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拆解近一年的新闻联播内容后,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真相:钱越来越难赚,并非大环境不行,而是90%的人还在用“存量竞争”的旧思维,对抗“增量市场”的新趋势。当政策已经指向新赛道,很多人却还在传统行业里内卷价格、消耗精力。
真正的赚钱机会,从来不在朋友圈的焦虑里,而藏在新闻联播的政策信号中。
拆解近一年的新闻联播内容后,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真相:钱越来越难赚,并非大环境不行,而是90%的人还在用“存量竞争”的旧思维,对抗“增量市场”的新趋势。当政策已经指向新赛道,很多人却还在传统行业里内卷价格、消耗精力。
今天就把这套能帮你突破赚钱瓶颈的3个高维商业思维讲透,再附上新闻联播透露的风口细节,信息量超大,建议收藏反复看。
2020年的社区团购,2021年的直播电商,2022年的新能源配件,每个风口初期,都有普通人靠着“早入场”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再跟风入局,往往要投入几倍成本,却只能分到一杯残羹。
核心原因就是“风口窗口期”的消失。商业世界里,任何新赛道的红利都有时间限制,早期入场者凭借极低的试错成本,就能撬动巨大收益;一旦赛道拥挤,投入与产出就会回归残酷的平衡。
对于创业者和普通人而言,想要抓住下一个风口,关键不是等风口爆发,而是学会“卡位”——在政策已明确、资本刚入局、但大众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提前布局。
判断一个行业处于黄金窗口期的三个核心信号(新闻联播已多次暗示):
1. 政策密集扶持:国家层面出台专项政策,甚至成立专门机构推进。比如新闻联播反复提及的“乡村振兴”,不仅有专项补贴,还推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这就是最明确的风口信号;2. 资本悄悄布局:央企、上市公司开始低调入场,但还没到大规模宣传的阶段。比如近期多家国企在县域布局冷链物流,就是在抢占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上游;3. 大众认知滞后:身边人谈论起这个领域时,要么一脸迷茫,要么觉得“离自己太远”。就像几年前的直播电商,很多人觉得“不务正业”,等看懂时,头部主播已经垄断了市场。当前最具确定性的风口之一,就是新闻联播高频提及的“乡村振兴配套服务”。很多人觉得乡村振兴就是“种地、养牛”,但真正的机会,藏在产业链的配套环节——这正是普通人能切入的低门槛赛道。
不同基础的人,可通过两种方式卡位:
- 有资源有能力者:切入产业链上游,比如为县域农产品打造标准化包装体系,或搭建产地到社区的冷链运输专线。新闻联播曾报道过山东的案例,某创业者为当地樱桃设计透气保鲜包装,让损耗率从30%降至5%,仅凭包装服务年赚200万;
- 无技术无背景者:借鉴“淘金潮卖水”的思路,做配套服务。就像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中,卖工具的人比淘金者更赚钱,乡村振兴的“新淘金潮”里,配套服务同样是稳赚的选择。
比如云南某县城的年轻人,看到当地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便专门为村民提供民宿运营培训、短视频宣传策划服务,每户收取3000元服务费,一年服务200多户,纯利润超50万;还有人做起“农产品直播代运营”,帮农户对接主播、优化话术,抽成15%-20%,每月轻松赚3万+。
当一个产业崛起时,其生态位必然存在空白,只要找到自己能胜任的环节,就能轻松卡位。很多人觉得没机会,本质是信息差——你以为的“遥远赛道”,早已有人靠着配套服务闷声发大财。
但光靠卡位风口还不够,想要在新赛道里站稳脚跟,还需要一套“降维打击”的打法。
“降维打击”不是科幻概念,而是当下商业竞争的常态。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勤勤恳恳几十年,最终被年轻人用全新模式颠覆,核心就是对方引入了“新变量”,重构了竞争规则。
这里的“跨界重构思维”,就是教你如何找到新变量,跳出同维度内卷,具体可从两个方向突破:
(一)技术赋能:用成熟技术激活传统行业新闻联播近半年多次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里的核心机会,不是让你去研发新技术,而是做“技术的翻译官”——把成熟技术嫁接到传统行业,解决行业痛点。
传统的养老床位,每月收费3000元,竞争激烈;但如果给床垫植入智能监测芯片,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呼吸,一旦出现异常自动报警,再配套远程健康咨询服务,每月收费就能涨到8000元,还供不应求。
这就是技术赋能的魔力:它没有改变“养老”的本质,却通过引入智能技术,把普通床位升级为“健康守护方案”,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我身边一位创业者,就靠这套模式,在3个县城开了5家养老机构,年营收突破1000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需掌握复杂技术,只需聚焦一个传统行业,思考“如何用现有技术解决行业痛点”:
