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在陇南(二百七十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3:12 1

摘要:尧山又称尖山子在成县南康境内东北接红川、西北连店村,是西秦岭余脉的一段。我是地道的南康人,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成县有个尖山子,把天爷戳了个圈圈子。”这句传言中的尖山子,又叫尧山,也叫太祖山,又因山上有三座山峰,还叫“三尖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生态绝伦

陇南市成县就是唐高祖之祖李虎西魏时任陇右节度使时的汉阳郡成纪县

成县昆仑山就是鸡峰山,周穆王、秦始皇、唐太宗李世民都来此祭祖

一、尧山又称尖山子、太祖山在成县南康境内,唐高祖之祖李虎居成,故庙祀之,而山名太祖

尧山又称尖山子在成县南康境内东北接红川、西北连店村,是西秦岭余脉的一段。我是地道的南康人,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成县有个尖山子,把天爷戳了个圈圈子。”这句传言中的尖山子,又叫尧山,也叫太祖山,又因山上有三座山峰,还叫“三尖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生态绝伦的名山。

尖山子省级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成县东南方城关镇、红川镇、店村镇、宋坪乡四乡(镇)交界处。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45′--105°56′,北纬33°40′--33°43′之间。东起红川镇甸山,南与宋坪乡康湾村、田柳村相接,西至城关镇龙峡村青泥河,北连店村镇店村村,规划面积3569 hm。尖山子,史称太祖山,亦称"三尖山",因唐高祖之祖李虎在西魏时任陇右节度使时曾驻兵于此,故名。

太祖山石窟“睡佛寺”,亦称“青龙寺”。寺庙依石窟修建,飞檐斗拱,朱门花窗,建筑古朴而精美

寺庙旁立古碑一方,碑高162厘米,宽75厘米,铭文凡23行,首行题“创修三尖山玄帝庙记。”正书字经2厘米,铭文中有“三尖山因三峰鼎立”故名。其中峰巉岩峻峭、高出云表,二峰对峙两旁,有辅佐中峰之意,且众山拱向若朝、岩崖怪异若画,泉水清冽,松竹苍翠,猿鹿驯稚,百花幽香,诚胜境也”的记载。末署“嘉靖四十四年岁次已丑望奉直大夫环庆地方守备都指挥知秦州事部田杜延栋”。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块二尺见方的残碑,上面阴刻龙纹图案,其龙纹图案,高出碑文平面呈立体状,很像古代的盘龙石,碑上仅存阴刻篆书“玄帝庙碑”四个篆字。古人笔下的太祖山,如诗似画,真乃一方圣山也!

“泉水清冽”的山泉前,木板堵着泉门,门缝溢水外流,揭开山泉门板,靠近看,约平米见方的一池清可见底的泉水像油一样闪闪发光,像黑丝绸一样微微颤抖,水珠从泉顶岩缝里滴落下来,“叮咚!叮咚”,如一架玉琴在弹奏着天籁之音,引人入胜美妙极了!

山泉前,石窟,内塑李虎夫妇像二尊,并排而坐,身姿健伟、面蕴微笑,刚健中透着英武和智慧,昭示着此方水土的非凡。

看上去塑像完整无缺,也许是年代不太久远的缘故吧。

据史书记载:李虎,字威猛,成纪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五世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西魏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卒封唐召国公、谥襄。唐高祖受禅,追封为景皇帝,皇后梁氏追封为景列皇后,庙号太祖。

清黄泳编纂的《成县新志》称:太祖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三尖山,以三峰鼎峙也,岩峦耸秀,林壑邃深,下瞰六州,历历可辨,宋元丰年间,李宜作记,上有睡佛像,极顶有真武殿,又有帝、后像二,据史载,唐高祖之祖李虎居成,故庙祀之,而山名太祖。

“高祖得天下,从陇州刺史申请,为虎立庙,今县东南有太祖山,神像男女二身,衣冠皆帝,后制,即此。”从史书记载可知,太祖庙始建当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从而成为陇南历史上唯一祭祀皇亲的一座祠宇。

从此以后,太祖山便与李唐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唐以来,数百年间,太祖山接受了无数善男信女的虔诚跪拜,见证了陇右历史和文化的演变。石窟后,翠峰直插云天,有天底峰高之感,朝晖夕照,气象万千。石窟前,百花争艳、沁人心脾。

