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立大功!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喝黄酒时,或有这5种好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2:13 1

摘要:这些成分不只是调味,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路径中,居然能参与血管舒张、抗氧化、抗炎反应的调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些机制的介入,可能就是缓解血管紧张状态的关键。

有位六十出头的老病人,姓钱,十年来高血压控制得并不理想。服药依赖性强,稍一停药就头晕耳鸣。血压每天像过山车,早晨145/95,傍晚却能飙到170。

可最近复查,他的血压竟意外稳定在130/85左右。我追问生活方式有无变化,老钱挠头笑说:就是最近晚饭喝点黄酒,胃口好,睡得香,血压也平稳了。

这个细节引起我的高度警觉。黄酒,这个在南方餐桌上常见的传统发酵酒,竟悄悄改变了他的血压波动?

黄酒属于低度发酵酒,酒精含量一般在12%左右,与烈性白酒不同,它富含氨基酸、多酚、有机酸等活性物质。

这些成分不只是调味,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路径中,居然能参与血管舒张、抗氧化、抗炎反应的调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些机制的介入,可能就是缓解血管紧张状态的关键。

去年《中华高血压杂志》刊登过一项队列研究,选取江苏、浙江地区1800名中老年人,分析饮酒习惯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每天饮用50毫升黄酒的人群,收缩压平均下降6-8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幅度在3-5之间。这类人群的夜间血压波动减少,心率变异性改善,提示自主神经系统得到了调节。

不是所有酒都有这效果。黄酒的降压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天然发酵形成的γ-氨基丁酸(GABA)

这种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对高血压患者夜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导致的血压飙升,具有天然的“刹车”作用。

我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高血压患者长期依赖短效降压药,入睡后血压反而反弹,凌晨容易出现心绞痛甚至脑卒中。而那些适当饮用黄酒的患者,夜间血压变化更为平稳,清晨高血压发作频率也有所下降

黄酒并非万能。有患者问我,是不是换掉药物,靠黄酒“自然降压”?我摇头。黄酒的作用偏向辅助,它不是直接扩张血管的药物,而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内皮功能、肠道菌群等多环节,逐步影响血压状态。就像下棋,药物是主将,黄酒是谋士,不能本末倒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黄酒中的多酚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酚酸类物质,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慢性炎症被认为是高血压的新型机制之一。

当血管内皮长期受到低度炎症刺激,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升高。黄酒中的多酚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从源头上减轻血管压力。

我特别注意到一篇2023年《营养与健康研究》上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黄酒提取物对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实验显示,给予黄酒多酚的小鼠,其血管内皮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增强,血管舒张反应提高,提示其可改善高血压相关的血管僵硬问题。

还有一个临床细节常被忽视。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肝功能轻度异常、脂代谢紊乱,甚至非酒精性脂肪肝。黄酒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短链脂肪酸前体物质,如乙酸、丁酸,在肠道代谢后,可调节肝脏脂质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排泄。适量饮用,有助于打通血脂、血压之间的代谢“堵点”。

我也遇到过黄酒“翻车”的例子。一位女性患者,原本血压控制尚可,春节期间连续三晚畅饮黄酒,结果出现心律不齐、头部闷胀,被送到急诊。

原因在于,她有隐匿性房性早搏,酒精刺激加重了心律负担。这提醒我们,黄酒虽好,心律失常患者不宜轻试

黄酒的另一个潜在好处,是改善血管内皮的微循环灌注。这是很多降压药无法做到的盲区。尤其是老年人常伴随末梢循环障碍,

手脚冰凉、耳鸣、视物模糊等,实际与血管灌注不足有关。黄酒中的某些多糖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血液流变学改善功能,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状态。

2022年《中国微循环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黄酒中提取的糖肽类成分在体外可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这为黄酒在高血压合并微循环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些好处的前提,是“适量”。我常说,黄酒是温性的酒,不能像喝啤酒一样大碗灌。一次控制在50毫升左右,晚餐后饮用为宜,切忌空腹饮酒。且必须强调,肝病患者、孕妇、服用影响肝酶药物者禁用

临床中我也观察到,适度饮黄酒的患者,焦虑评分显著下降。这与黄酒中含有的某些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有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水平,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达到降压镇静的双效作用。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合饮酒。家族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类型,往往与内分泌或器质性疾病相关,黄酒的作用有限。

而对那类情绪波动大、睡眠质量差、血压日间波动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黄酒或许能成为生活方式干预中的一环。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血压数字,而在于它背后猝不及防的并发症。脑出血、心衰、肾功能恶化,往往来得悄无声息。任何能稳定血压波动、减轻血管损伤的生活细节,都是值得重视的“辅助治疗”。

我一直强调,黄酒不是药,却可能是一种“食疗药理”的实践。它不像降压药那般迅速,却在日积月累中,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血管状态。这种温和、缓慢、可持续的作用机制,恰恰符合中老年高血压管理的长期策略。

临床上我们越来越强调“血压变异性”这个指标。它比单纯的血压值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而黄酒的镇静、抗炎、调节内皮功能作用,恰恰有可能降低这种变异性,为高血压管理提供新的“非药物干预工具”。

说到底,黄酒不是灵丹妙药,但它代表了一种更接近生活、更符合东方体质的调养方式。不是代替药物,而是辅助药效;不是追求速效,而是追求稳定。这种理念,或许才是未来慢病管理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建业.黄酒多酚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营养与健康研究,2023,45(2):102-108.
[2]张志宏.黄酒中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4):278-281.
[3]刘海涛.适量饮酒与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关系探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5):412-417.

来源:小陈同志科普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