- 做餐饮的,用AI点餐系统提升翻台率,用预制菜技术降低后厨成本;
- 做家政的,用智能检测设备帮客户排查家电隐患,用区块链记录服务流程,提升信任度;
- 做教育的,用AI错题本系统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让辅导更高效。
当同行还在拼价格、拼服务时,你已经用技术重构了行业规则,这就是最有效的降维打击。
很多人做生意,习惯在“平面空间”里内卷:开餐厅就抢街边旺铺,做零售就挤电商平台。但新闻联播提到的“新型社区商业”“立体空间利用”,其实在暗示一个新方向——跳出平面,向“立体场景”延伸。
比如社区商业,传统思路是开便利店、水果店,但现在更赚钱的是“社区楼顶经济”:在小区楼顶搭建光伏板发电,同时布局共享菜园,让居民租种蔬菜,既赚电费分成,又赚菜园租金,还能带动社区团购业务;
再比如地下空间,新闻联播曾报道“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试点”,政策明确地下空间可减免租金,用于商业、仓储等用途。有人在小区地下车库旁,改造出“社区仓储+快递驿站”的综合体,既解决了居民快递存放难题,又提供迷你仓服务,每月纯利润超2万。
场景延伸的核心,是打破“只能在某个地方做生意”的固有思维。当别人还在抢地面资源时,你已经开辟了楼顶、地下、社区公共区域等新场景,自然能避开内卷,轻松赚钱。
记住:商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升维思考,降维攻击”。永远要问自己:能不能用技术或场景,重构我所在行业的规则?想通这一点,你的赚钱格局会瞬间打开。
过去几年,元宇宙、Web3.0等概念炒得火热,资本疯狂追捧,但最终大多偃旗息鼓。核心原因很简单: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却没能解决普通人的真实刚需,自然无法形成持续的付费闭环。
相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因为精准击中了用户痛点,反而能做成百亿规模。比如新闻联播曾报道的“社区即时零售”,解决了上班族“下班没时间买菜”的痛点,仅用3年就突破万亿市场规模;再比如宠物殡葬服务,解决了养宠人“爱宠离世无处安放”的情感痛点,客单价高达几千元,却依然供不应求。
新闻联播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上就是在提醒:所有能长久赚钱的生意,都必须扎根于普通人的真实需求。这就是“刚需深挖思维”的核心——找到那些用户愿意花钱解决的“真痛点”,用简单的方案做到极致。
判断一个痛点是否值得深耕,有三个关键标准:
1. 刚性需求:用户是否“非解决不可”?比如老人独居的安全问题、上班族的即时买菜需求,都是必须解决的刚需;2. 高频发生:用户是每天遇到,还是一年才遇到一次?高频需求更容易形成稳定复购,比如每日生鲜采购,比婚礼策划更适合普通人切入;3. 付费闭环:用户是否愿意为解决方案付费?这是检验“真痛点”的唯一标准。比如有人做“上班族午餐定制”,虽然客单价只有25元,但因为解决了“吃不好、吃不贵”的痛点,每天能卖500份,月赚3万+。未来2-3年,最容易赚钱的机会,不是去创造新需求,而是把成熟的方案,用到被忽略的刚需场景里:
- 针对宝妈群体,做“职场妈妈临时托育”服务,解决加班时孩子无人看管的痛点;
- 针对上班族,做“办公室迷你健身舱”,按次收费,解决没时间去健身房的问题;
- 针对老年人,做“智能药盒+上门送药”服务,解决忘记吃药、买药不便的痛点。
这些生意没有复杂的技术,也没有高大上的概念,却能精准击中用户的“刚需痛点”。就像共享充电宝,技术简单到人人都能做,但因为解决了“手机没电”的焦虑,硬是做成了百亿生意。
你的核心任务,不是去追逐风口概念,而是找到一个“小而痛”的刚需场景,把解决方案做到极致。当你能让用户觉得“没有你不行”时,赚钱自然水到渠成。
看完这3个思维,你会发现:钱难赚的本质,不是机会太少,而是你的思维跟不上时代。
新闻联播早已把风口信号摆到了明面上: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社区商业、银发经济……这些赛道里,藏着无数普通人能切入的机会。但想要抓住这些机会,必须完成三大思维升级:
1. 风口卡位思维:学会解读政策信号,在大众认知滞后时提前布局,用最小成本抢占增量市场;2. 跨界重构思维:用技术赋能或场景延伸,打破传统行业的内卷格局,实现降维打击;3. 刚需深挖思维:放弃对高大上概念的追逐,扎根普通人的真实痛点,做能形成付费闭环的生意。赚钱的逻辑,从来都是“先有思维升级,再有财富升级”。当你能用新思维看懂新闻联播里的财富密码,就会发现:赚钱其实没那么难,难的是你一直停留在旧认知里,看不见新机会。
未来2-3年,是普通人换赛道、赚大钱的关键期。选一个你能胜任的风口,用跨界重构思维打造竞争力,用刚需深挖思维站稳脚跟,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愿意沉下心学习的自己。
我是一名头条作者,专注拆解商业思维和风口机会。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未被解决的痛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抽10位读者,免费分析你的行业卡位机会!
来源:鲸跃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