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说批评董宇辉是“说着玩”,一边又让他回归教室别“污染环境”,这波操作,我属实是没看懂。
一边说批评董宇辉是“说着玩”,一边又让他回归教室别“污染环境”,这波操作,我属实是没看懂。
事情的火药味,从线下就开始弥漫了。
11月初,李阳在“疯狂英语”的场子,炮口就直接对准了董宇辉。
说他跟外交官交流,“几乎每一句都有严重语法错误,发音也怪”。
这还不够,顺手把俞敏洪也捎上了,说新东方的口语“不行”。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那句自我剖白:“我就是喜欢引发轩然大波。”
这句话,简直就是给后续的舆论风暴,亲手递上了火柴。
董宇辉的反应很快,姿态放得很低。
当天就在评论区道歉,承认自己英语“丢得太久”,口语确实有问题,欢迎批评。
这一手很聪明,没有陷入情绪对骂,而是先把事实层面的问题认下来。很多原本准备围观骂战的网友,看到这个态度,火气先消了一半。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顶多算是一次业内前辈对后辈的业务敲打。
但李阳老师显然不满足于此。
热搜上了之后,他立刻在11月15日连发三条视频,亲手把火给拱了起来。
先是轻飘飘一句“我很喜欢董宇辉,批评是说着玩”,试图缓和气氛。
可话锋一转,又严肃列举了“China have”和“every child”两个他认为的“严重错误”。
看到这里,我真的有点迷惑了。学术上的较真和“说着玩”的轻佻,怎么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里?
而真正让评论区彻底逆风的,是他那句石破天惊的“建议”:
希望董宇辉回归教室,把卖货交给别人,因为卖货等于包装、等于污染环境。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讨论的性质从“英语该怎么说”,升级到了对一个行业、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审判。
真的,我当时在地铁上刷到这条,旁边一个小伙子都忍不住嘟囔:“英语说不好可以练,拿环保说事就没意思了。”
这句话,简直是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为什么大家对李阳“卖货等于污染”的论调,反应如此激烈?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动机”的审查,已经变得极其敏锐。
当一场看似纯粹的学术批评,背后隐隐约约闪烁着商业利益的影子时,批评本身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很快,网友们就扒出了疯狂英语的课程价格:
“全球集训营”十天十夜,48000元。
丽江30天全封闭,30000元。
就连五天五夜的“公益”密训营,也要3980元。
这些数字被摆上台面的一刻,很多人脑子里那根弦“啪”地就断了。一条“点评同行—引发争议—吸引流量—课程变现”的商业路径,清晰得不能再清晰。
这时候,你再说你的批评是纯粹的、是为了他好、是为了整个行业好,你觉得还有多少人会信?
大家不是不接受批评,而是厌恶那种把专业当成武器,把同行当成垫脚石,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家生意的算计。
语言是桥,不是墙说回英语本身。
口语交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语法的绝对完美,还是信息的有效传达?
我想起成都那位卖水果的大妈,为了和外国顾客交流,用着磕磕绊绊的单词,却总能把生意做成,还成了网红。她的英语不“标准”,但她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当然,作为公众人物,在正式场合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更高,这无可厚非。
但李阳老师的问题在于,他把一个复杂的语言应用问题,简化成了一个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用“污染环境”这种宏大叙事,去打击一个具体的职业选择,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良性的讨论姿态。
卖货是不是就低人一等?知识带货是不是就没有价值?无数靠直播间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又该如何自处?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伤及的,可能是一整个正在努力求生的行业。
董宇辉的认错,为他赢得了体面。但后续,公众的眼睛依然在看:他会不会真的去提升?他未来的表现,能不能对得起这份期待?
而李阳老师和他的疯狂英语,虽然获得了泼天的流量,但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营销方式,究竟能走多远,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归根结底,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直播卖货,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家觉得呢?一场专业的批评,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才最得体?
信息来源
1. 观察者网|李阳点评董宇辉英语发音,多个相关话题上热搜
2. 封面新闻|李阳回怼“蹭董宇辉热度”:我需要吗?我1998年就火了
3. 潇湘晨报|李阳喊话董宇辉“回归教室”引争议,疯狂英语“天价”培训班被扒
来源:天哥教育