康复。
中医的日常预防理念也值得借鉴。秋冬季节要注意少辛辣、多温润,饮食以清淡为主;日常可饮用生姜红枣汤或橘皮茶,既暖身又驱寒。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也是增强体质、减少感染的重要手段。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甲流如此可怕,我们该如何防患于未然?钟南山院士给出了明确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每年秋冬季接种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即使不幸中招,症状也会大大减轻。
日常防护同样重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是预防病毒传播的“三板斧”。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或人流密集的区域,更要注意个人防护。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造成二次传播。
甲流虽然来势汹汹,但它并非无药可治。无论是服用抗病毒药物,还是借助中医调理,都需要科学对待,谨慎用药。
尤其是奥司他韦,虽然是对抗甲流的“利器”,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务必警惕隐患。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健康不是靠一时的侥幸,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的积累。”
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流感季里,平安健康,少生病、不生病!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流感的科学预防与治疗[J].中国健康杂志,2024,35(12):15-17.
[2]李晓红.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的副作用及应对策略[J].临床药学杂志,2025,40(03):45-48.
[3]张丽华,王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流感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5,36(05):123-126.
来源:伍一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