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乐清、黄岩等|光绪庚子《博陵邵氏宗谱》中的迁徙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3:25 1

摘要:……一世祖讳绾者,任福建道副使。贵茂公,恩封承务郎。保公,太学生,素有义行。晞之公,尽救民之职。子贤公,爱人适符学道。子源公,文武全才。子惠公,官至宣教郎。子成公,宰邑得民。用忠公,武进士副都统。自忠公,为户部郎中。竹田公,以祖荫位高。官彦公,内外相符,言貌如

谱名全称:[光绪庚子年(1900)] 博陵邵氏宗谱

姓氏郡望/堂号:博陵邵氏(郡望明确,堂号家谱未载)

始迁祖:元初公(邵氏第十八世孙,于元至大中迁永嘉三十四都营田);元荣公(同期迁黄岩虞岙);元明公(同期迁乐清十四都虹川貌桥,后复迁新市)

编修信息:邵杰士撰文,清光绪庚子年(1900)重修

家族迁居地:永嘉三十四都营田、黄岩虞岙、乐清十四都虹川貌桥及新市,涵盖台、温地区多个县域

版本及藏所:三卷,待考

——同治乙丑年桂月谷旦 后学生庠生周盛襄顿首拜撰

……一世祖讳绾者,任福建道副使。贵茂公,恩封承务郎。保公,太学生,素有义行。晞之公,尽救民之职。子贤公,爱人适符学道。子源公,文武全才。子惠公,官至宣教郎。子成公,宰邑得民。用忠公,武进士副都统。自忠公,为户部郎中。竹田公,以祖荫位高。官彦公,内外相符,言貌如一。宽夫公,官授中奉大夫。师亮公,官授武略将军。士廉公,江西布政司掌事。公信公,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德妨公,授翰林忠真学士。洪野公,赠山西监察御史。由是观之,自一世迁至十八世,显贵蝉联勿替,如观百官图,有令人叹异不置者矣。……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春月谷旦 岁进士乘川倪陈和拜撰

……至于迁徙渊源,先世族居七闽。至元初公于元至大中迁永嘉三十四都营田,元荣公于延祐己未迁居黄岩虞岙,元明公于延祐庚申迁居乐清十四都虹川貌桥。旧谱诸前辈叙之甚详,兹不赘述。……

——嘉庆元年岁在丙辰淑景月之吉 邑庠生郑丙金拜撰

……吾邑邵氏,其发源之祖肇于闽福。至宋延祐辛亥年,第十八世孙元初公迁居营田,元明公自营田而徙新市。……

——天顺六年春三月甲寅 乐清郑文谨书

……宋元复乱,兵焚之余,谱牒堕失。四处考索,仅得中宅宗谱一图、草谱一扇,远来恳余重修。余因祖上或断续,其究莫详;其分演余支,或侨寓,或迁徙,瓜绵椒衍,台、温、乐清、黄岩、永嘉共族孔茂,不能遍录。因今重修之谱,留购于后。……

——大德戊戌年五月十一日 遍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掌国祭酒经筵通鉴润色官翰林院侍讲同修两朝国史致仕天台双溪谢铎题

邵氏闽福,相传汉唐有国,以赐姓。于黄巢击乱,子孙架舟乘风,徙来乐安镇。都监公者,因家义乌焉。续后仪封属王匕后,复僣为乱,岁无宣日。子孙同宗同派者,徙温、炎、东、清、黄岩居止。迨至伯怡,始祖一十五世也。……

博陵邵氏家族的迁徙历史以福建为源头,可追溯至汉唐时期,因赐姓形成家族根基。首次大规模外迁发生于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引发战乱,族人架舟从福建迁至乐安镇,其中都监公一支定居义乌,形成早期分支。后续因仪封属王匕叛乱,定居义乌及周边的族人再次迁徙,散居于温州、黄岩等浙东地区。

至元朝时期,家族发展至第十八世,进入分支迁徙的关键阶段:元初公于元至大中(另有记载为宋延祐辛亥年,原文时间表述有差异)迁居永嘉三十四都营田;其兄弟元荣公于延祐己未年(1319年)迁至黄岩虞岙;元明公则于延祐庚申年(1320年)先迁乐清十四都虹川貌桥,后又从营田迁至新市,形成覆盖台、温地区的多支聚居格局。

从家族发展脉络看,自一世祖邵绾(任福建道副使)起,至第十八世迁祖,邵氏历代人才辈出,涵盖文官、武将、学者等各类身份,呈现“显贵蝉联”的盛况。宋元战乱曾导致谱牒散失,后世通过搜集残谱重修宗谱,才得以留存这些迁徙与发展的关键信息,最终形成台、温地区邵氏“瓜绵椒衍”的聚居态势。

来源:好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