穿过翠绿的竹林,继续向上行走,同伴相互鼓励,沿着峰体上人工开凿的石阶梯,抓着阶梯两旁的铁树、杜鹃树、红叶树,赏着东倒西歪的动物头形石栏杆、雕花石栏板,向上攀登,费了好大的气力,才到达山势险峻的峰巅,同伴中,托着长长的喊叫声、赞叹声。

天依然是晴空万里,太阳依然在怒放着光芒,身临绝顶,举目远眺“下瞰六州,历历可辨”,眼底一片苍茫,巍巍太祖山,如刀剑耸立,千百年来,无论历史烟云几多变换,它总是幽奇险峭,气势磅礴,殊形诡状,高大空阔,展现给人们一幅祖国山河无限壮美的图景。

眼前,被“5.12”大地震摧毁屋顶、门窗的真武殿,神桩尝存,不见塑像。八面底座鼓形柱顶石、石材龙头挑角、雕花石栏板、又大又厚的古老方砖、瓦片等等,随处可见。

传说中,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汉族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5.12”前真武殿上的真武大帝塑像非常威武,其身高大,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

道经如是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后,生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

传说种种,也有说:玄武生于黄帝时,为净乐国太子,入湖北太和山修炼,久而得道,被玉帝册封为玄武真君。

太祖山的民间传说极为丰富,红川籍九十高龄的张烔之先生,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祖脉文化的研究,在他的研究和他听上辈人讲述中有这样一段传说:先帝宗庙的尧山,就是太祖山,因而太祖山即华夏帝都的宗庙之地,又是古帝议政的明堂之地,也是祭先帝于南部,祭五帝明堂之地。

主峰建有无量祖师庙,内塑有太上玄元皇帝像。民间有嘉靖皇帝梦游三尖山的传说,梦后下诏了解,时经数月,从各地府衙奏章中,唯有巩昌府管辖的成州太祖山如梦相同,嘉靖降旨,命高拱为钦差大臣,带银两万两并有巩昌知府,成州县令参与全力协助奉旨整修,历时九年竣工落成。

高钦差回朝,向皇帝谎报政绩说:从峡口上山,沿途曲折几十里,仅修的驿站、楼台、亭榭、殿堂之门,达一千多座。一时瞒过了皇帝,原拨银两大多被高私吞,至今红川人把峡口叫“一千门”。钦差高拱后被海瑞查处予以严惩。

尧山,历史文化厚重,内涵十分丰富,千万年的地壳变化,构成了尧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南北过渡带气候在这里交融,唤起了这里万物峥嵘的生态环境。这里空气清新,泉水清澈,茂林修竹,常绿阔叶混交,针叶灌木丛杂生,珍贵药材种多质优,稀有动物徜徉于密林之中。

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珍惜的动植物资源相互交融,浑然天成,融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反映了卓越的生态文明和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这里山奇林秀水美,是旅游、休闲、度假、狩猎、采药、探险、祭祖、写生为一体的中华圣地。

尖山子也好,三尖子也罢,太祖山也行,尧山更好,总之离祖脉越来越近,不虚此行,是为记!

尖山子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以山奇林秀,风光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而享誉周边。珍贵稀有树种有月桂、香樟、楠木、铁橿、红豆杉、珍珠梅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獐、鹿、猴、锦鸡、黑熊、山豹、白鹭、天鹅、明鬃羊(俗称"四不像")等。公园主要景区有甸山、高峰水库、鹿玉山、金莲洞、大云寺、石门望月、三尖山原生态森林景观、廖坝避暑山庄等,其景点各具特色,风光旖旎,令人神往。

成县青龙山太祖寺

成县城关镇张旗寨村有五处庙宇,观音庙、高皇爷庙、土地庙及两处不知名称的庙。

高皇爷不是姓高的方神,而是唐朝皇帝的高祖。

1983年编的成县志中提到的唐公庙,应该为青龙山太祖寺。尖山子又叫青龙山。张旗的青龙山太祖寺(高皇爷庙)应该是尖山子太祖寺在异地重建起来的。

高寒阴湿的尖山子养活不了忠诚的守庙人,为了生存,他们移居到了水草丰美的张旗寨,开荒种田,聊以自救,同时在这里建起了青龙山太祖寺,虔诚地报答着曾经的主人。

二、成县昆仑山就是鸡峰山,周穆王、秦始皇、唐太宗李世民都来此祭祖

鸡峰山,史称鸡头山,俗称鸡山。海拔1917米,历来为甘、陕、川毗连地带佛教禅宗胜地之一,素有“陇上峨眉”的美誉。鸡峰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鸡峰镇,距离县城15公里,以日出、云海、苍松,翠竹、奇峰等景观而闻名!

