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从“包租公”到“合伙人” 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开启转型实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3:14 1

摘要:初冬暖阳,洒满大融汇商场顶楼。这里,俨然一条精致步行街。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三三两两,手捧咖啡闲谈,或在别致招牌与雕塑前驻足留影。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初冬暖阳,洒满大融汇商场顶楼。这里,俨然一条精致步行街。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三三两两,手捧咖啡闲谈,或在别致招牌与雕塑前驻足留影。

若非鳞次栉比的服装店铺,若非不远处来福士广场的摩天高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熙熙攘攘的朝天门服装批发市场一角。

“昉时集”店铺内,店主老池正娴熟地研磨咖啡豆。吧台两侧,最新款秋冬时装错落陈列,透着精致。

这份悠闲背后,是他在这栋楼里6个忙碌的门市——批发近10个自主品牌服装,年营收已逾千万元。

朝天门大融汇商场自主品牌服装门店。

而5年前,老池还是朝天门老商场里的一名普通租户。租个档口,从广东拿货,等着区县客户上门提货,年营收仅几十万元。

“那时候就是个搬运工,别人生产什么我卖什么,只赚点微薄差价。”老池笑着回忆。

老池的蜕变,并非孤例。

在曾经的西南服装批发“心脏”朝天门,当传统市场普遍遭遇商户流失、交易额下滑时,一场转型实验,已悄然启幕。

朝天门大融汇商场。

转型样本:一个“搬运工”的品牌逆袭

2019年3月,老池做了个让同行不解的决定:离开经营多年的老商场,转战刚开业的大融汇。

吸引他的,是大融汇承诺的“不一样的玩法”。

两个月后,一则培训通知如期而至。商场要组织服装陈列与色彩搭配讲座,讲师是来自上海的专业人士。

“做了十几年批发,从没人事先教我怎么陈列。”老池说。

从灯光到色彩,从动线到视觉焦点,讲师足足讲了一天。“那一刻才明白,卖衣服不是简单把货堆在那里就行。”

此后几年,品牌定位、供应链管理、线上运营、财务管理……老池接连参加了几十场商场组织的培训,眼界越来越宽。

最大的改变,发生在供应链端。

以前,他每月飞广州、杭州“扫货”,全凭感觉拿货。款式好卖就多拿,结果常是一堆滞销货积压。

如今,他提前半年规划下一季产品。依托商场后台销售数据,分析客户喜好,带着设计想法找代工厂定制。

“商场帮我对接了广东、福建的工厂。他们原本只接大单,因为是商场推荐,愿意接我这种小批量定制。”老池说,现在6个店铺70%的货品,都是自主组织生产。

客户渠道,也从“守株待兔”变成“主动出击”。

老池办公桌后的墙上,一张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客户分布。“这些都是市场渠道团队帮我开发的。”

商场组建专职团队,常年在外跑市场,一个县一个县“扫街”,开发下游终端门店,甚至报销前期车费。

如今,老池合作的下游门店达200余家,遍布以重庆为圆心的3小时车程圈。

每年春秋两季,商场举办线上线下融合采购节,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客户。一场线上活动,就能接到50多个新单。

夜幕下的朝天门大融汇商场。

“商场负责人常说,别只盯着门口那三米,要多看未来五年的路。”老池的思维彻底变了。

从前,他觉得自己就是“倒货的”,能维持生计就好。现在,他定下明确目标:三年内把“昉时集”打造成区域知名品牌,五年内在西南开100家加盟店。

为此,他注册了商标,搭建了线上商城,还专门聘请了多名设计师。

破局之道:从“收租”到“赋能”的模式革新

从一个档口到六个品牌店,从几十万元的年营收到千万元级,从“搬运工”到品牌主理人,老池的故事,正是朝天门传统批发市场转型的生动注脚,也折射出大融汇“合伙人”模式的初步成效。

朝天门市场,曾是西南服装批发的“金字招牌”。鼎盛时期,这里有二十余个专业市场、1.3万商户、超10万从业人员。

然而近10年,线上冲击、区域竞争加剧、商业模式老化,让这座“批发重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批发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4.9%,传统批发市场呈现“两头活跃、中间萎缩”的格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朝天门大多数商场沿袭传统“收租模式”,对商户的生死存亡鲜有关注。

最终,商户数量锐减近40%,空置率居高不下。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融汇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商户能赚到钱,我们才能活下去。”大融汇负责人直言,“我们不是包租公,而是商户的合伙人。”

这种“合伙人”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拓宽渠道,做增量。开通160多条物流专线,覆盖重庆及周边省份地州;专职渠道团队常年“扫街”,精准画像2.6万采购商,为商户主动找客户,用数据指导货品结构调整。

二是赋能商户,提能力。商场每年投入超百万元,组织几十场培训,涵盖陈列、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等;还提供深度调研诊断,免费提供管理咨询,帮商户解决选品、定价、服务等难题。

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提效率。打造多个直播场景,鼓励商户做线上业务;与抖音等平台合作,通过集采流量降低获客成本。线上线下互补,有效分散了纯线上商户退货率高、库存压力大的风险。

商场举办服装展示活动。

一番“组合拳”下来,转型实验效果初现。

大融汇日均客流量稳定在7万人次,童装、女装、男装、箱包等主营品类的市场占比,已超整个朝天门商圈的50%。

“周边有的市场客流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不少商户都主动往大融汇搬。”大融汇负责人透露。

模式深思:批发业态的价值与未来挑战

当然,这种商场主导的转型模式,也引发了业内思考。

高投入、长期主义,是显而易见的挑战。每年百万级的培训费用、专业的渠道团队、线上平台合作与营销推广,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培养一个商户成长为品牌主理人,更是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长周期。

这,与传统“收租躺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这种成功高度依赖运营团队的专业能力和长期坚持。

有知情人士指出,大融汇核心团队在广州白马做了15年,还在多个城市有成功运营经验,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因地制宜的能力,换个团队,未必能成。

更深层的问题是:在产销扁平化的趋势下,批发这个中间环节,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大融汇负责人并不认同“批发过时论”。

上述人士以加油站为例解释:“你不生产汽油,但需要用汽油,去加油站加油是零售;加油站向炼油厂进货,就是批发。简单说,只要购买目的是用于销售而非自用,就是批发。”

在他看来,中间商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批发环节不会消失,但批发商角色必须升级——从简单的“搬运工”,转变为供需两端的链接者、匹配者和赋能者。

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业界人士认同。

渝中区商务委负责人表示,在服装、日用品等非标准化产品领域,批发商的价值在于整合供应、精准匹配、快速响应。关键是要从传统“赚差价”模式,转向“赚服务费”模式。

该负责人认为,大融汇的探索,为传统批发市场转型提供了有益样本:重新定义市场角色,从单纯物业提供者转向生态赋能者;重新定义批发商角色,从“搬运工”转向具备选品、供应链整合和品牌运营能力的“品牌主理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利用互补优势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这并非一条坦途,需要长期投入、专业团队和足够耐心。

对于习惯了“收租躺赚”的开发商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一位行业观察者表示,传统批发市场的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朝天门的这场实验至少证明,当包租公模式失效,深度运营是一条可行之路。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