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冬,湖北荆州纪南文旅区的工地上,挖掘机一铲下去掀起块青膏泥,泥块裹挟的竹片上,隐约露出暗红色的古老文字。谁能想到,这片距楚都纪南城仅 1 公里的邦墓地中,一座不起眼的庶人墓里,竟挖出 3910 枚战国楚简,缀合后约 3 万字,是单座墓葬出土楚简数量
2023 年冬,湖北荆州纪南文旅区的工地上,挖掘机一铲下去掀起块青膏泥,泥块裹挟的竹片上,隐约露出暗红色的古老文字。谁能想到,这片距楚都纪南城仅 1 公里的邦墓地中,一座不起眼的庶人墓里,竟挖出 3910 枚战国楚简,缀合后约 3 万字,是单座墓葬出土楚简数量之最。更颠覆认知的是,简文不仅有失传古籍,还记载楚文王位列 “春秋五霸”,直接与正史记载叫板,这 105 座东周楚墓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秦家咀墓地北邻龙会桥河,南靠长湖,西距楚都纪南城遗址仅 1 公里,妥妥的楚国都城近郊邦墓地。早在 1986 年,配合荆沙铁路修建的考古队就已在这里发掘出 105 座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楚墓,其中 M1、M13、M99 三座小墓就出土过卜筮祭祷残简。2023 年的抢救性发掘,更是让 M1093 号墓一战成名。
这座墓看着平平无奇: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带个小小的头龛,墓口残长还不到 3 米,葬具只有一具悬底棺,妥妥的小型平民墓葬规格。可考古队清理头龛时,竹笥里的东西让所有人屏住呼吸 —— 密密麻麻的竹片层层叠叠,上面刻满了楚系文字,经清点竟有 3910 枚,预计能缀合出 1200-1500 枚整简。
更让人费解的是墓主身份。按墓葬形制和规模,专家断定墓主是庶人或没落之士,连贵族都算不上。可春秋战国时期,典籍多为贵族专属,寻常百姓别说拥有,连见都难见。一个普通庶人,怎么能把如此海量的典籍带进坟墓?这些竹简又是从哪儿来的?
随着竹简保护工作推进,更多细节浮出水面:简文字体是标准的战国楚篆,笔迹出自 6 名以上书手,说明不是一人抄写的私藏。竹简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尚书・吕刑》这样的传世典籍异本,也有《齐庄侯侵晋伐朝歌》这类首次发现的军中誓师文献,甚至还有数学、医药、畜牧等实用知识。最特别的是《四王五霸》篇,明确将楚文王列入 “五霸”,这和《史记》《荀子》记载的 “五霸” 名单完全不同,一下让考古界炸了锅。
M1093 墓主的身份之谜,随着其他墓葬的发掘线索逐渐清晰。1986 年出土的 M1 墓,简文明确记载墓主叫 “凡紫”,卒于公元前 283 年楚顷襄王时期,生前常为疾病占卜。M99 墓主名 “野”,生活在公元前 340 年前后,简文里还提到 “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也就是商鞅出使楚国的事件,能与天星观楚简相互印证。
这三座墓都是小型墓,墓主非士即庶,却都出土了竹简。尤其是 M13 墓主,简文里有祭祀父母的记载,还提到 “连嚣” 这一楚国基层官职,说明他是地位不高的小吏。结合 M1093 的海量典籍,专家们有了新推测:这些墓主可能是楚国的 “知识传抄者”。
战国时期,楚国虽推行吴起变法,“均爵平禄” 奖励耕战之士,但并未禁止平民接触知识。楚都纪南城作为文化中心,私学兴起,一些没落贵族或有文化的平民,会受雇抄写典籍,既为谋生,也能接触到核心文献。M1093 墓主或许就是这样的人,他抄写的典籍既是工作成果,也是毕生珍藏,死后自然要带入墓中。
还有个细节能佐证:M1093 出土的竹简中,有不少实用类书籍,比如数学知识 “九九术”、畜牧技巧,甚至还有指导日常行事的《日书》。这些不是贵族垄断的礼仪典籍,而是能服务于生活生产的知识,说明墓主抄写典籍并非只为附庸风雅,更可能是用于传播或自用,这也打破了 “知识只为贵族所有” 的刻板印象。