鸡峰云海

鸡峰山云海

云雾中的鸡峰上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鸡峰山为秦皇祭天的圣地,是雄鸡之源,被誉为“中华秦皇第一山”。

鸡峰山集风光、名胜、神话、宗教于一体,代表着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晶,它曾是一块远离战乱、民风淳厚、安宁和谐的乐土,加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临幸,遂闻名遐迩。鸡峰山,史称鸡头山,俗称鸡山,因“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似鸡首”得名。

鸡峰山与东西两翼的杜公祠,西狭颂与“汉摩崖石刻”、“吴挺碑”、“裴公莲帖”辉映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体,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文臣武将,骚人墨客留下无数盛迹,东汉虞诩开创漕运、马融设账讲学、李翕开凿西峡、三国孔明六出祁山、唐代敬德修寺建庙、杜甫辗转流寓、宋代吴挺驻节保蜀,给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景观的内涵之美。

据唐李泰《括地志》载,秦始皇西巡陇西,登鸡头山,即为此峰。清乾隆《成县新志》记载,秦始皇登鸡头,公子扶苏吹箫引凤于此。自宋以来,鸡峰以风景秀美,古迹众多闻名遐迩。鸡峰山公园总面积为4200公顷,林地面积5000亩。植被以华山松、油松、落叶松为主,间有经济树种红青岗、板栗、刺五加、观赏植物铁木匠、水柏等。野生动物有羚羊、梅花鹿、野猪、狼兔等。鸡峰山层峦叠嶂间松竹苍翠,溪流潺潺,殿阁重重,云霞千朵。山南麓坡度较缓,茂密的马尾松、油松漫山遍野;北部横岭壁立,俯临成川川塬充满生机的沃野平畴;中部峰峦起伏,气象雄浑。

据山上现存北魏摩崖和宋代碑刻,千余年前鸡峰山即有寺庙建筑和佛事活动。相传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曾在此修建寺庙。宋政和年间,由地方人士赵清臣与山上僧人慈惠、湛实等捐资筹集建成生佛阁,并赴四川峨眉山祈请普贤菩萨,在罗汉洞(今龙洞)前举行盛大法会,有五色佛光显现,于是声明大噪,遂进行大规模的寺观庙宇修建活动。“光祥寺”也因普贤菩萨佛光显现而得名。后经历代不断增修,依山形地势,建成沿灵官峡、古寺院、药王殿、二梁子、二字殿、嵋洛峰光祥寺一线百余座佛刹古寺建筑群。众多建筑依山傍崖,越谷跨涧,或隐现于修竹茂林之间,或沉浮于云海雾嶂之上,殿宇辉煌,楼台奇妙,异彩纷呈,雄壮瑰伟。

鸡峰山共有18景,景景奇观、“云卧仙人床”,“清泉出龙口”“石鸡凌绝壁”,“云海浮仙山”,等尤为出名。嵋洛峰北山腰的“云卧仙人床”,东山腰的“清泉出龙洞”,石洞天生,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万象森列,神龛[kān]下泉水涌流,澄碧清澈,每遇雨天,洞内云雾喷涌而出,如玉龙出洞,腾旋飞舞。龙洞上空绝壁上的“石鸡临绝壁”,一块巨石状如鸡形,凌空突出,天生奇观。北山腰的“云海浮仙山”,浩瀚的云涛中浮露出数座苍翠的峰峦,旭日东升,云蒸霞尉,使人置身于海上仙山。

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溶洞是鸡峰山又一绝景,洞深约1公里,各种石钟乳、石笋,随着光线的明暗,角度的变化,想象力的不同,变化万千。

北侧崖壁一只31米左右的雄鸡塑像,欲引颈啼鸣,造形生动,形象逼真,此为鸡峰山的徽志和象征。站在主峰之巅,心胸为之豁然开朗,放眼望去,鸡峰山的每座山峰尽收眼底,那些越去越低的殿台楼阁,星罗棋布,在浓郁的掩映下似天穹的繁星,眨着眼睛。雾天看鸡峰山,奇中更奇,奔涌不息的云海中,茫茫鸡峰山只露出嵋洛峰峰顶和峰顶上悬空静立的那座普贤殿,其中群峰都沉到云海底层,偶尔飘逸出淡淡的山脊和山脊上迷离恍惚的山寺幻影。那些幻影变得那么遥远,宛若把嵋洛峰拖出云海,头上晴空万里的蓝天。

