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这是四川申办全运会时挂在嘴边的话。从2018年第一次递申请,到2024年第四次冲线,他们把成都的大运会场馆、天府奥体城都搬出来当筹码,可每次都因“区域发展优先级”没达标落选。而湖南从2010年就开始攒劲,把长株潭的产业和赛事绑成“一
“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这是四川申办全运会时挂在嘴边的话。从2018年第一次递申请,到2024年第四次冲线,他们把成都的大运会场馆、天府奥体城都搬出来当筹码,可每次都因“区域发展优先级”没达标落选。而湖南从2010年就开始攒劲,把长株潭的产业和赛事绑成“一块砖”,熬了14年才摸到2029年全运会的门。
最近全运会的“申办长跑”越跑越热闹,四川2018年第一次申请时,主打“成都+绵阳”双主场,说要让西部也有“体育名片”,可当时国家正推“中部崛起”,直接把名额留给了湖北的备选方案;2021年第二次,想用大运会的现成场馆省成本,评估组说“从成都东站到奥体城要40分钟,太慢”。
2023年第三次,把甘孜的稻城亚丁加进“赛事+文旅”方案,结果湖南拿出“长株潭1小时交通圈”,把三个城市的场馆用地铁连起来,直接把四川比下去;2024年第四次,拉上重庆搞“成渝联合”,说要做“西部最大体育圈”,可评估说“两个城市的产业联动还没成型”,又落了选。
湖南这边更拼,2010年就成立了“全运会筹备组”,先办了省运会练手,2015年又办了城运会,把长沙的贺龙体育馆、株洲的神农城场馆都磨得发亮;2022年拿出“长株潭一体化”方案,把赛事和湘江新区的“智能产业园区”绑在一起,说“办一次会,带活一个新区”,这才在2023年拿到2029年的承办权。
再看2010年广州亚运会,当时广州的GDP预估是7660亿,结果因为赛事带动了房地产、文旅、商贸,直接冲过1万亿,成了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万亿城市”;珠江新城的CBD原本要15年建成,因为亚运会提前了5年,广州塔也成了“小蛮腰”地标,周末客流量比之前涨了30%。
而奥运会那边1976年蒙特利尔为了建“奥运 stadium”,向市民收了“特别税”,从1976年收到2006年才还清债务;2021年东京奥运会更夸张,预算66亿美元,最后花了158亿,超支200%,把日本政府的“体育振兴基金”都花光了。
全运会这边四川5月又启动了第五次申请,这次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圈”画得更圆,把成都的“天府国际机场”和重庆的“江北国际机场”连起来,说“观众从重庆飞过来,30分钟就能到成都的赛场”;还把“川剧”“火锅”加进“赛事+文旅”方案,说“看比赛前吃顿火锅,看完比赛看川剧”。
湖南那边公布了“2029年全运会吉祥物”的征集活动,主题是“湘江豚+体育”,想复制“大湾鸡”的“出圈儿”效果,已经收到了1200多份设计稿。
奥运会那边2036年的“申办赛”越跑越紧,印度的新德里2024年3月宣布,要把“板球”加入奥运会项目,说“能吸引10亿观众”;还承诺投入150亿美元建“新德里体育城”,把场馆和“印度门”“泰姬陵”的旅游线连起来。
想申办全运会的城市,我觉得得先“算清三本账”:成本账,别盲目建新城,多用现成场馆,比如四川可以把成渝的大运会、省运会场馆复用,能省一半钱;产业账,把赛事和当地的“主打产业”绑在一起,比如安徽把黄山的“茶叶产业”和“马拉松”绑起来,推出“茶旅+赛事”套餐,看比赛的同时买茶叶;文旅账,把“本地特色”加进赛事里,比如湖南把“湘绣”“花鼓戏”加进吉祥物、奖牌设计,让游客看完比赛还能带走“湖南记忆”。
对于奥运会申办国,我建议多学“北京经验”:把赛事当“城市发展的催化剂”,2008年北京用奥运会把“首钢园”从“钢铁厂”变成“网红打卡地”,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从“荒地”变成“市民公园”;控制“面子工程”。
别建“超大场馆”,比如东京的“国立竞技场”赛后没几个人用,不如建“多功能场馆”,比赛时是篮球场,赛后是商场、社区中心,能赚租金;抓住“年轻观众”,把“电竞”“滑板”“霹雳舞”这些年轻人喜欢的项目加进去,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加了“电竞表演赛”,讨论度比往届高了40%。
来源:一号扒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