这些楚简最震撼的地方,在于它们填补了正史空白,甚至修正了历史认知,有些内容堪称 “野史级别” 的颠覆。
首先是 “春秋五霸” 的新说法。传世文献里,“五霸” 有多种组合,常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但秦家咀楚简《四王五霸》篇,明确将楚文王列入其中。楚文王在位期间,攻灭邓国、申国,开拓江汉疆域,让楚国从南方小国崛起为强国,虽未被传统正史纳入五霸,却在楚地文献中获此殊荣,这反映了楚国独特的历史观,也让 “五霸” 之争再添新证。
其次是失传文献的重现。简文中的《齐庄侯侵晋伐朝歌》,记载了公元前 550 年齐庄侯攻晋的誓师之辞,这在《左传》《史记》中虽有提及,但细节极为简略。楚简里的誓师辞慷慨激昂,不仅记录了战役背景,还提到士兵奖惩制度,为研究春秋战争史提供了最直接的一手资料,比正史记载更鲜活。
更有意思的是卜筮祭祷简的普及。之前学界认为,这类记录占卜祭祀的竹简是贵族专属,可秦家咀的 M1、M13、M99 三座平民墓,都出土了卜筮残简。M1 墓主凡紫生病后多次占卜问吉凶,M13 墓主祭祀父母时也会占卜,说明楚国的宗教信仰不分阶层,平民也能用占卜指导生活,这改写了对楚地宗教社会属性的认知。
这些墓葬和楚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战国楚国,打破了 “楚国是蛮夷之地” 的偏见。楚都纪南城周边的邦墓地,墓葬排列规整,平民墓虽规模不大,但随葬品各有侧重:有的带青铜兵器,有的藏生产工具,还有的像 M1093 这样堆满典籍,说明楚国社会分工明确,不仅重视武力,更崇尚文化。
吴起变法后,楚国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但并未抑制文化传播。从 M1093 的海量典籍能看出,当时楚国的书籍抄写业已相当发达,官营作坊之外,可能还有民间抄书人存在。这些抄书人将贵族掌握的知识传播到民间,让平民也能接触到典籍、数学、医药等知识,这在重等级的春秋战国时期,显得尤为难得。
简文中的文字风格也能佐证楚国的文化实力。6 名书手的笔迹虽各有不同,但都笔法娴熟、字形优美,楚篆的灵动飘逸跃然竹上。能培养出如此多优秀的书手,说明楚国的教育体系已相当完善,不仅贵族子弟能读书识字,平民中也有不少文化人,这正是楚国能在战国时期成为文化大国的重要原因。
秦家咀的 105 座东周楚墓,没有王侯墓的奢华,却用一枚枚小小的竹简,改写了我们对楚国的认知。庶人墓里的 3 万言典籍,见证了楚国 “士庶皆好学” 的文化风气;简文中的 “五霸” 新说,展现了楚地独特的历史观;而卜筮祭祷简在平民墓中的普及,更让我们看到楚国社会的包容与鲜活。
这些竹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楚都纪南城的平民生活图景:有抄写典籍的读书人,有占卜问吉的普通人,有坚守基层的小吏,他们共同构成了楚国文明的基石。简文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那些失传的畜牧、医药知识具体内容是什么?墓主收集如此多典籍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日话题:你觉得楚文王该不该列入 “春秋五霸”?庶人墓主的 3 万言楚简,是受雇抄写的成果还是家族传承的宝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秦家咀楚简核心内容与正史互证对照表,方便你后续深入研究或创作系列专题内容?
来源:武林斗小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