伏羲、秦国、唐朝陇西李氏都兴于成,成地即陇南市成县

三、汉水成纪道教魂 白马仇池天师庙

天师道的信徒鬼(邽)卒主要是张鲁割据汉中时,在其控制下的汉族百姓和賨[cóng]、夷、羌、氐等少数民族

张鲁割据汉中时,在其控制下的汉族百姓和賨[cóng]、夷、羌、氐等少数民族多接受五斗米道。即使是“流移寄在其地”的外地人也“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在张鲁的政权下在巴汉地区得到了极大传播。及至张鲁政权覆灭后,五斗米道虽然受到一定打击,却没有衰亡,反而随着汉中百姓的迁徙得到进一步传播,逐渐由区域性宗教逐渐发展成遍及南北各地的全国性宗教。直至北魏时期,道教一度被奉为国教。南北朝之后,五斗米道经过历代改造,形成南北天师道,从早期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道教,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道教正一派而流传至今。

张鲁城位于勉县白马山(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西北咸河上游隘垭口),地处汉中与武都的交界地带,距离阳平关约三四十里。有关其地理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东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时任督义司马的张鲁奉益州牧刘焉之命率军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夺取汉中。而后张鲁在白马山修寨筑城,与苏固对峙,此为张鲁城的开端。后来张鲁割据汉中后,便以此城为基地,修张天师堂,整军经武,分别取天荡山、古阳平关、褒城,平定汉中郡,并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伐张鲁,张鲁退避巴中,不久后降曹。自此,张鲁城也失去了在汉中地区的政效和军事作用。

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

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洛邑在陇南。“雒”通“骆”。白鬃的黑马。也叫白马。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意思是说:黄帝生了骆明,骆明生了白马,白马就是鲧。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广两曲志》:“五帝时,鲧父骆明封干骆,为骆国。《国语•周语下》:“鲧父駱明封于駱国。商兴,郝存,骆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陇南市的前身),氐族自称“盍稚”,音同“弇兹”,这是与燧人氏同时期的母系氏族名称。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人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氐人善于养马,,故而非常崇拜马神,早期以白马为图腾,他们的白马神、马王爷大都是三只眼睛。而杨二郎传说在陇南相当流行,其也是三只眼。三星堆面具上也有纵目,但装饰物另一只眼睛应该已经剥落了。武都郡就设在西和县洛峪镇。大禹在仇池山(嶓冢山)下洛峪导漾为汉。上述说明:大禹化名别竜(宕昌阿坞乡),禹之父曰鲧,白马是为鲧,白马为武都郡,武都郡在西和县洛峪镇。洛谷出洛水、洛河、汉水。

四、、陇西成纪板循氐 氐人 李氏成国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是由陇西氐道李氏建立的

成汉(304年~347年)是氐族李雄建立的割据政权,存在了约44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并在306年正式称帝,国号定为“成”。338年,李寿杀李期自立为帝,并将国号改为“汉”。因此,这个政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成汉”。成汉政权在347年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史说,李氏家族原是陇西李氏。李氏是祖居武都氐族,但其族源、族属,在史书记载中巴(巴氐)人、賨[cóng]人、廪[lǐn]君蛮、板楯蛮四种说法。曹操平定汉中后,李虎又率族人北上,定居略阳郡,复号巴氐。李氏世代做官,李虎为曹魏的将军,李慕为东羌猎将,是略阳氐人中的望族。古唐国人 。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在宕昌县南阳镇)氐人的望族。

追认的先祖

巴郡桓公

李武

李雄曾祖父

陇西襄王

李慕

李雄祖父

始祖

成都景王

李特

玄休

?-303

建初303-304(九)

李雄之父,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李虎墓志》铭文证明陇西郡秦国祖地,秦人嬴姓赵氏,唐太宗李世民赵郡李氏。伏羲生于仇夷成纪

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在昆仑山见西王母,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赵城大骆庶子成地,在陇南市成县

陇西郡秦国祖地,秦人嬴姓赵氏,唐太宗李世民赵郡李氏。陇西成纪,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府城。是秦大骆庶子成的祖地,唐高祖李渊长子叫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祖籍赵郡隆庆。秦人嬴姓赵氏。李世民赵郡李氏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祖籍赵郡隆庆。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渊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渊家族为陇西士族,其祖父李虎辅佐宇文泰建立北周,被列为“八柱国”之一,后追封唐国公,爵位由李渊父亲李昞承袭。李昞去世后,李渊承袭唐国公爵位,时年七岁。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bǐng]之子。

陇西郡秦国祖地,陇西成纪,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府城。是秦大骆庶子成的祖地,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祖籍赵郡隆庆。

李渊山西太原起事,即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是不是在纪念陇西被灭亡的西秦乞伏氏的祖先呢?

五、秦人先祖大骆居住在犬丘,世子叫成,秦附庸大骆成地

陇西秦人嬴姓赵氏。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唐朝李世民秦王,陇西成纪赵郡李氏

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居犬丘,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zh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qiān)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叫赵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人有世系可寻的远祖大费,就是佐禹治水的伯益。嬴秦的母体是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部族。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掘以前,其地望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下,难有定论。西垂作为地名,有泛指和特指的区别。从字面来看,“垂”为“陲”的借字。《说文解字·土部》释垂:“远边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垂本谓远边,引申之凡边皆曰垂。俗书边垂字作陲。”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秦都邑考》载:“案‘西垂’之义,本谓西界……‘西垂’殆泛指西土,非一地之名。然《封禅书》言:‘秦襄公既侯,居西垂’;《本纪》亦云:‘文公元年,居西垂宫’,则又似特有‘西垂’一地。”可见,西垂原义为西部边陲,是一个泛称;也特指秦人早期的都邑。此外,《史记·秦本纪》载:“庄公居其故西犬丘。”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那么,西垂、西垂宫、西犬丘、犬丘是否为同一个名词?一地多名,地名迁徙是古代常见的现象。今大多学者认为,西犬丘与西垂同为一地,

《史记》记载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记》又载,文公“葬西山”,“宁(宪)公葬西山”,“宪(宁)公居西新邑,死,葬衙。”上述记载中,襄公葬西垂,无歧义;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这说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宁(宪)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说明“衙”与“西山”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骆、非子、秦仲和庄公等陵墓,无明确记述,但不会超出西都之地。根据以上情况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处,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宫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处。墓地名称,按照上述《史记》所载也有几个名称,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们是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还是几个不同地方的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秦国故都在西汉水上游的红河、盐宫一带,但是,近年来秦公墓地又在西汉水中游的大堡子山一带发现,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范围较广,包括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捷地、长道等多处,都有出土。此外,从嶓冢山、祁山、兑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来看,秦人墓地也不会限于一处,有可能分布在西汉水中上游的大片地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只是其中一处。“嶓冢”,按照字义,也是陵墓。秦国祖都骆邑

秦人先祖大骆居住在犬丘,世子叫成,古代一般人是没有姓名的。只有贵族有封地才有姓名,这说明秦人先祖大骆的封地在成县,大骆非子养马有功,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但也不废除申侯女儿生的儿子做大骆的继承人,以此来与西戎和好。

武都就是雒(骆)邑。现在的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古时称雒峪,雒谷,流经的漾水称雒谷水,也称雒水或洛水、洛河。秦时最早在秦人发祥地“西”设西县,秦襄公被周朝封为西垂大夫在赵城在犬丘。并设武都道,治陇南市西和县洛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治陇南市西和县洛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西”,象形字为,意思为“鸟在巢上也”“雒(洛)”luò鸟名,忌欺,即“鵋鶀”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又通“骆”。白鬃的黑马。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世据陇南。周孝王时期(公元前897——前888),中潏的苗裔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庶子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秦邑”为附庸,在汧水(潜水在徽县、两当之间,嘉陵江之故道)、渭水(渭源至天水段)养马,复续赢氏祀,承祀赢姓,号曰秦赢。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为大骆继承人,今礼县大堡子山(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此地),是秦非子的封地秦。造父堂玄孙大骆,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的封地应在成(成县),在这里修建了城邑,应是骆峪(雒峪)

六、伏羲、道家先祖老子李耳陇西李氏祖地都是陇西成纪 成纪西戎氐国在陇南

陇西郡在陇坻以西,秦灭义渠建立陇西郡,陇西郡有羌道、氐道,伏羲一画开天建立龙族,肇华夏,陇西郡李氏祖庙称龙宮,李广为龙城飞将。

成纪是李姓的一个重要源地,也称陇西李氏,历史上以成纪为籍贯的著名人物有西汉“飞将军”李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一族,以及大诗人李白等。

成纪,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成纪,是人类始祖“两皇”(伏羲、女娲)故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两皇故里”“羲里娲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

史说,李氏家族原是陇西李氏。李氏是祖居武都氐族,但其族源、族属,在史书记载中巴(巴氐)人、賨[cóng]人、廪[lǐn]君蛮、板楯蛮四种说法。曹操平定汉中后,李虎又率族人北上,定居略阳郡,复号巴氐。李氏世代做官,李虎为曹魏的将军,李慕为东羌猎将,是略阳氐人中的望族。

李唐政权李氏陇西成纪人,由于世代在胡人聚居地生活,“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所以李氏家族染上“胡俗”,传统中原汉人相比,观念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婚姻关系上便很“脏”:唐太宗李世民续纳弟媳杨氏,唐高宗李治娶父妃武则天,唐玄宗夺走儿媳杨玉环等。

李虎所在一支本出自山东郡望,后来“别撰谱牒”时,才改为“关陇郡望”,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周朝将祁山以西之地封秦建国,将祁山以东之地封晋国,三家分晋,将祁山以西之地属魏国

李虎、李唐政权李氏陇西成纪人,北魏拓跋其先李陵、李穆陇西成纪人

七、伏羲、秦国、唐朝李氏都兴于成,成地即陇南市成县

(一)陈(成)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

陈国(公元前1046年—前478年),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祚[zuò]从西周初年延续到春秋末期,共经历568年和二十五世,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最终在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陈国是周武王最早分封的公侯级大国,西周初年的“三恪”和十二诸侯国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追思先王而将虞阏父之子满封于陈(古河南即陇西郡予道在陇南市宕昌县),并赐姓妫[guī],陈国建立,开国君主为陈胡公妫满。西周时期陈国先后历经七代帝王,陈平公七年(公元前774年),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姬宫湦[shēng]被犬戎所杀,周王室东迁洛邑。春秋前期的陈国受到周王室的优待,并且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陈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7年),陈国在经历第一次内乱之后国势逐渐走向衰落;进入到春秋中后期,陈国逐渐沦为晋楚两国争夺的对象,国势不断衰败,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600年),夏御叔之子夏征舒射杀陈灵公并自立为王,陈国覆灭。陈灵公的太子妫午在楚国的帮助下成功复国,后陈哀公的弟弟因抵挡不住楚国进攻而将陈国献给了楚国。公元前529年,陈国因楚国内乱而得以复国。最终在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

陈国作为西周王室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封国之一,陈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周朝之岐丰地,秦国建立地。周朝赵城秦国西垂宮在陇南市礼县祁山

(二)秦国大骆成地“太皞之虚”。周朝之岐丰地,秦国建立地。周朝赵城秦国西垂宮在陇南市礼县祁山

《史记·秦本纪》记载: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zh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qiān)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按周朝的礼制,秦周之附庸,地不过五十里,只能附庸大骆成

(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是由陇西氐道李氏建立的成政权

成汉(304年~347年)是氐族李雄建立的割据政权,存在了约44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并在306年正式称帝,国号定为“成”。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史说,李氏家族原是陇西李氏。李氏是祖居武都氐族,但其族源、族属,在史书记载中巴(巴氐)人、賨[cóng]人、廪[lǐn]君蛮、板楯蛮四种说法。曹操平定汉中后,李虎又率族人北上,定居略阳郡,复号巴氐。李氏世代做官,李虎为曹魏的将军,李慕为东羌猎将,是略阳氐人中的望族。

《元和郡县志》记载:天水。中府。开元户二万五千七。乡三十九。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为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邑诸秦,使为附庸,今天水陇西县秦亭秦谷是也。其后秦仲始大,襄公列为诸侯。武公伐邽戎,灭而县之,今州理上邽,上邽县。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隋大业元年复为上邽县,属天水郡。武德二年属秦州。嶓冢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在县东二里。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拒之,此其垒也。诸葛亮垒(今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

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隗嚣之据冀城也,来歙从上道袭得略阳城,嚣仍使王元拒陇坻,牛邯军瓦亭,嚣自率众攻略阳道。隋开皇〔三〕年罢郡,河阳县徙理焉,六年改为陇城县。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少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隗嚣时,来歙袭得略阳,嚣使王元拒之。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上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竽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东去大震关五十里。上多鹦鹉。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

来源:公子七谈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